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的主动出击和辉煌战绩,赢得了马克思的高度评价。击沉敌舰4艘、重创6艘、俘虏2艘,毙伤英军426人、法军14人,俘虏英美士兵各1人,英舰队司令贺布受重伤。要不是直隶提督史荣椿等人的殉国,清朝可以说是完胜。
以上就是僧格林沁指挥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的战果。
对此,马克思在《新的对华战争》中给予了充分肯定:
“中国人抵抗英国人的武装远征队,毫无疑义地也是有理的。中国人这种行动,并没有破坏条约,而只是挫败了英国人的入侵。”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是三次大沽口战役的其中一场,也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清朝军队所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法为扩大在华利益,便想到了修约。当然,要修约不能平白无故地修,不然就是毁约嘛!
英法以亚罗号事件和西林教案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南边占领广州后,英、法、俄、美四国公使决定集结军舰,北上天津。在1858年4月中旬,他们抵达了大沽口。
大沽口,也就是白河出海口,地当海陆咽喉,沿河而上60公里便是天津,为天津东方的门户,而天津又是北京的门户。鉴于地理位置太过重要,清政府在南北两岸修筑炮台进行防守。
第一次大沽口之战爆发。由于炮台设施陈陋,加之清军人心涣散,大沽很快失陷,得胜的联军不可一世,扬言要进攻北京。
清朝还是有所畏惧的,当年5月份便与联军签订了《天津条约》。眼看目的就要达成,英法联军撤离后沿海路陆续南下。
咸丰帝却惶恐不安,他对条约内容非常不满,丧失利益暂且不说,最主要的是丢人。于是,咸丰令大学士桂良等与英法代表交涉,我们老大不满意,上次签的不算数,大家坐下来再修改下吧!
英法方面当然不干了,怎么能出尔反尔呢,你们的契约精神呢?联军自然不能答应,并坚持要在北京换约。
所谓换约,就是交换《天津条约》的批准书,这是履行条约内容的重要依据。但换约哪有那么容易。
英法联军,当然还有美国,对未知的困难有所评估,决定来个武力威慑,所以他们开着舰队又北上了。
咸丰帝说,你们从北塘登陆,经天津到北京来换约吧,但随员不得超过20个人,而且还不得携带武器。英法公使当然拒绝了,你们清朝老是出尔反尔,我们去了可能就有去无回了。
这种事情,我们今天听起来可笑,但清朝又不是没干过。事实上,就在此后的谈判中,朝廷就曾命令僧格林沁奉命截拿英法的39个谈判人员。
到了6月25日,英法联军向大沽发起攻击,清军却人人都硬气起来,等的就是你们。
“夷船不遵理谕,闯入内河,先行开炮,向我轰击。我兵奋怒击毁夷船。”
此时的大沽口已经今非昔比。第一次大沽口之战战败后,清政府让僧格林沁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事宜。
僧格林沁是一员悍将,也是当时的主战派。
他到天津后,修城安炮,构筑营垒,增设水师,使防务不断加强。而在大沽口要塞,他又在南北岸各重建炮台3座,将陆兵从1600人增至3000名,又从黑龙江、察哈尔、蒙古抽调 5000名马队进行增援。
一切都是为了打赢这场战役。由于准备得当,加之僧格林沁指挥有方,激战一昼夜,联军遭到彻底失败,仓皇逃往杭州湾。
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然而这只是昙花一现的巧胜。
一方面,英法联军是奔着换约去的,他们开去的军舰只是威力威慑用的,其精锐大多停留南方,并没有派上用场。
另一方面,英法联军惨败的消息传到欧洲后,英、法国内一片喧嚣,叫嚷要对清朝“实行大规模的报复”。
一年后,第三次大沽口战役打响了,英法联军做足了准备,尽管守将直隶提督乐善率军奋力抵抗,但面对作战武器和海战思维的巨大差异,最终还是落败了。在战斗中,驻守南炮台的僧格林沁将炮台交给他人,自己率先逃走了。
大沽口失守,英法联军攻入天津,不久又攻陷通州。
此后,清军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展开激战,统帅僧格林沁等又率先逃走了,清军全军覆没。接下来发生的就是,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了。
在两个时代的交锋中,清政府的悲剧再次上演,一次的偶然性的胜利并没有影响无法逆转的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