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应该和《过秦论》联读的是这两篇文章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3dc68fcd8464999b603ac751d7b5445.jpg)
《过秦论》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必修中的一篇文章,与《屈原列传》《苏武传》《五代史伶官传序》为同一个单元,都属于史传、政论文章。
现在流行群文阅读,甚至到了无联读不公开课的地步,有不少老师也会选择以《过秦论》为中心的联读,如《<过秦论><六国论>联读》《<过秦论><伶官传序>联读》等,这些都未尝不可,但是最应该一起联读的应该是《过秦论》中篇和下篇。
《过秦论》是贾谊的名篇大作,政论鸿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教材选的是《过秦论》上篇,单篇选入,经典性自不容置疑,一直以来也都是要求学生全文背诵的。但正因为单篇选入,缺少了另外两篇的补充和映衬,总觉得言犹未尽,意不完整,如果要联读的话,结合中下两篇,很多谜底和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
疑问一,这三篇《过秦论》的写作目的何在?
单看《过秦论》上,文本是没有交代的,而下篇则给予了明确交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很明显,借古讽今,希望汉王朝统治者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能够审时度势,对秦朝的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进而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明白了这个目的,再回看文章鞭辟入里、诚恳透彻的分析,你就明白贾谊的一片苦心了,就明白贾谊对国家的一片忠心了。
疑问二,“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的“攻守”是不是突兀了?
《过秦论》上篇追溯了秦王朝崛起、兴盛、统一、灭亡的历史,尤其是统一后愚民、弱民、防民的政策,真个可以算得上是“仁义不施”了,但你会发现“攻守之势异也”文章并未明言,“攻守之势异也”对国家又会造成什么影响也未明说,会不会显得突兀呢?如果你看了后两篇就会明白了: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兼并天下,一统六国,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治理天下,要学会顺时权变,不能只靠蛮力,这就是攻与守的区别,而秦朝挟一统六国的惯性强力统治天下,依然严刑峻法,繁役苛政,没有及时做好角色的转换,导致攻守已变,政策未变,自然结果错位,一统天下但又很快覆亡。
联想汉初刘邦与陆贾的一段讨论,这个问题就具有时代意义了: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马上可以得天下,马上不能治天下,形势变了,“攻守之势异也”,治理天下的方式也必须紧跟着变,即“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
三篇文章这样一联读,这个问题也就通畅顺遂了。
疑问三,秦朝的崛起是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的结果,是秦国历代君王共同努力的结果,但秦朝的灭亡上篇只提了“秦始皇”,难道是秦始皇一个人的过错吗?这会不会是责之太过了呢?
其实,看了后两篇,答案就来了,中篇侧重论述了二世的问题: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下篇重点论述了包含子婴在内的“三王”的问题: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如此,贾谊的态度很明显,“三王”都不是治世之君(秦始皇是创世之君,非治世之君),但凡有一个懂得治理天下,秦朝都不会15年就亡了,“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上天不是没有给秦朝机会,但凡有一个稍微好一点,都会造成“一夫作难而七庙毁”的结果。
用今天的话来说,一手好牌被爷仨打得稀巴烂。
那文章不能只有破坏性,没有建设性啊,汉王朝到底该怎么做呢?其实中篇还是有交代:
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当然,这些政策是否真的可行,是否真的有效,秦朝自然给不出答案,而秦朝之后的朝代也难以给出一个完整的答案,毕竟人类从历史上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从来不会吸取教训,历史的悲剧一代一代地重演。
三篇联读,你还会有更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