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体制内的人工作稳定性较高,被人戏称为铁饭碗。
一些体制外的人,忍不住羡慕,他们觉得,那些能考上公务员的人都是走了狗屎运?实际上,在十几,二十年前,可能还真有人靠裸考、碰运气就考上了,但现在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了。现在能够上岸的,那可都是凭的真本事,绝对的实力说话!

咱们得明白,公务员考试本质上就是一个筛选机制,它的目标就是把那些适合在体制内工作的人给挑出来。你有没有发现,那些考上的人说话总是不紧不慢,条理清晰,考虑周全?这其实是因为,他们经过了笔试和面试这两道大关的考验。笔试会把那些考虑问题不周全的人筛掉,而面试呢,则是把那些思路不清晰,表达不明确的人淘汰出局。就这么简单,没什么玄乎的。你可能还不太相信,但这个考试可是有理有据的,它可是为国家选人才的。你以为行测和申论是随便出几道题玩玩的吗?那可是一群专家老师关在一起,辛辛苦苦研究了好几个月才出来的成果。他们可不是随便拼凑几道题就完事了,而是对每一道题的设置、题量的分布、不同题型的安排,甚至是一道题里有多少字、篇幅多长,都进行了精确的计算和考量。目的就是要把体制内需要的那一小部分顶尖人才给选出来。一些人可能会问,那这些题目到底是怎么筛选出适合体制内的人呢?其实,体制内的工作需要的素质就是情绪稳定、理解能力强、文字功底好。毕竟在体制内,上传下达都是靠文件来完成的,而且还得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在与群众沟通的时候,不卑不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好群众工作。比如,行测就是考验理解能力和规划统筹能力,申论就是考文字功底,看你能不能深刻理解材料,并按照题目要求归纳概括出关键内容。面试则是考你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那些问题处理类的题目,那可都是模拟的群众问题,看你碰到了会怎么解决。这些都是你上班后实实在在要用到的能力,明白了吗?行测和申论的设置都是有它的道理的。你要做的就是朝着这些能力去努力,什么时候你的能力达到了,那你也就上岸了。所以,当一些人问我到底什么时候能上岸的时候,我一般都不直接回答。因为我觉得,只要你努力了,能力到了,自然就能上岸。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人本身底子好,能力强,学起来就快;有的人可能基础薄弱一些,那就需要多花点功夫。所以,对于体制内的人,不用羡慕嫉妒,毕竟他们可是集能力、运气等多个因素在内,才得以上岸。所以,我还是那句话,做好你自己该做的,就足够了,如果自己也去努力尝试,那就没啥遗憾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