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半导体产业为AI芯片的算力狂欢时,一场关乎数字世界命脉的争夺战正在合肥悄然推进。
韩国媒体最新数据显示,中国DRAM芯片产能正以68%的增速扩张,这个被美光、三星、SK海力士垄断二十年的领域,首次出现了松动迹象。

每部智能手机平均搭载8GB DRAM,每台AI服务器需要1TB内存支撑,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座舱正在吞噬海量存储空间。
在这个由0和1构筑的数字世界里,DRAM芯片如同空气般无处不在。中国每年消耗全球35%的存储芯片,却长期依赖进口,这种战略物资的命脉曾牢牢掌握在三大巨头手中。

转折发生在合肥西北角。2017年成立的长鑫存储,用七年时间走完了海外巨头三十年的技术积累之路。从DDR3到DDR5,从10万片月产能到全球前五大DRAM厂商,这家年轻企业的成长轨迹,折射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另一种突围智慧。
二、技术追赶的加速度在长鑫存储的实验室里,工程师们正在攻克1β制程工艺。这项三星电子引以为傲的技术,将DRAM单元尺寸缩小至12nm级别。尽管与最顶尖制程仍存差距,但长鑫的19nm DDR4芯片已实现量产,良品率稳定在90%以上。

更值得关注的是HBM技术布局。面对AI算力需求爆发,长鑫的3D堆叠技术研发进度比业界预期提前了18个月。其首款HBM2E样品已通过客户端验证,虽然堆叠层数暂未披露,但已具备参与高端市场竞争的入场券。这种"小步快跑"的研发策略,正在快速收窄技术代差。
三、产能扩张的蝴蝶效应合肥空港新城的建设工地上,长鑫三期厂房正拔地而起。这个规划投资2200亿元的超级工厂,将使DRAM月产能从20万片提升至36万片。按照韩国ChosunBiz的测算,2025年中国DRAM产能将占全球56%,超越美光成为第三大供应商,且产能或超过SK海力士的50%,要知道在存储芯片领域,产能即是话语权。
市场波动印证了这种影响力。2024年Q4消费级DRAM合约价环比下降8%,行业分析师将部分原因归结于中国产能释放。某存储模组厂商采购总监坦言:"长鑫的报价比三大厂低5-7%,且交货周期缩短三周。"这种本土化优势,正在重构全球供应链格局。

在深圳华强北的档口里,印着"CXC"标识的内存条悄然占据三成货架。这些基于长鑫芯片的国产模组,正通过性价比优势渗透消费市场。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行业领域:五大服务器厂商已将长鑫列入合格供应商名单,三家新能源车企在最新车型中采用国产存储方案。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存储战争中,中国企业的突围方式值得玩味。没有选择在尖端领域正面强攻,而是依托本土市场纵深,在成熟工艺赛道构建规模优势。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产业路径,或许不如技术突破震撼,却实实在在地改写着全球存储版图。
小筑听涛
2025年中国DRAM产能将占全球56%,超越美光成为第三大供应商。那么第一大和第二大供应商产能占比多少?小编来解释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