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我们大致可以明白,五代王处直墓葬中的散乐图中的两个小矮子,不是孝子,而是一对柘枝舞舞蹈者。
那么,为什么柘枝舞舞蹈者要用一对,为什么柘枝舞舞蹈的个头比其他乐队成员要矮这么多呢?在上文所引用之《乐书》“柘枝舞”条载曾云:”柘枝舞童衣五色绣罗、宽袍、胡帽、银带。按唐杂说,羽调有柘枝曲,商调有掘柘枝,角调有五天柘枝,用二童舞,衣帽施金铃,抃转有声。始为二莲花,童藏其中,华拆而后见对舞相占,实舞中之雅妙者也。然与今制不同矣,亦因时损益然邪。唐明皇时,那胡柘枝,众人莫不称善”。可见,五天舞中的五天柘枝,就是用二童舞,胡帽上施金铃。就宛如王处直墓葬中的那一对孪生少年一样。到了宋初,柘枝舞也曾作为宫廷十大少儿队舞之一。
下篇:失传的“肉傀儡”
那么,这两个柘枝舞舞者,形同孪生,举止乖张,外形机械,又是矮小的少年,他们到底是在干什么呢?之前我们例举的柘枝舞舞者,无不线条流畅,肢体优美,这两个舞者,为什么如此奇怪呢?他们又是在干啥呢?他们非常可能,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失传已久的珍贵遗产“肉傀儡”的罕见艺术图像。傀儡技是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一个瑰宝,其类别有杖头傀儡、提线傀儡、药发傀儡、水傀儡、肉傀儡等,南宋《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于“傀儡”下注“悬丝、杖头、药发、肉傀儡、水傀儡”类别,杖头傀儡与提线傀儡,不仅词意清晰易懂,而且其表演形式留存至今,所以不存在什么大的歧义。而药发傀儡、水傀儡,虽然也是文化谜团,不过水傀儡等还是有资料可循,并且通过学者们在日本、越南现存同类的傀儡表演类型,对药发傀儡、水傀儡也开始有了感性的建设性参照,而有肉傀儡这个类别,由于本身资料稀少,极难落实关联,加上之前的学者认为是肩舆小女,抬阁巡游,所以,肉傀儡也是傀儡表演类型中最需要研讨的一个文化现象。
宋李嵩《骷髅幻影戏》中的提线傀儡提线木偶戏宋代 傀儡戏主题铜镜 国家博物馆藏肉傀儡,其名首见于宋代,宋人笔记耐得翁《都城纪胜》、周密《武林旧事》均提到肉傀儡,但其记载都极其简略。叶明生先生曾经对肉傀儡的史料做过系统的梳理,我们在叶明生先生所发掘的资料典籍和方志记录的基础上,将肉傀儡表演的文本资料进行分类分析。
北宋 苏汉臣《侲童傀儡图》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南宋 刘松年《傀儡婴戏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第一类资料:有明确“肉傀儡”名目的资料1、宋代耐得翁《都城纪胜》之《瓦舍众伎》记载:弄悬丝傀儡(起于陈平六奇解围)、杖头傀儡、水傀儡、肉傀儡(以小儿后生辈为之)。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故事、铁骑公案之类,其话本或如杂剧,或如崖词,大抵多虚少实,如巨灵神朱姬大仙之类是也。——这里,强调了肉傀儡是以小儿后生辈为之。标明了肉傀儡演员的年龄与身高的特征性。因为既然是小儿后生辈,则身高一定相对于成年人来得矮小。2、《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语录》,唐沩山灵佑撰,明语风圆信、郭凝之编。书中载:沩山晚年好,则极教得一棚肉傀儡,直是可爱,且作么生是可爱处。面面相看手脚动,争知语话是他人。——此中,既然是一棚肉傀儡,表明傀儡表演数量不止一个,而是一组,所谓“面面相看手脚动,争知语话是他人”,则鲜明地表示,肉傀儡演员面部不动,假装非人的傀儡,而手脚却在动作的特殊效果,这就是活人在模仿机械的傀儡角色,而角色的语话却是以“他人”代言、所以肉傀儡是只演动作,由他人发声的一种表演形式 。而“直是可爱,且作么生是可爱处”一句,则说明,演员都是所谓的么生,也就是后生,所以非常招人疼爱。而且“面面相看手脚动”,也存在对角色动作具备机械感的一种可能的暗示。3、清代雍正年间仙游郑得来纂《连江里志》记载 :蔡太师作寿日,优人献技,有客以丝系僮子四肢,为肉头傀儡戏,观者以为不祥。——《连江里志》是清初人将宋元明以来之地方稗记传说编汇而成的一种地方志 ,此书以手抄本形式流传仙游县民间,其中故实多事出有 据。这里所说到“有客以丝系僮子四肢,为肉头傀儡戏”,可见,第一,肉傀儡的演员是僮子、后生,第二,肉傀儡演出的时候,有丝线系演员的四肢。而未必为外观所呈现。4、《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陈中喜、陈中贵、卢金线、郑荣喜、张金线、张小仆射(杖头)、刘上仆射(水傀儡)、张逢喜(肉傀儡)、刘贵、张逢贵(肉傀儡)”——可见,肉傀儡的演员,有张逢喜、张逢贵。这个名字的组合,非常像极了一对亲兄弟乃至孪生兄弟的名字。也许这正是肉傀儡的演出中要求类似孪生的组合,所以演员才在艺名中对外造成彼此是亲兄弟的第一观感。而演出机构就以此名字组合进行暗示招揽,也未可知。假设这种逻辑成立,那么肉傀儡中的演出类别,就存在一种双人表演,以增加难度与热度了,好比是高台跳水,双人表演的难度与可看性,自然更高。至于演员,选择身高、长相类似,彼此协调的一组就行。当然,这个资料不是核心证据,而是辅助证据,因为《武林旧事》中演艺角色的类似这种兄弟名称组合并非只有肉傀儡一处。宋代 仗首傀儡童子局部 老赵藏品宋代 仗首傀儡童子局部 老赵藏品第二类资料:无明确“肉傀儡”名目但属肉傀儡的资料5、《全宋词》刘仁甫《踏莎行·赠傀儡人刘师父》 :“不假牵丝,何劳刻木。天然容貌施妆束。把头全仗姓刘人,就中学写秦城筑。伎俩优长,恢谐软熟。当场喝采醒群目。赠行无以表殷勤,特将谢意标芳轴。”——诗中准确地叙述了宋代肉傀儡的活人模仿傀儡的特征:“不假牵丝,何劳刻木,天然容貌施妆束”,同时,肉傀儡表演的无显形悬丝也得到提示,同时我们也知道,这次肉傀儡表演的剧情主题,是孟姜女。6、明人王衡撰《真傀儡》杂剧 ,该剧“开场白”云 :(净丑)自家桃家村两个里长。我是孙三老 , 他是张三老。本村年年春秋二社,醵钱置酒,做个大会。今次轮我,该我二人做会首。闻得近日新到一班偶戏儿,且是有趣。往常都是傀儡妆人,如今却是人妆的傀儡。不免唤他来耍一回。(净丑)耍傀儡的,此时也该来了。(耍傀儡上场打锣介)【西江月】分得梨园半面,尽教鲍老当筵。丝头线尾暗中牵,影翩跹。眼前今古, 镜里媸妍。来了,来了。(内吹笛,外扮少年官,扶醉丞相上,官跪谏,相作恼介。下)(众)这是什么故事?(耍)这是汉丞相痛饮中书堂故事。——在杂剧中,对肉傀儡的特征说得明明白白:“往常都是傀儡妆人,如今却是人妆的傀儡”,说白了就是人扮傀儡。而“丝头线尾暗中牵,影翩跹”,对肉傀儡的隐丝牵引的特点做了点明。7、明万历 《歙县志》 载云 :”傀儡亦优也。然是木偶,而人提之盖之,死而致生之也,犹易为也。乃吾乡有古氏者,故优也。一朝出其新意,乃身为傀儡,以线索蹲身笼中,听人提出,吨地做剧。瞪眼冷面,仰卧曲身,行坐跪拜,一如傀儡之状,场下观者不知其为人也。此则之生致死之不易也。——这里提到的故优,出人意表,是以人妆扮傀儡,所以说是“身为傀儡”。特别是文中提及以线索蹲身于戏笼中,“听人提出,吨地做剧”, 这显然就是人扮演傀儡、隐线牵引的肉傀儡。而由于人扮演傀儡十分逼真,所以“一如傀儡之状, 场下观者不知其为人也”。而“瞪眼冷面,仰卧曲身,行坐跪拜,一如傀儡之状”,则说明肉傀儡的表演动作,则充满了机械感。8、清代《溆浦县志》记载 :城东二三里许枣子地,有舒熿贞者。……尝造一人班,为傀儡戏。乐具悉凭意匠新造,手足臂膊皆系焉。演戏时,以布幄围住,一人在其中, 八音竞作,节奏不爽,而傀儡复行动蹁跹,宛如生人。舒乃唱曲以和之。——这里记载的肉傀儡戏,“手足臂膊皆系焉”,表明悬丝牵引,“而傀儡复行动蹁跹,宛如生人”则说明是人在扮演傀儡的时候也十分生动传神。宋代悬丝傀儡主题花钱 胡坚藏品由上述的肉傀儡文本资料,我们将肉傀儡的特征归纳为五个基本原则:1、由人模仿傀儡表演;
2、表演者为少年后生;
3、表演或有悬丝隐藏;
4、表演者往往双人表演;
5、表演者不发声,由其他演员配合发声。
经过上述阐述分析,我们可以大致明白,处于曲阳石雕艺术范畴,代表了唐末五代石雕艺术精华的王处直墓中散乐浮雕作品中的两个小个子演员,其实并非是孝子,也大致不是侏儒,而是两个肉傀儡演员,他们扮演的,是柘枝舞舞蹈者。所以:1、他们的表演特征是,由真人去扮演机械动作的傀儡,所以他们的举止十分乖张,类似我们小时候所玩的一二三木头人的停止的那一刻,就是因为,他们是真人在扮演傀儡,是肉傀儡的演出。2、他们个子矮小,面庞清秀嫩滑,所以符合肉傀儡演员的后生、小子的要求与特点;3、他们的手脚,应该或有丝束缚,但是由于比较隐蔽,所以我们看不见。同时,“丝头线尾暗中牵”,也意味着肉傀儡表演,有人须作牵提状,使肉傀儡在场上作配合默契的“舞蹁跹”的表演。4、从宋代肉傀儡演员的名字,可能存在更为呈现一定难度系数的双人表演,与画面上的双人表演一致。5、由于肉傀儡表演中,演出的人不出声,而由其他演员代替,同时,肉傀儡表演中,也同时有“八音竞作,节奏不爽”,“唱曲以和之”。可见,肉傀儡多与器乐歌唱演奏并存。与王处直墓浮雕所呈现的内容完全一致。
宋代婴戏花钱 下图右下角儿童手持傀儡 胡坚藏品延伸阅读:戏曲中模仿傀儡戏资料
(依据吴慧颖相关文章提炼)
梨园戏中“小梨园”的仪式剧目《相公爷踏棚》, 又称“提苏”。所谓“提苏”,即是人仿傀儡演提线傀儡戏的“相公爷踏棚”仪式。刘浩然《泉腔南戏概论》介绍说:“后由老艺师站在红毯布后面的椅子上或桌上,模仿傀儡戏提线操纵下面的幕前的生角,上提下效“ 。所有动作完全和傀儡神似。上述小梨园艺人 (艺人为童伶,一般在九至十六岁之间)的“提苏” 的表现形态,,与肉傀儡的“人演傀儡”、“后生为之”也完全一脉相承。戏剧表演中不仅有角色模仿皮影,还有各式各样模仿各种傀儡表演,甚至形成程式,成为行当。比如潮剧中有“皮影步“,模仿皮影角色动作。梨园戏中有模仿傀儡的科步‚如相公摩、傀儡落线、双过场等。京剧演员在台上行走,先举足自下而上,又自上降下,有如提线的一张一弛。也可看出提线傀儡的痕迹式样。日本歌舞伎中有一种“人形振”模仿傀儡表演。福建高甲戏傀儡丑的表演,是戏剧表演中模仿傀儡的典型。名丑施纯概括表演特点说:“举手投足一线牵,活关死节转不灵;动时处处和节律,静时常似雕塑型;把握人与‘傀儡’间,变化皆从角色行,貌憨形拙心眼活,呆头呆脑自生情。”
而这种”举手投足一线牵、静时常似雕塑型“,岂不正是王处直墓雕塑中,两个小个子动作既统一,又机械的生动写照吗?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欢迎转发
谢绝不经同意擅自拷贝图文至自己公微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