1976年发生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王建安到北京拜访老战友陈锡联,却结结实实吃了个闭门羹。当时他们一行人来到陈锡联的住处,却被工作人员告知陈副总理公务繁忙,不是什么人都能见。
性子火爆的王建安立刻炸毛,他不顾工作人员在场,将陈锡联大骂一顿,然后拂袖而去,这事究竟是怎么回事?素来亲切和善的陈锡联为何在老朋友面前摆起了谱?
一、二人的渊源
王建安之所以如此生气,主要是他与陈锡联关系匪浅,两人在建国前就有过命的交情,后来又都被授予了上将军衔,一路走来关系都非常亲密。
1931年陈锡联的部队被编入了红4军,而陈锡联后来也在红4军任职,两人的故事由此开始。1935年过草地时陈锡联不幸负伤,当时后有追兵前有沼泽,情况紧急万分。因为部队人困马乏,很多战士都受了伤,根本找不到抬担架的人,这时王建安挺身而出,主动承担了背负陈锡联的重任。
在王建安的搀扶和鼓励下,本已有些心灰意冷的陈锡联又重燃信心,最终成功走出了草地,捡回了一条命,为这事他心里对王建安感激万分。
建国后中央要论功行赏,便参照苏联的方式给将领们进行了授衔。1955年先授衔了一批,其中就有陈锡联,王建安比他晚一年,两人都是建国后非常重要的高级将领。
后来发生的这次不愉快,其实是因为特殊时期周总理身体不好,国务院很多重要工作都落到了陈锡联身上,所以那段时间特别忙,陈锡联让工作人员将一应私人事务都推掉了。工作人员不清楚两人的关系,所以闹出了一个误会。
当然,两个从战场上走下来的铁血汉子都不是小肚鸡肠的人,误会解开后,两人的关系又恢复如初。见面后王建安还打趣他架子太大,陈锡联不好意思地说,我不知道是你来了。
那么这两位老革命,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呢?
二、陈锡联
陈锡联童年命运坎坷,8岁时父亲染上了重病,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即使变卖了所有家当,还是没能挽回父亲的生命。当时家里还有一个姐姐,实在养不起,母亲含着眼泪将她卖给了别人。
年幼的陈锡联不舍,苦苦哀求母亲。但为了给父亲治病欠了很多债,家里天天有债主上门,全家老小都饿得奄奄一息,只能靠送走姐姐换来的钱勉强续命。这件事成了他心中永远的伤痛。
后来母亲带着年幼的他到处乞讨,尝尽了人情冷暖,穷人的苦痛和屈辱深深地刻进了他的骨髓。1929年,还是个小孩的陈锡联就加入了红军,立誓要给老百姓打下一片江山。
陈锡联参军还有个小插曲,当时部队到处宣传,陈锡联想加入却被老母亲死活拦了下来。她知道战场上刀剑无眼,晚上睡觉时就将陈锡联的手上栓了根绳子。但心意已决的陈锡联还是忍痛违逆了母亲,在一天晚上割断了绳子,找到了游击队。
进入部队后,陈锡联的机敏果敢、敢打敢拼的性格让他从一众年轻战士中脱颖而出,转年就入了党。在红4方面军中担任了很多重要职务,成长得非常快。
在几次反围剿中他表现相当突出,带领部队和国民党部队厮杀缠斗,立下了很多战功,以英勇善战赢得了“陈钢炮”的美名。陈锡联打仗身先士卒,多次身负重伤,有4次都差点死了,最后都奇迹般地捡回一条命,很多人都说他命大。
全面抗战爆发后,陈锡联在夜袭阳明堡一役中立下奇功,一口气炸毁了24架日军的战斗机,八路军总部还给他发来了嘉奖令。在一次激战中,陈锡联不幸被流弹击中,但他忍着剧痛继续指挥战斗,中间还短暂陷入昏迷。他的这种不要命的劲头极大的鼓舞了士气,战士们奋勇厮杀,最终把进攻的日军全部歼灭了。
百团大战中,日本人开着飞机疯狂轰炸我军阵地,还投掷了大量毒气弹,企图彻底杀灭阵地上的八路军。但陈锡联没有丝毫退缩,不仅死守阵地,还与冲上来的日军展开肉搏,连续多次击退了日军的进攻。
抗战最艰苦的阶段,他在迎战敌军的同时还放手进行根据地建设。当时多达5万之众的伪军对根据地展开了血腥扫荡,陈锡联巧用战术,不仅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还歼灭了上千名日伪军,极大地打击了对方的气焰。
1943年,陈锡联被保送到延安党校学习,按照部队的惯例,进入党校培训的后是未来大有作为的军官。后来陈锡联被任命为3纵司令员,在解放战争中立功无数。建国后,他先后担任了沈阳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后来因为能力超群,还担任了周总理的副手,成为了共和国的副总理。
三、王建安
王建安也出生在一个穷困潦倒的家庭,小时候为了糊口就给人做小工,实在受不了任人欺凌的日子,便跑到了吴佩孚帐下当了兵。
后来他看透了军阀的虚伪,便萌生了另寻明主的念头,1926年回老家时正好遇到了赤卫队在招兵买马,他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1年后就正式入了党,还参加了名震一时的黄麻起义,是个地地道道的老革命。
后来他在红军中担任过班长、连长,第一次反围剿结束后,他已经是部队的中层干部了。他率领部队积极组织反围剿,在接下来的几次战斗中表现非常勇敢。
1933年他在红30军中担任师政委,带领部队在川陕苏区打游击,不断扩大根据地。到了10月,刘湘被蒋任命为剿匪司令,源源不断的武器装备和部队开始向根据地附近集结,准备分成6路同时出击,将红军在该地区的有生力量全部歼灭,情况岌岌可危。
红军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积极迎战,这场大战你来我往打得异常艰难,面对装备和人数都远超我们的国民党军队,王建安也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在一次激战中,和他情同手足的师长中弹倒下了,王建安强忍悲痛顶上去,带领部队继续战斗,在万难之中一次次击退敌军的进攻,九死一生,最终守住了根据地。
后来王建安又被调到红4军任职,参加了多次重要战役。在掩护中央红军顺利突围的嘉陵江战役中,他又立下了奇功。这场仗从1935年3月开打,足足打了24天,是近代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渡江战役。
王建安打仗一直是身先士卒,无论职务是什么,他都喜欢深入最前线指挥战斗。正因如此,他下达的命令总是能最快适应战场瞬息万变的情势,抢占战场的主动权。而且他还是个非常善于做政治工作的领导,因为是政委出身,所以对理论知识背得管瓜烂熟,能深入浅出地给战士进行思想工作,成效非常显著,因此在部队有个“军政双全”美名。
长征结束后,王建安也因表现突出被保送到抗大学习。在抗战期间他一如既往冲在最前面,带领部队与日伪军作战,极大地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1939年他被调到山东,专门负责开辟抗日根据地。在这里他积极开展群众工作,调动起他们的抗战热情,军民联手多次击退了日军的大扫荡。
在1944年的大规模作战中,他率部对鲁山一带的伪军势力全线出击,共歼灭了7千多敌军,还摧毁了对方40多个重要据点,战果颇丰,不仅扩大了山东的抗日根据地,还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战斗热情。1年后,他与其他部队通力配合,先后解放了山东的好几个总要城镇。
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王建安的表现依然优秀,1947年已经是华东野8纵的司令员了。后来他又被调到山东兵团担任副司令,领导了济南战役等多次重要战役,为解放华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48年,经验丰富的王建安对即将进行的淮海战役有非常深刻的见解,他将自己的作战意见写成文件上报给中央,最终被军委采纳,成为了这场战役的指导方针。在第二年的度渡江战役中,王建安又立下了赫赫军功,成功解放杭州后,他被任命为军区司令员。
抗美援朝战役爆发后,他作为后续增员部队于1952年来到战场,带领他的第9兵团在战场上纵横驰骋,他总结出的小部队活动经验很快在志愿军中推广,取得了多次战役的胜利。
后来他因染病而遗憾回国,接受医生的治疗。
从1956年开始,他陆续在各大军区任职,担任军区副司令。1975年他进入中央军事委员会担任顾问一职。此后经常在各地走访,为中央决策提供了很多富有建设有的意见。
1980年王建安去世,他的老朋友陈锡联也在1999年离开了人世。两人戎马一生,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年的那个小插曲不仅没破坏两人的关系,反而显示出了老革命宽广的胸怀。
参考资料:
中国青年报 “打仗数第一”陈锡联
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党史里的湖北之最 48丨陈锡联:在母亲坟前痛哭,让无数人泪目!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王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