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命令杜聿明反攻锦州,杜聿明难得硬气一次:下命令我也不去

禾浩评历史文化 2024-11-21 04:48:25

蒋介石命令杜聿明反攻锦州,杜聿明难得硬气一次:下命令我也不去

1948年10月19日,北平城里热闹非凡。蒋介石召集了一帮高级将领开会,说是要讨论军事情况,其实就是想让大家同意他反攻锦州的计划。要知道,锦州刚刚被东北人民解放军攻下来,这可是个大事。

蒋介石坐在首位,脸色严肃。他看了看在座的几位将领,心里琢磨着该怎么说服他们。卫立煌和杜聿明也在场,两人平时不怎么对付,这回倒是难得的站在一起了。

会议刚开始,气氛就很紧张。蒋介石一开口就说要反攻锦州,卫立煌立马反对,说要固守沈阳。杜聿明也跟着附和卫立煌的意见。这可把蒋介石给气坏了,脸都变了色。

杜聿明看情况不对,赶紧想了个折中的办法。他提出两个方案要么全部从营口撤退,要么以营口为基地向锦州进攻。这第二个方案算是给足了蒋介石面子。

可蒋介石还不满意,非要杜聿明去东北当副总司令。杜聿明心里明白,这是个烫手山芋,谁去谁倒霉。他犹豫了一下,最后硬着头皮说就是下命令我也不去。

这话一出,在场的人都愣住了。杜聿明平时可是出了名的听话,今天怎么这么硬气?蒋介石也没想到杜聿明会这么说,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反应。

其实,蒋介石、卫立煌、杜聿明这些人,表面上在争论战略,骨子里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蒋介石想保住面子,不想承认东北已经快要丢掉了。卫立煌不想当替罪羊,万一东北真的丢了,他可不想背这个黑锅。杜聿明也是一样,他已经看出形势不妙,可不想去当那个背锅的人。

就在他们争论不休的时候,廖耀湘带着第9兵团的10多万人,正在黑山、大虎山一线进退两难。廖耀湘也有自己的盘算,他想保住自己的这支精锐部队,这可是他日后在国民党军界立足的资本。

可惜的是,就在这几天的犹豫中,林彪带着东北野战军已经开始行动了。廖耀湘的五个军,就这么在犹豫中丧失了逃脱的机会。

时间很快来到了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东北的47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52军的刘玉章,带着一个师跑了出去。这刘玉章啊,鼻子可真灵,一闻到风声不对,立马就溜了。

说起来,这次辽沈战役可真是国民党的一场大败仗。几十万大军就这么没了,连带着整个东北都丢了。这么大的损失,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

要说这些国民党的将领们,也真是各有各的想法。蒋介石一心想着保住面子,卫立煌和杜聿明想着怎么不背黑锅,廖耀湘想着怎么保住自己的兵马。结果呢,就在他们各自打着小算盘的时候,大好的战机就这么错过了。

再看看对面的林彪,人家可是抓住了每一个机会。趁着国民党内部意见不统一,果断出手,一下子就把国民党在东北的主力给歼灭了。这可真是高明的战术啊。

回头再看看那个逃出去的刘玉章,不得不说,这人的动作可真快。别人还在那里争论不休的时候,他已经带着人跑路了。虽说这么做有点不地道,但不得不承认,在那种情况下,能保住一部分实力也是不容易的。

这场仗打下来,国民党在东北可以说是元气大伤。不仅丢了大量的人马,连东北这块地方也保不住了。这对于整个国民党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

说到底,这次失败的原因可就多了去了。有战略上的失误,有内部意见不统一,还有对形势判断不准。但最关键的,可能还是在于每个人都想着自己,没有真正为大局着想。

这场仗的结果,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东北的局势。国民党失去了东北这个重要的根据地,而共产党则获得了一个巨大的战略优势。这对于之后的全国解放战争,无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次辽沈战役,可以说是国民党在东北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以后,国民党在东北的统治基本上就到头了。而共产党则借此机会,彻底巩固了在东北的地位,为后来的全国解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场仗的得失,可以说是影响深远。它不仅改变了东北的局势,也深刻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局势。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场仗的结果,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

0 阅读:5

禾浩评历史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