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瘫痪在床”怎么办?聪明的人早早做了这“三手”准备

鸿毓说过去 2025-03-20 01:15:19

文|时光

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

很多人以为,年老后最害怕的是子女不孝,或者手里没钱。其实,真正的恐惧是——瘫在床上,失去行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到了那时候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才是真的遭罪!

这该怎么办呢?聪明的人早早就做好了这“三手”准备......

我曾为故事会、意林杂志撰稿多年,专业创作扣人心弦的作品!想体验更多类似的精彩故事?点击头像进主页,发掘更多让心灵共鸣的创作!这篇文如果您觉得可以,别忘了----收藏点赞关注----

01

“老孙啊,最近怎么样?”

小区凉亭里,几位老兄弟照例聚在一起喝茶、晒太阳、闲聊。老李端着茶杯,看了看我,叹了口气:“你们还记得老周吧?上个月中风住院了,前两天刚接回家,现在瘫在床上,全靠儿媳妇伺候着,听说家里已经吵翻天了。”

“唉,谁能想到呢,以前还经常跟咱们一起下象棋呢!”老赵摇摇头。

我沉默了一下,放下茶杯,看着远处发呆。其实,这种事,我早就想过了。指望儿女养老?不现实。谁家子女不是一地鸡毛,谁又愿意一天到晚伺候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

我不是没听说过,有些人对父母再孝顺,时间一长,脾气也难免变差,久病床前无孝子,磕磕碰碰的事多了,伤了和气,反倒让自己晚年不安生。

所以,我早就开始为自己做准备了。毕竟,养老这事,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02

第一手准备:存够请保姆的钱,让自己老了也有尊严。

“爸,您不是有退休金嘛,干嘛还存这笔钱?”

那是五年前,女儿在家吃饭时随口问了一句。我当时笑了笑,没直接回答,只是指了指电视上的新闻——一个年迈的老人瘫痪在床,儿女伺候了一段时间后,终于不耐烦了,三天两头吵架,最后干脆把老人送进了条件恶劣的小养老院。

“你还年轻,不懂。”我夹了口菜,慢慢说道,“退休金是日常开销的,保姆的钱,得另存一笔。等老了瘫在床上,花钱请个好点的护工,总比让你天天忙来忙去地伺候强。”女儿撇撇嘴,不再说话,但我知道,她根本没往心里去。

后来,小区里出了几件事,让我更加坚定这个决定。

去年,住我对门的老王摔了一跤,送医院抢救了一周,命是保住了,但人却瘫在了床上,吃喝拉撒都得人照顾。他媳妇年纪也大了,干不动重活,儿媳妇辞了工作在家伺候了两个月,终于撑不住了。

她哭着跟丈夫说:“你爸这样,我天天伺候,连轴转都快疯了。我也想孝顺,可我实在扛不住啊!”

老王的儿子倒也不是不孝顺,可工作繁忙,家里还有个刚上小学的孩子,实在顾不上。最后没办法,他们一家人商量后,咬咬牙,凑了点钱,给老王请了个保姆。

刚开始,保姆确实很尽心尽力,伺候得无微不至,可时间一长,问题来了。保姆开始偷懒,饭菜敷衍了事,有时候甚至连老人大小便都懒得及时收拾。老王儿子看不过去,换了个保姆,结果不到一个月,又因为工资问题闹掰了。

最后,家里人也没办法,只好病急乱投医随便找了家养老院把老王送去了。那地方条件很差,夏天没空调,冬天暖气也不足,老人们吃的菜都是半生不熟的,护工也是随便应付……

老王走的那天,我去送他。他躺在病床上,眼神浑浊,嗓子干哑:“老孙啊,还是你有远见……要是我也早早存点保姆的钱,就不至于被儿女嫌弃,也不会落到今天这步田地……”

那天回家后,我把定期存单又检查了一遍,确保这笔钱没有被随便动用。这笔钱,或许就是我未来躺在床上时,唯一能给自己撑腰的东西。

钱,才是老年人的底气。

03

第二手准备:提前找个好养老院,不临时抱佛脚。

“老头子,咱们趁现在还能走能动,自己去看看养老院吧。”

那天,老伴端着茶杯,看着新闻里的报道。某地养老院因为资金不足,护理不到位,导致几位老人长期得不到照料,最后卧床生褥疮,甚至有的老人在房间里去世三天才被发现。

我心里一紧。的确,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躺在养老院里的我,至少得保证自己能住得安心,吃得舒坦。

说干就干。第二天一早,我和老伴出门,跑了三四家养老院。

第一家,刚进门就闻到一股浓浓的消毒水味,空气里还夹杂着一丝不太好闻的异味。几个老人坐在大厅里,呆呆地望着电视,连个聊天的人都没有。护工不耐烦地给一个老人喂饭,手上的动作粗鲁得让我皱了皱眉。

“这地方,不行。”老伴悄悄拉了拉我的袖子,我点点头,立马转身离开。

第二家,看起来环境不错,院子里有花草,房间也整洁。但一打听,发现这家养老院医疗设施很一般,离最近的医院有四公里,万一老人突发疾病,恐怕连送医院的时间都不够。

第三家,条件倒是不错,房间是单人间,带独立卫生间,护工24小时轮班,饭菜荤素搭配合理,最关键的是,这里有专业医生,每天都会来检查老人身体。但唯一的问题是——这家养老院的费用不低。

“这价格有些贵啊。”我皱了皱眉。

“可你想想,这里条件多好!你要是真瘫在床上了,起码有人给你擦洗,吃的也放心,比咱们随便找个小破院强。”老伴拍了拍我的肩,“咱们的养老金加上存款,住个十几年还是够的。”

我沉默了半晌,终于点头。

人老了,不怕死,怕的是活得没有尊严。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躺在床上,至少也要住在一个自己亲自挑选的、安心的地方,而不是等到不得不住养老院的时候,被人随便塞进一个条件差的地方,后悔都来不及。

这天晚上,我郑重地把这家养老院的宣传册放进抽屉,标上了“优先考虑”四个字。

养老这件事,真不能等到最后一刻才决定。

04

第三手准备:跟老伴互相兜底,别把养老的希望全压在子女身上。

我楼下的赵奶奶,是我们小区出了名的幸福老人。

她年轻时跟老伴赵爷爷感情特别好,两人结婚五十多年,哪怕孩子们都成家了,还是形影不离。

他俩刚退休的时候,小区的广场上,总能看到他们一起遛弯的身影——赵爷爷背着手走在前头,赵奶奶拎着菜篮子,慢慢地跟在后面。别人笑话他们,“你们都这把年纪了,怎么还像年轻人一样腻歪?”赵奶奶却总是笑眯眯地说:“习惯了,他走哪儿,我就跟哪儿。”

可天有不测风云,三年前,赵奶奶突发脑梗,半边身子瘫痪,彻底不能动了。孩子们商量着请个护工,可赵爷爷却死活不同意,“我照顾她!谁也别跟我争!”

儿女们拗不过,只好由着他去。于是,从那天起,赵爷爷就成了赵奶奶的全职护工。每天早上五点多,他就起床,给赵奶奶擦脸、按摩僵硬的四肢,然后小心翼翼地喂她吃饭。

中午,他推着轮椅,带她到小区晒太阳,下午给她做康复训练,晚上睡觉前,还得再给她翻一次身,免得生褥疮。

冬天的时候,赵奶奶怕冷,他就去商场买了一条最厚的羊毛毯,盖在她腿上。夏天怕热,他就买了个小风扇,随时给她扇风降温。孩子们每次回来看见他这么辛苦,都劝他:“爸,您也七十多了,不能这么累啊!还是请个护工吧!”

可赵爷爷总是摆摆手:“我年轻的时候,她伺候我,给我生孩子、做饭、操持家务,辛苦了一辈子。现在轮到我伺候她了。”

去年冬天,赵奶奶的病情突然恶化,住进了医院。临终前,她拉着赵爷爷的手,声音虚弱却坚定:“老头子……这辈子,能有你陪着,我值了……”

赵爷爷那天没有哭,只是紧紧握住她的手,像往常一样,轻声说:“你走吧,别担心我。”

赵奶奶走后的半年里,赵爷爷变得沉默了许多。可每次有人问他,“你后悔吗?”他总是笑笑说:“不后悔,她年轻时照顾了我一辈子,老了我照顾她三年,值了。”

这件事让我深有感触。年轻时,我们把大把的精力放在子女身上,可到了晚年,最可靠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枕边那个陪了自己一辈子的人。

有时候我也会想,如果哪天我瘫在床上,谁会照顾我?我女儿有自己的家庭,儿子也早已在外地定居,他们有他们的责任和负担,不可能天天守在我身边。但老伴呢?她比我小两岁,身体比我好,如果有一天我先倒下了,她大概率还走得动、动得了,那她会不会像赵爷爷一样照顾我?

想到这,我偷偷看了眼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老伴,心里有了答案。

当然,互相兜底,并不是说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对方身上,而是说,在还能走动的时候,对彼此好一点,让感情一直在。这样,到了真正需要依靠的那一天,才不会因为年轻时的冷漠,落得相看两厌的地步。

从那以后,我对老伴更上心了些,家务多干一点,饭菜尽量做得可口一点,甚至连她唠叨的时候,我也愿意多听几句。不是为了别的,只是想着,等我们老得不能再老了,至少还能像赵爷爷和赵奶奶那样,互相扶持,一起度过最后的岁月。

05

那天,凉亭里的聊天结束后,我回到家,坐在沙发上发了会儿呆。

老了以后会怎样,我不知道。但至少,现在的我,已经为未来做好了准备。

我存了足够的钱,请得起好保姆,老了也能活得有尊严;我提前找好了养老院,万一哪天真要住进去,也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我和老伴感情好,互相扶持,至少,不会一个人孤零零地面对衰老。

养老这事,靠子女,更得靠自己。大家觉得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0
鸿毓说过去

鸿毓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