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是不是就等于‘慢性死亡’?”这是不少患者在确诊后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确实,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真正威胁生命的是它引发的一连串并发症。
但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一样,有人能活到八九十岁,身体硬朗;也有人五十多岁就因并发症去世。那到底是什么决定了糖尿病患者的生存期?

从内分泌科医生的角度来看,决定一个糖尿病患者能活多久,关键取决于6个方面,每一点都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生命长度。下面我们就来说清楚。
1.血糖控制得好不好,是最基本的前提别小看这点。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等于让身体的血管泡在糖水里,不出问题才怪。尤其是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如果总是飘在高位,血管内皮受损,慢慢就会出现视网膜病变、肾功能下降,甚至心梗、中风。

最能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是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个指标。它代表过去两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一般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超过这个数,风险就开始成倍上升。
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果能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好,死亡风险可下降30%以上。血糖控制得越稳定,活得就越久。

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病,是“隐形杀手”。很多人不知道,糖尿病人死于心梗或脑梗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出2到4倍。
特别是长期高血糖,会让血脂升高、血压不稳,血管壁变得越来越硬,血管内的斑块更容易破裂,形成血栓。
一旦出现胸闷、心悸、走几步就喘,或者一侧肢体麻木,说话不清,就要高度警惕。因为这些可能是心梗或脑卒中的前兆。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已经查出有冠心病、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那就必须把这些都纳入“战斗目标”。控制好这些合并症,比光盯着血糖更重要。
有没有合并心血管病,是判断糖尿病患者预后好坏的重要分界线。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进入透析、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它的可怕之处在于:早期几乎没什么症状,等你发现小便起泡、双腿浮肿,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
判断肾功能好坏,关键看两个指标:尿白蛋白(尤其是尿微量白蛋白)和肌酐。正常人尿蛋白应该是阴性,如果糖尿病患者连续出现微量白蛋白升高,那就是肾脏开始受损的信号。

长期高血糖会让肾小球过度工作,时间一长,肾功能就会慢慢“耗光”。而一旦进入透析阶段,生活质量和寿命都会大打折扣。
糖尿病患者能不能活得久,肾功能是关键指标之一。

很多人误以为血糖越低越好,其实不然。低血糖,尤其是夜间或无意识低血糖,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风险极大。严重低血糖会导致意识丧失、跌倒、车祸,甚至猝死。
尤其是使用胰岛素和磺脲类降糖药的患者,更要小心。一天中如果频繁出现手抖、出冷汗、心慌、发虚这些低血糖症状,就要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者饮食结构。
研究显示,老年糖尿病患者若每年发生一次重度低血糖,未来三年内死亡率会显著升高。与其盲目追求“完美血糖”,不如追求“安全血糖”。

不少患者会说:我戒烟了、不喝酒了,也开始运动了,应该没问题了吧?
生活方式的确重要,但关键在于是否持续、是否科学。有些人运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一天吃一顿青菜,第二天又大鱼大肉,这样的“养生”方式没有太大意义。

真正有益的是:每天保持规律饮食,主食不过量,搭配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糙米、燕麦、绿叶菜;少吃加工食品;每周至少五次快走或游泳,每次30分钟以上;晚上不熬夜,早睡早起。
这些是真正能延长寿命、减少并发症风险的生活习惯。
关键是要坚持,不是做做样子。

不少糖尿病患者一开始很重视,但几年后觉得“也没啥事”,就不去医院复查了。这种“自我感觉良好”是非常危险的。
糖尿病的并发症很多都是“悄无声息”的,比如视网膜病变早期没症状,但到了后期就可能失明;糖尿病神经病变也常常被误认为是“年纪大腿脚不好”。

每年至少要做一次全面检查,包括眼底、尿白蛋白、肾功能、足部血流、心电图。如果能做到这些,就能在问题还不严重时就处理掉,大大延长寿命。
有一项中国多中心研究显示,定期接受管理和监测的糖尿病患者,其十年死亡率比未管理者低将近40%。

综上,糖尿病不是绝症,它更像是一场“持久战”。
这6个关键点:血糖控制、心血管健康、肾功能、低血糖风险、生活方式、定期复查,就是你能活多久的“六道门槛”,每一道都守住了,寿命自然不会“打折扣”。
不要以为自己还年轻,没症状就没事;也不要等到并发症来了才开始后悔。糖尿病带来的,不只是血糖高那么简单,而是一场全身系统的挑战。只有把每一步都走稳,才能走得更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王丽萍,陈超,李建军,等.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全因死亡率的关系[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05):345-349.
[2]刘晓萍,周凯,赵明.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长期预后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08):673-677.
[3]李俊,张晓梅.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与干预策略[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4,34(02):1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