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展”是一项全国范围的书法活动,暂不论国展是不是能代表全国最高水平,但从一届全国性质的书法展览的技术水平来看,仍然可以为我们今后参加同类型的展览提供帮助。由于展览的需要和影响,能够入选的作品水平就必然要达到某种共同的层次,我们通过观察这个层次的整体面貌,就能从中窥见一些技术性的特点。

只要总结这些特点,确定创作标准,强化训练自己的创作,就能尽快实现目标。接下来,我们从“取法”、“笔法”、“字法”、“章法”四个方面来解读。想要参加国展的人可以照此检验自己作品。
字法就是结构,可以说是书法中最为精妙最有难度的一部分。董其昌说“书家之结字,画家之皴法”,可见结构之重要。书法家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结构的变化,结构是书法家感受世界和表达精神世界的主要途径,这是书法的生命力所在。在书法中,汉字结构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系统,这个系统就是我们常说的传统。一个汉字的结构可以怎么写、不能怎么写,都与这个传统有关。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应该体现出这个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有个人的创造,创造出新的传统,成为经典、杰作。
传统是由第一件杰作开始的,此后不断有人继承、并创造出新的杰作,成为新的传统。今天我们面对的就是由一件件杰作构成的历史。在这个历史中,字法结构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积累和作用形成了一定的变化范围。也就是说一个字可以怎么写、不能怎么写在书法中是有约束的。在国展中,所有的作品基本上都体现了这个传统, 但都没有体现较好的创造力。
字法结构还与章法布局密切相关,掌握了一个字的历史上的所有结构还只是走了一半路。字法结构还要和章法布局配合,每个字的结构必须适应不同的位置环境,随时变化,构成新的整体。结构分为单字结构、单字变化结构和结构神态。

单字结构
单字结构是变化结构的基础,变化结构是单字结构的发展。国展作品中,单字结构都做得较好,能体现基本的审美要求,但仔细推敲其单字变化结构仍不够和谐,而获奖作品在这两方面问题都要少一些。单字结构的关系就是我们常说的各种矛盾关系:疏密、粗细、正欹、曲直、向背、黑白、长短、肥瘦、大小等等,这些矛盾关系是由我们的文化而形成的审美习惯,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单字结构中。优秀的作品任意截取一个单字出来看,其结构都要是无可挑剔的。
单字变化结构
单字变化结构受章法环境的影响而变化,变化的范围比单字结构要小,因此要求书法家对结构关系有出色的处置能力。其变化的原则还是上文提到的各种矛盾关系,只不过这些矛盾关系发生在各个字之间、各字组之间,应用的范围扩大了,把握起来更有难度。孙过庭《书谱》说“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下笔就是结构、就是处置各种不同的结构关系。第一个字的写法影响第二个字的结构,如此一环扣一环。赵宧光说得更清楚:“配合数字,须字字锻炼,始成篇章。”
在以上两种结构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结构是造型动态,这是书法家造型才能的表现,考验书法家对造型的感受力。造型动态就是古人常说的“象”,如张怀瓘说“书者,法象也”,给人一种抽象的意。杨慎《墨池琐录》中也说“行行要有活法,字字要求生动”,没有造型生命力的作品,实际上是在抄袭古人。在国展获奖作品中,能表现出结构动态的作品并不多,而入展作品的单字造型几乎没有什么造型动态,没有体现造型的创造力。这是一种艺术创作精神的缺失。
章法
章法就是画面构成的整体印象。无论什么书体、无论入展还是获奖作品,共同特征就是章法效果都非常好,也就是整体性非常强。行行有变化、段段有呼应,古人对此早有论及。智果《心成颂》说:“覃精一字,功归自得盈虚。统视连行,妙在相承起复。”这是书法作品的基本要求,也是入展的起码要求。一件作品的章法要有轻重、疏密、大小、曲直、连断等关系的体现,根据作品风格和书体的不同,各种关系所占的比例也不同。除此之外,一件作品中还要体现:大字和小字、正文和款字、多种书体的搭配、纸张色块的搭配、印章的补充,每件作品的整体视觉效果都要非常丰富,这也是现代文化发展对视觉效果的审美要求。

章法的具体要求有:
一、每一个单独篇幅中必须要有笔画粗重的几个字错落其中,此为重节奏;
二、每一个单独篇幅中必须有几组细笔画的字,此为轻节奏;
三、每一个单独篇幅中必须有几组连续的两个以上的字,笔画大部分断开形成空白,此为疏;
四、每一个单独篇幅中必须有几组连续的两个以上的字笔画全部连接引带成为一组,增加流畅性,此为密;墨色
在创作中,我们必须时刻做到以章法为统筹,在章法的要求下控制书写效果。做到这几点,一件作品的章法就基本能过关除了基本章法要求之外,还有一些别的手段可以丰富画面效果。诸如大字和小字的配合,书体的不同,一是能在书体上产生变化,在大小字体量上增强对比、丰富画面;二是能体现作者驾驭两种书体的能力,体现创作实力。很多人都认为投稿国展就要做形式,搞拼接,其实不然。纸张和色块的搭配并不是入展的必要条件,它仅仅是一个辅助手段而已。在这一点上,只要创作搞好了,有没有各种形制和色块的拼接别并不重要。
入展作品中就有一些是整张纸一种书体一个颜色一个内容,从头到尾没有任何拼接,写得简洁、明快,令观者看起来非常轻松。

我们可以把国展看成一个代表当代书法某种水平的窗口,从这个窗口中可以看见很多人的集体智慧,看到他们是如何努力的,朝什么方向努力,我们可以从这些方向上找到自己的努力目标。当然,书法中远不止国展一个窗口,集体智慧再大也比不上几千年积淀的书法传统,古人的集体智慧能给我们更大的视野和平台。我们不仅要站在国展的肩膀上,还要站在历史的肩膀上、世界的肩膀上,站在这门艺术的最前沿,才能创造出新的经典和传统。技近乎道,技术的娴熟虽然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驾驭这门艺术,但任何艺术都不可能在艺术创造上定下什么标准。当我们的技术都完善的时候,希望更多的人注重凭借娴熟的技术表达自己心中的艺术理想,达到真正的创作,实现艺术的自由。做到这些后,形式上以下七点稍加注意即可!
一、精美
各类好的艺术品都离不开精美。精美就是精确、精准、精致,粗糙不行,书法线条要精、要干净,古人的书法,线条的干净是来源于笔法的精准,它的调锋动作、行笔、转折的调整,都是清清楚楚的。现代人的线条痕迹是碰出来的,随意地拐弯。笔锋要裹束,笔锋不能散,笔锋散了就像茅草。字的造型要准确。要强化造型能力,字形不可随意,这是字法本源问题,这些字法定式,来源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审美打造,它为什么美?标准是来自传统的审美规范、中华民族的审美共性,个性则是辅助。
二、书法章法要精心而自然,有秩序,不杂乱,不碰撞
要精心安排,不精心就不美,作品要看出精心但看不出刻意。书法的法度都是精心去做的,要边写边思考边设计,设计多了就形成经验了。后边的字怎么写,要看前边的字去决定,第二行怎么写要看第一行的情况去决定,写多了,自然形成经验。不能草率,自己认真,评委才被感动,自己都不认真对待,评委更不会给你认真对待。要有明显的传承,古人经典的元素要占有更大的比例,要占七八成以上,自己的东西多古人的东西少,就坏了。越传统的艺术越讲究传承,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的是中国的审美,不像西方的审美。书法最忌“俗”字,甜俗、恶俗、庸俗都不能有,通俗都不行,艺术要的是高雅。大草经典的元素里,包含点、直线、曲线、关节点。点怎么写,两点,怎么写才是经典元素?有它的规范,比如草字头的两点,左点和右点的写法,有它的顺序,左点是先竖后横,右点是先横后竖,然后离下面那个横要远些。你随意去点,就通俗、就普通了;一根曲线,它的弯怎么拐?要有讲究。比如“诗”字的“寺”字的这边,怎么拐弯,弯的形象要按古人的形象去刻画,随意的抡个圈过去是肯定不行的。一幅字里有多少古人的经典元素?决定了你的书写高度。如果你还不懂,写五年王铎,他会把你带入一个新的高度。

三、有个性
要与古人略有不同,要有一点个人的审美追求,这说明你有思想、有风格,作品才能有标识。风格是一种稳定的长期坚持的表现方式和面貌,形成标识,能够辨别,这是艺术赖以生存的前提。字如其人,如的不是人的长相,而是内心、思想、性情,思想的高度影响作品的品味和欣赏作品的气息。人的境界上去了,眼力才会提升。性情很重要,作品能不能感人,就看你有没有投入情感。书法创作需要一种状态,否则不感人。古人写字更多是为了实用,如今写字不是为了识字,而是学习书法艺术。风格特点跟人的思想性情相关,书写内容也会影响情绪。要远离“展览体”,如今最大的“展览体”书法,是“五小一大”,小楷、褚遂良体小字楷书、小隶书、小章草、小魏碑、大对联(三四字联挺多)。不要跟风,不要迷失在展览中。小字作品,是老实打造出来的。
四、形象好
纸张最重要的是好用,能发挥自己的水平,反对远离纸张的书写材料。书家要有强的适应能力和表现力,各种纸都应试用,各种纸要写出各种感觉来,不要常用一种笔、一种墨、一种纸。形式上,书法需穿盛装,它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篇幅不能太小,小楷幅式不用太大但要够分量所以字数也不能太少。制作不能过度,6尺拼3块,8尺拼4块,横4条,竖4条不等。颜色要讲究,颜色一定要用得典雅,不能太艳,色彩不能杂不能多,不要超过三色,最好是两色。形象要好,符合《书谱》中说的五乖五合。章法构成,字有大小,行距字距也有大小不同。写楷书的字也要有大小的,写草书里的最大的字,这两个字一定是特别重要的,是字眼,所以这个大字一定要写得最好,写不好就不要写大,否则一眼就看出问题来。
五、多变化
古人对文字的书写,是为了实用,方便阅读,字形逐渐形成了标准,从而也逐渐形成了方块字。远古的先民没有方块字的观念,而是因字成型,如甲骨文,都是自然的字形,笔画多的字就写大,笔画少的字就写小,上下笔画多的字就写成长字,左右笔画多的字就写成宽字型,有些甲骨是什么形状,字形就变得什么形状,后来为了实用,把字写得一样大,形成方块字,比如到了唐代的楷书,方块字就很明显了。如今的方块字,属于美术字,这不是自然的造型。我们的书法要打破方块字概念,回归字形本真。晋楷和唐楷就不同,晋人没有那么多方块字概念,所以字形写得就活。楷书也要打破方块字观念,这样写,艺术欣赏丰富的表现语言才能表达出来,线条的质感也才不一样。美术字笔画太相同,如仿宋字的一横,后面都有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也是一样的,就不丰富,艺术创作的文字就不能像美术字那样去写。书法的线条是要有飘逸、凝重、粗犷等等的不同形态的。丰富和厚重是书法永恒的主题,不要一开始就追求简约,你的简约其实就是简单。简约是丰富之后的提炼,不是简单。书写的动作要够数,起笔很多时候要几个动作才能完成,一个动作不行,一个动作就是简单了。

丰富的表现语言有哪些?
1.墨色变化,节奏感,墨色丰富又不能太刻意不自然。
清代刘墉,笔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很厚,墨块用手还摸得着。看真迹,主要是墨色给我们的感染。现在我们的书写,墨色一定要讲究变化。古人是用墨砚盛墨,边磨墨边书写,现在我们写小楷还有人用墨砚磨墨写的,很讲究;如果写大字用墨多,可能磨墨再写不实在了。作品创作旁边,要放有墨和水,是先沾墨后沾水,还是先沾水后沾墨,每次沾多少,还有笔头上一边是墨一边是水的,都是为了使墨色在书写时出现变化的手段。注意干笔画、湿润画、大小的运用,笔墨要有变化,要丰富。
2.大小变化,写得一样大小就是毛病
行草书要有字组,有小字字组、大字字组,字组要分出块面、大小对比,大片的枯湿浓淡疾缓,就构成丰富性,大字组团,小字组团,就像草地一样,有些地方草长得密些,有些地方草长得稀疏些,显得自然。实用的书写,如字一样大,字距一样,是刻意的状态。作为艺术的,大小要不一样,王羲之没有一个正字,不是他没有能力写正,字没写正才是自然的状态。写一个横,要写平要很刻意才能写得平,随意一横,不是上斜就是下斜的;竖要写得正,也要很刻意写才能做到,一个竖随意一写,肯定是写不正的,所以,行草书的竖,应该一个竖直的都没有。
书法欣赏的第一标准是自然,第二是变化。字写歪是自然的需要,是丰富的需要。比如花样滑冰,有单人滑双人滑,肯定没有一个姿势是正的,站起来也不正,蹲下来也不正,只有结束了向评委致意时才是立正的,这是刻意的,双人滑就是字组,要做出千变万化的姿态,俩人又合有分,有断有联,却神态相牵。骑着共享单车在大路上,没有人欣赏的,舞台上的单车杂技才有人欣赏,因为丰富性,它变化多端,所以充满魅力。书法也一样,要讲究大小、空间、墨色、速度的变化,小到笔触的变化,有方圆,有正反,有轻重,有流涩,注意外形上的变化,讲究错落有致,字里行间,谁近谁远,行间的摇摆,都是为了增加空间的变化。笔势要带动字势的变化,变化要适度,过头了就不雅,如为人热情,为人诚恳,过了头人家也受不了,见面上来就一个拥抱不撒手,受不了,像春晚小品表演的主人客气一说客人就留下来吃饺子还问人家有醋咩,都热情客气过头了让人难受。变化太大的作品不易获奖,中性的作品容易上。现在的全国书展评审,评委少也有十几人,综合投票产生的作品,往往是具有共性的,是中性的,所以上展的作品或不见得是最好的。现在评委都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到最后评获奖作品时,不唯票数最多就给你最高奖的,而是拿一批票数较多的而票数不等的作品放在一起,再根据书体情况再讨论原因评出一二三等获奖作品。

六、无硬伤
文字错误、草法符号语言不对、繁简字转化不对、有错字、文词错误、文本不完整(比如一首诗8句只写了4句),都要淘汰。有时还讲忌讳,有些书展讲主题性,同等条件下,主题扣得紧的优选,不合主题特别是与主题忌讳的内容,人家不喜欢。举个例子,有人要送幅书法给领导,写什么“官应老病休”的内容,就不合适,所以书家要有文化功底和文学修养,尽量写些寓意好的内容,避免给别人作品里出现悲、愁、死等字。
七、合要求
要研究征稿启事,要符合尺寸要求,投稿件数是多少件。关于投稿件数的问题,比如只限投稿1件,你投了3件,如果这3件分在不同的评委组,最后入选了1件,人家不知道还说明你幸运,这样就过了,如果3件都上,就会都被拿下,因为你违反了投稿原则,这就冤了,本来你投1件就上了,现在3件都上反而被淘汰。

总结:
1、作品要有明显继承;
2、功力达到和有难度系数;
3、作品要有趣味。要写得生动、流畅、自然,熟能生巧,书法技术要写到“巧”才能写得生动。这三点就是张旭光所说的“到位和味道”了;
4、作品无硬伤,写完作品最好给身边的高手帮看看,有条件的协会最好组织开个看稿会,集中众人的力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