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一天,正在天津开会的林乎加同志,突然被中央紧急召回了北京。原本他以为中央是有什么急事要找他,当即放下了手头上的工作赶到了北京。
结果,到了地方他才知道,他被临时任命为了北京市委书记,而且马上就得上岗。

得知这个消息的他不仅没有高兴,反而第一时间找到华老抱怨道:“我到天津屁股还没坐稳呢!”
原来,就在几个月前,他刚被任命为天津市委书记。那里的工作他都还焦头烂额,又怎么能胜任北京的工作呢?

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推辞。
林乎加的工作为何调动如此快?最后他究竟到北京工作了吗?

林乎加出生于山东长岛的一个富户家庭中,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富商,家中也颇有资产。可以说他从小就养尊处优,享受着社会上一切优良的生活资源。
但优渥的生活条件并未让他养成一副贪图享乐,骄纵蛮横的性子。

相反,他在读私塾时刻苦用功,并且对底层劳苦大众抱有深切的同情。
大革命开始后,许多大资本阶级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开始不断打压工人以及学生运动。

但林乎加却是个例外,他不仅积极参加群众们的抗议活动,还在自家工厂召开工人大会,鼓励更多人到夜校学习,解放自己的思想。
这种举动被当时的上层阶级视为“异类”,父亲也被他气得够呛。为了不让他牵连到家里,父亲直接将他赶出了家门。

林乎加也并不在意,之后他便摒弃了优渥的生活,身着布衣踏上了救国之路。
1935年,他勤工俭学就读于青岛中学。在学习期间,他开始系统地接受革命思想。

彼时正是外敌入侵,国家危亡之际。心系国家的他刚一毕业就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开始不辞昼夜地向百姓宣传抗日思想。
“七七事变”爆发后,他又带领家乡人民组建了游击队,对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

1938年,随着日军加紧了入侵的步伐,他与曹漫之、李耀文等爱国人士发动了埠柳乡校起义,并率部参加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三军。
由于作战有勇有谋,他被任命为了大队政治委员。八路军到来后,便将当地的抗日游击队进行了收编。林乎加也随部加入了八路军。

也正是这一年,他正式入党。在此后的日子里,他便一直跟随我军南征北战,先后担任过山东纵队五支队政治部青年部部长、胶东区委青年部部长。
在敌人实施“封锁”政策后,他又临危受命担任了民运部部长。

这段时期,他在鲁南、鲁中等地区创建了敌后根据地,为发动军民协同作战,保证后方物资作出了卓越贡献。
到了解放时期,他继续留在山东地区工作,并成立了支前委员会,开始致力于后勤补给和支前参战的工作中。

在此期间,他大力组织群众,先后支援了莱芜、孟良崮等重大战役的顺利进行。
新中国成立后,他因为政绩突出又被调到浙江,主管当地的经济恢复和生产工作。
虽然在战争年代,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大后方工作,功绩也不如军事将领突出。

但进入和平年代后,他善于组织和管理的优点就凸显了出来。
在管理浙江的短短几年内,他便将当地的农业水平拔高了一个台阶,又取消了粮票制度,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
也正因此,他逐渐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

1964年,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毛主席决定组建一个“计划参谋部”,也就是“小计委”,由周总理直接领导,负责在大的战略问题上做决策。
虽说自从这个部门成立后,先后进入计委工作的人不胜其数,但真正能将经济抓起来并做出政绩的人却没有几个。

周总理没有得力的助手也犯了难。就在这时,林乎加因为在浙江表现优秀,农业建设极其出色,从而进入了中央的视线。
于是毛主席亲自点名,让他来“小计委”担任副主任,负责全国的农业工作。
从地方一下子进入中央,林乎加在激动之余也感到了深深的压力。

此后他便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每天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外几乎全都用在了工作上。
他经常在白天深入乡间农村体察民情,到了晚上还要听各局委主要干部汇报工作,有时候公务太多他甚至都顾不上睡觉。

除了对自己要求严格外,他对下属也是如此。各干部在汇报工作时他从不允许他们带秘书,目的就是为了考察他们是否真的深入过群众,了解了群众。
每次下乡考察,他都会先到最贫困的地方查看。

到了人民的家里,他就会让村民打开水窖的盖锁,去厨房掀开村民的锅盖,看一看乡亲们的存粮是否足够。
若是哪位乡亲们家中余粮不够,他便会立即重视起来,不仅会严肃批评当地干部,还会做深刻的自我检讨。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负责的好干部,全国农业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随着生活的改善,林乎加在百姓们心中的地位也逐渐升高。
也正因此,林乎加总是被各地方干部拉去解决当地的棘手问题,成为了大家“争抢”的领导。

而由于他的职务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调动,所以大家经常戏称他为“灭火队长”。

1976年,以彭冲、苏振华、林乎加在内的中央工作组入驻上海,负责恢复当地的经济生产。
结果,等任务完成,工作组撤离时,林乎加却被当地干部和群众热情地留了下来,开始担任上海市委书记。

当时上海正在争取钢铁厂项目,林乎加上任后便开始从北京——上海两地来回奔波,最后总算是将项目争取了过来。
但这还不够,为了将项目落实,他又特意到日本进行考察,最后总结出了“大胆引进新技术,充分利用国外资金”等经济发展经验。

中央领导得知后当即同意了他的提议。而在他的努力下,上海很快就恢复了之前的发展规模,甚至发展速度更甚以前。
到了1978年5月,他又被调到天津担任市委书记。
当时天津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问题。

那时高考刚刚恢复,各地考生如过江之卿,但天津市的招生名额却非常有限,这就导致很多人过了及格线却不能被录取。
这样一来,国家不仅会失去很多人才,学生们的一生也可能会改变。
林乎加经过走访才得知,师资力量是够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校舍和宿舍容不下。

针对这一问题,林乎加便率先提出了扩大校舍、鼓励更多学生进行走读的方法。
在他的努力下,天津各大学开始自筹资金建设分校,并在原有的招生计划上扩招了将近一半的名额。

结果,就在天津工作开展没几个月时,他又被中央的一纸急电召回了北京,并被任命为了北京市委书记。
能到北京工作固然是件好事,但他的工作调动未免太频繁了。天津的事情还没处理完,北京的情况又不了解,他怎么能上任呢?

于是他见到华老后便直接抱怨道:“我在天津屁股还没坐稳呢!”随后他又向其说明了理由,对中央的任命表示了拒绝。
但华老却说:“全国都是这样,中央已经考虑过了,已经决定了,你就留下来吧!”
就这样,林乎加又临时来到了北京工作。

后来,他根据具体国情提出了“菜篮子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市民生活,也成为了中央领导的左膀右臂。
纵观林乎加同志这一生,他从富贵中来,却甘愿走到穷苦中去,为人民和国家呕心沥血了一辈子。
他是千万我党人士艰苦奋斗的缩影,也是世世代代砥砺前行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