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在雪球发帖,说我把“前海开源嘉鑫混合(001770)”买少了。
上周才买的,昨晚看已经有15%的持仓收益!
然后,就有球友问我是怎么看出来这只基金是买的机器人?
因为这只基金之前的数据都截止2024年Q3季报,显示是重仓债券的。
其实我也是靠“推测”。
前两周看涨幅榜,突然发现这只基金频频冲上Top1。
一看,发现是在去年末换基金经理了:
自从换了基金经理,“前海开源嘉鑫混合”净值走势立马从横向变成了直线拉升。
然后我看到这位吴经理在12月发表了对2025年投资展望,里面重点提到“人形机器人、新能源产业、AI技术”等关键词。
结合今年1月份机器人行业不断出热点新闻,匹配上“前海开源嘉鑫混合”动辄单日超5%的涨幅,外加评论区大家都在说它重仓人形机器人......
所以,八九不离十,我推测就是换了基金经理后,大刀阔斧调仓,直接重仓机器人板块。
果然,刚刚我看“前海开源嘉鑫混合”出了最新的2024年Q4季报,重仓股果然已经换到机器人板块。而且,持股集中度还不低,前10大重仓股占比就接近70%!
所以,我是猜对了!
但就是格局小了,买少了5555555
人形机器人是我最看好的行业之一早在去年3月,当我国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2天暴涨180%后,我就非常关注人形机器人领域。当时简单做了一番研究,提到3个看好人形机器人的理由:行业壁垒高、天花板高、产业链长。(类比当年新能源产业)
随后,到了去年11月,我观察到人形机器人的“催化”越来越多。先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机器狼”亮相,再是马斯克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计划量产。当时我也说,2025年的机器人应该很有看头。
到了2025年,刚开年1个月,我发现重磅热点更多!
马斯克在最新采访中透露:2025年将生产数千台Optimus人形机器人,并在工厂初步测试。如果进展顺利,2026年人形机器人产量将增加10倍,2027年再增加10倍,届时产量至少50万台起。
马斯克更是大胆预测,未来人形机器人与人类的比例可能达到5:1,全球将有300亿台人形机器人运行。
科技股最怕的不是不盈利,而是没有预期。
投科技板块要的就是想象空间。
现在,马斯克直接把人形机器人的想象空间拉满!
除了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量产指引超预期外,“AI大厂+机器人”的消息也很密集!
先是英伟达黄仁勋在2025年1月的CES主题演讲中表示:机器人技术领域,特别是人形机器人和通用机器人技术,即将迎来类似ChatGPT的突破。
近期,OpenAI也首次开放了机器人硬件相关的职位招聘,正式进军机器人领域。据说,OpenAI 的机器人团队正致力于“解锁通用机器人并在动态的现实世界环境中推动 AGI级别的智能”。
我国科技大厂也没有闲着。
2024年11月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正式运营,华为正式入局机器人。
但是,问题来了!
即便我如此看好机器人,近一年来,我每次搜索“机器人”,出现的还是那几只机器人ETF。
不知道是持仓太分散还是成分股不够纯正的原因,总感觉跟踪机器人ETF的业绩表现,没有反映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景气趋势。
直到月初我发现冲榜的几只主动管理基金,连着几天单日上涨5%以上,它们名字里都没有“机器人”3个字,但确实是重仓人形机器人。
说明了啥?
说明很多擅长投资科技成长风格的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还没有反应过来,还没有来得及成立名字中带“机器人”的主动基金。
率先反应过来的基金经理,为了抢占先机,直接在老基金上做行业切换。
说明公募基金对机器人赛道的布局才刚刚开始。
遥想当年新能源赛道的发展,在2021年最后火爆时期,不少新发的主动基金,名字中都是有“新能源”3个字的。
为什么机器人指数跑不赢主动基金?虽然这3年来,投资者对主动基金怨言颇多,资金也不断从主动基金转到指数基金。
但是,当新的大赛道出现时,基金经理的选股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截至2025年1月21日,“海开源嘉鑫混合”今年来涨幅24.26%。同期,无论是中证机器人或是国证机器人指数,今年涨幅都在6%左右。短短十几个交易日,主动基金跑赢指数基金超17%!
为什么在人形机器人爆发初期,主动基金表现优于指数基金?
我认为主要有2个原因。
人形机器人行业处于发展初期,不同企业的技术实力、市场布局和商业化能力差异巨大。主动基金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及时挖掘出潜在龙头。而指数基金则广撒网,纳入“不纯正”或者“不成熟”的企业,导致整体收益受拖累。基金经理可以根据政策动向和企业基本面,快速调整投资组合重点布局成长性强的企业。指数基金则需严格跟踪指数,调整滞后,难以及时捕捉市场机遇或规避风险。比如,前海开源嘉鑫混合在去年末换了基金经理后,直接快速切换方向到人形机器人,把握住了1月催化行情。就以“前海开源嘉鑫混合”今天刚披露的2024年Q4季报持仓为例。
重仓股之一的“双林股份”,特斯拉Tier2供应商,国内领先的汽车座椅驱动器及位置记忆电位器龙头企业。(单从这一定位来看,看不出它属于机器人概念股)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双林也有丝杠生产线,其滚柱丝杠样品已研发完成,并由拓普集团送样至特斯拉,当前处于验证阶段。
“丝杠”是人形机器人价值占比最高的核心硬件,约占量产后人形机器人成本20%!不仅运用于机器人关节,迭代加速的“灵巧手”也使用微型滚珠或者滚柱丝杠。
此前,行星滚柱丝杠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场景不多。
因此具备规模化量产能力的企业极少。尤其是“长期深耕丝杠+能量产高端丝杠+具备其他精密加工能力”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
这就只能靠专业人士去把挖掘出来。
不到一个月,“双林股份”今年涨幅36%!
但是,它还没有被纳入中证机器人指数。
-------------------------------
“前海开源嘉鑫混合”另一只重仓股“兆威机电”,是华为签约了合作备忘录的重点企业。
“兆威机电”今年涨幅也超35%,但它同样也没有被纳入中证机器人指数。
这就是,新兴产业机会来临时,选靠谱主动基金的好处。
我了解了一下新换上来的基金经理“吴国清”的投资风格,属于市面上比较少见的“周期成长”风格。“半导体”算是比较典型的周期成长行业,既存在明显的周期性(产能和需求周期),但随着AI技术的爆发,半导体又具备高成长性。
我翻到吴国清经理近期的采访,他特别提到:
我理解,他目前应该是看好“人形机器人量产预期下的上游原材料”。
在没有人形机器人刺激下,一些金属材料乃至零部件只是普通的周期股。
但在人形机器人与AI的加持下,这些原材料和零部件就被赋予了成长性,变成了周期成长股。
如果某一细分行业,恰好处于“周期底部拐点+技术创新突破期”,那么该行业既能享受周期回升收益,又能分享产业快速发展的成长期红利。属于双重获利。
我不禁想到当年新能源板块爆发初期,最先流行起来的是“有锂走遍天下”,最先涨的就是上游原材料的“锂”。
想想也是,人形机器人目前还没有到商业化落地阶段,那么上游原材料和零部件应该会率先开始景气趋势行情。
最后,我在啰嗦一点~
我看到早上雪球帖子下面还有一句留言,说的是机器人已经涨了这么多了,现在买肯定是接盘。
我是这么想的:
首先承认人形机器人的这些个股短期确实涨了不少。如果只是想做趋势和波段,可以等回调再说。
但是,如果你认为机器人的未来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是可以类比新能源产业链的。
那么,这个位置就不算高。
我们直接比行业指数的涨幅:“中证新能指数”从2019年到2021年,期间涨幅300%!
这就是一个“长坡厚雪”赛道从发展期到成熟期的涨幅。
虽然,“中证机器人指数”从924行情开始后,截至去年12月,期间最大涨幅接近60%。但老实说,机器人行业还没有出现“产业级别爆发式”大涨。
我认为,对我国这种制造业大国来讲,重材料重零部件的“机器人产业链”要比AI更能走出新能源产业链当年的那种大行情。
以上,就是我近期对投资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想法,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