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医院里,你可能听过医生说“血氧有点低”,或者在体检时看到“血氧饱和度”这个指标。
特别是近几年,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很多人家中常备一个叫“指夹式血氧仪”的小设备,用来检测指尖的血氧水平。
但问题来了:正常的血氧到底是多少?用手指测的血氧准不准?和医院抽血测出来的有什么不同?
别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和呼吸、心脏、甚至生命息息相关的问题。

血氧,顾名思义,就是血液中氧气的含量。我们的身体每个细胞都需要氧气来维持正常代谢。你可以把氧气想象成细胞的“燃料”。而这些氧气是通过肺吸进去后,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输送到全身的。
如果血氧偏低,身体的“发动机”就会运转不良,轻则感到疲乏、头晕,重则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甚至心脏骤停。
血氧是身体健康的“报警器”之一。

临床上,我们最常用两个指标来判断血氧是否正常:
血氧饱和度(SpO₂):这是指血液中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百分比。通俗点说,就是你的“氧气背包”装满了多少。这个值通常是通过指夹式血氧仪测量的。
动脉血氧分压(PaO₂):这是动脉血液中氧气的压力,是通过抽动脉血分析得出的,更加精确。
正常范围:
SpO₂(指脉氧):正常值在95%-100%。如果低于92%,就可能提示有缺氧风险。
PaO₂(动脉血氧分压):正常值在80-100mmHg。如果低于60mmHg,说明氧气供应严重不足。
需要注意的是,高原地区的人群、老年人或者有慢性肺病的人,血氧值可能稍低一些,但不一定就是异常。

指夹式血氧仪,是一种非侵入式的检测工具,利用光学原理,通过指尖皮肤测量血液中氧合状态。优点是不需要抽血,操作简单,几秒钟就能出结果。
但它也有局限:
可能受外部环境影响:比如强光、手指冰冷、指甲油、皮肤颜色、手指活动等,都可能干扰读数。
无法反映二氧化碳情况:它只测氧,不测二氧化碳。而呼吸状态的完整评估,需要考虑氧与二氧化碳的平衡。
临床研究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指夹式血氧仪的误差在±2%左右,对于健康人群或初步筛查来说,已经足够。但在重症、休克、严重肺部疾病患者身上,还是需要通过动脉血气分析来精准判断。

动脉血气分析(ABG)是医院里常用的检查方法,通过抽取动脉血,检测氧气、二氧化碳、pH值等多个参数。
这项检查虽然更准确,但操作复杂、略微疼痛,需要专业人员操作,且费用和时间成本较高。通常用于重症患者、术后监测、呼吸衰竭等情况。
举个例子:一个肺炎患者,指夹血氧仪显示95%,看起来正常。但动脉血气一测,PaO₂只有60mmHg,说明他身体虽然还在“撑着”,但氧气储备已经吃紧。
指脉氧适合做“初筛”,动脉血气适合做“深度剖析”。

当血氧下降,身体其实会悄悄发出一些警告。下面这些症状,很值得警惕,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人群:
你会觉得呼吸变快,甚至平躺都喘不过气;头晕、乏力像没睡醒一样持续;嘴唇或指甲发紫,尤其是在寒冷环境下更明显;晚上睡觉时容易憋醒,还可能伴有晨起头痛;严重时会出现意识模糊、嗜睡、反应迟钝。
这些表现往往不是孤立出现,而是一个系统“报警”联动的结果。

血氧的“敏感人群”主要包括:
老年人,尤其是患有慢阻肺、哮喘、心衰的人;新冠、流感等呼吸系统感染患者;有睡眠呼吸暂停的人群,夜间容易缺氧;术后患者,特别是接受麻醉手术者;长期吸烟者或有肺部病史者。
这些人群的血氧值要“看数字”,更要结合临床表现,比如有没有呼吸困难、心率加快、皮肤颜色变化等。

过去人们对血氧的认识相对模糊,直到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指夹式血氧仪才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那时我们才意识到,有些患者“看起来没事”,但血氧其实已经很低,这被称为“沉默性缺氧”。
这种现象推动了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血氧仪一下成为家庭药箱的“标配”,也让我们对呼吸健康有了更多关注。
在一些高原地区,比如青海、西藏,当地居民因为适应低氧环境,血氧值本来就偏低。研究发现,他们体内的血红蛋白浓度更高,能够更高效地携氧。这种“文化+生理”适应机制,也提醒我们:血氧值并非“一刀切”,要结合个体差异去判断。

第一,正常人不必频繁测量血氧,除非有呼吸症状或特殊病史。日常感冒、咳嗽时,如果没有明显呼吸困难,一般也不需要马上测血氧。
第二,如果你属于高风险人群,比如慢性肺病患者、术后恢复期、感染性疾病患者,建议家中备一个合格的血氧仪。测量时要注意手指温暖、静止、不戴指甲油,才能获得更准确读数。
第三,血氧只是一个指标,不是“万能尺”。它需要和呼吸频率、心率、临床表现、甚至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别被一个数字吓到,也别因为数字正常就掉以轻心。

我们每一次呼吸,都是身体与外界交换能量的过程。血氧,就是这个交换的“成绩单”。它不光关乎肺和心脏,更是衡量身体代谢、氧合能力的重要信号。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更科学地理解血氧这个指标,不被仪器数字绑架,也不忽视身体发出的“低氧警报”。
让血氧监测从“神秘医学术语”,走进我们的生活和健康管理中。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张宏家,刘志红.指脉氧饱和度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2,45(6):537-541.
[2]王坤正,黄瑶,邓小玲,等.动脉血气分析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9):719-722.
[3]李宏伟,张洁.新冠肺炎患者“沉默性缺氧”现象的识别与处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0,29(7):753-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