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6月,一架幻影-2000战斗机在法国的蓝天中划过一道优雅的弧线,机舱内的试飞员是来自中国的葛文墉。作为空军派出的精英,他和团队抵达法国,就是为了近距离接触这款世界领先的三代战机。
回到国内,葛文墉的经历和见闻引起了广泛关注。他在一场内部汇报中坦言,幻影-2000的计算机化操作令他印象深刻,这让他不禁思考,如果在未来战场上遇到这样的对手,我们的战机是否具备足够的竞争力?
第三代战斗机的发展与历史回顾
第三代战斗机的出现,在冷战高峰期显得尤为关键。在1960年代,当这些战机初次亮相时,它们的设计理念已经融入了大量前代战机的战斗经验与试验反馈。这一代战斗机的速度更快,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到达战场,执行快速打击。更难被敌方雷达捕捉的隐身能力,使它们在战场上的生存率大大提高。
电子设备的使用也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先进的航电系统和雷达技术让第三代战斗机在空中作战中更加灵活与精确。空对空导弹的标准化装备,更是让这些战斗机在远距离空战中拥有了显著的优势,能够在敌机进入有效射程之前,就将其击落。
然而,在越战、六日战争以及印巴边界冲突中,空对空导弹的实际表现并未完全达到预期。在越战中,密集的丛林环境和敌方的有效隐蔽使得高速、高精度的导弹经常失去目标。在六日战争和印巴冲突中,虽然战斗机的速度和火力都有了显著提升,但导弹的锁定与精准打击能力仍面临着重大挑战。这些经验表明,虽然空对空导弹在理论上具备极高的战斗价值,但在实际操作中,它们的性能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尽管面对这些挑战,第三代战斗机的战略地位并未受到动摇。各国逐渐认识到,要想充分发挥这些高技术战机的作战潜力,必须对导弹系统进行持续的改进和优化。
在这一背景下,各国的军事研究机构和防务企业开始了对第三代战斗机及其武器系统的深入研究和试验,力图解决在实战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
中法幻影-2000战机考察团的重要考察
1982年6月,一个精心挑选的代表团从我国出发,目的地是法国,任务是对幻影-2000战斗机进行全面而详细的技术考察。这个代表团包括来自空军和航天工业部门的专家,由经验丰富的空军副参谋长姚峻领导。两位资深试飞员葛文墉和蒋德秋也被选中负责进行飞行测试,这对于评估战机的性能至关重要。
抵达法国后,代表团的第一站是位于巴黎郊外的战斗机生产工厂及其附属研究所。在这里,代表团参观了生产线,观察了战机的组装过程,详细了解了使用的材料和技术。同时,研究所的工程师们向代表团展示了幻影-2000的设计理念,解释了其先进技术的应用,如电子飞行仪表、发动机性能及其先进的武器系统。
接下来,为了进行更深入的评估,代表团分成两组。一组人员前往图鲁兹,那里的工厂专注于战斗机的进一步开发和改进。他们亲眼见到了幻影-2000各型号的装配和测试,对战机的制造精度和技术水平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另一组成员则前往位于马赛附近的伊斯特尔试飞基地,这里是法国战机测试的主要基地。葛文墉和蒋德秋与他们的法国同行进行了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了幻影-2000的飞行特性和操作要点。在随后的四天里,两位试飞员轮流驾驶战机升空,进行了总共七次飞行测试。这些测试涵盖了战机的起飞、机动、速度、高度、武器系统操作等多个方面,每次飞行都旨在评估不同的性能指标。
采购考量与经济挑战
尽管幻影-2000战机的各项性能指标都令人印象深刻,从飞行速度、机动性到武器系统的先进程度,都在国际战机中占据着一席之地,但决定是否购买这一高端装备的考量绝不仅限于这些技术因素。面对这种复杂情况,空军决定召集相关专家、技术人员和财务团队,组织为期一个月的研讨会,深入分析各种因素,以期做出最为稳妥的决定。
研讨会上,专家们首先讨论了幻影-2000的战术价值和可能的用途。不同领域的专家轮流发言,分析了幻影-2000在高空截击、低空突防以及空中对抗中的表现,并将其与现有的战机进行对比。许多人认为,幻影-2000的超音速巡航和先进的空对空导弹系统在现代战场上具有明显优势,尤其是它的多用途能力,既可以承担空中防御任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通过详细的预算分析,专家们提出,当时的部队预算仅能支持购买24架空机,这还是不配备任何弹药和地面维护设备的最低成本。如果要使这些战机真正投入正常使用,必须加上地勤设施的建立、维护设备的采购,以及相应的弹药和备件补充。这些配套支出加起来的总成本甚至可能达到数百亿人民币。
接下来,后勤和维护问题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法国方面的技术团队曾详细解释过幻影-2000的维护需求,尽管这款战机设计先进,但复杂的电子系统、先进的发动机以及高精度的导弹系统都需要高度专业化的维护技能。我国现有的维修设施、技术人员培训体系还需做出大量调整,以适应这种高技术战机的需求。
综合所有意见后,参与研讨会的专家团队达成共识,即购买幻影-2000虽然在技术上具备巨大吸引力,但在经济上确实存在较大的压力。
葛文墉的飞行体验与启示
葛文墉一回到国内,便立即投入到工作中,第一步就是向国内的设计师们传授他在法国试飞幻影-2000时的所见所闻。他深刻地感受到这款战机在计算机化操作上的优势。和传统战机相比,幻影-2000的座舱布置和操作系统给飞行员带来了全然不同的体验,特别是在复杂任务执行时,飞行员可以省去许多繁琐的基础操作,把更多精力放在战术执行上,这种设计理念让他印象深刻。
他在会议上对设计师们讲道:“我们现在执行长距离任务时,飞行员还得把地图放在膝盖上,时刻盯着速度表和时钟来估算飞行里程。可是幻影-2000呢?它的系统已经计算机化了,飞行员只需对准地面标识,就能飞到目标区域,不需要再去费心计算距离和方向。”这种自动化和简便操作的特性无疑提升了战机的战斗力,让飞行员能够腾出更多的精力去分析战场形势和敌方动向,反应也更加快速准确。
在讨论过程中,葛文墉还特别强调了幻影-2000在应对高速空战方面的优势。他指出,幻影-2000的敏捷性和操作精度在试飞过程中表现突出,尤其是在高速度下的机动动作上显得非常稳定。他提到,在高速盘旋和急转弯时,幻影-2000的响应比预期还要快速准确,这种稳定性和控制力令人钦佩。
此外,葛文墉还提到了在模拟空战中感受到的压力。他坦言,如果未来我们的战机与幻影-2000对抗,几乎不可能在对方不犯错的情况下取胜。“如果将来和这种战机对抗,我们的战机得具备更加先进的电子系统,操作上也要更智能化,否则即便我们飞行员技术再好,也很难弥补装备上的差距。”葛文墉的发言震撼了在场所有的飞机设计师,其中就包括著名的飞机设计师顾诵芬。
顾诵芬与战机设计的进步
顾诵芬,作为我国资深飞机设计师,在战机研发领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他的带领下,歼八和歼八Ⅱ型战机逐步成型并投入使用,解决了多项困扰国内航空工业的技术难题。尤其在超音速飞行的方向稳定性和跨音速状态下的抖振问题上,顾诵芬及其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当时在歼八的设计过程中,许多技术人员对超音速飞行中的稳定性问题颇感棘手。高速度和空气动力学的复杂作用让飞机在超音速状态下极易失去方向稳定性,这对飞行员的操控提出了极高要求。顾诵芬深知这是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他召集团队中的气动专家们,深入讨论空气动力学和结构设计的平衡,力图找到能适应高超音速的机身布局。在无数次风洞试验和模型分析之后,他们终于确定了稳定性的解决方案,使得歼八的超音速飞行更加稳定可靠。
跨音速时的抖振问题也是一大挑战。由于在跨音速范围内,气流与飞机表面的互动更加剧烈,容易引起机身抖振,这种现象不仅会导致机体损伤,还会影响飞行员的控制判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顾诵芬和他的团队通过精密的空气动力学计算和模拟,反复调整机翼的设计,终于将抖振问题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使得歼八的整体性能大幅提升。
通过解决歼八上的种种技术难题,他和团队积累了宝贵的设计经验和技术方法,为接下来的战机研发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和思路。随着歼八Ⅱ的问世,他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路径逐渐在国内航空工业界得到推广和应用。
参考资料:[1]胡除生.歼8Ⅱ飞机的总设计师——顾诵芬[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4,32(5):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