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鼻祖——钟繇《宣示表》

老王文化 2025-04-02 03:40:44

锺繇(151年-230年),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省长葛市)人。汉末至三国时期曹魏重臣,书法家。官至大傅,故世称钟大傅。陈思《书小史》称其善书,师曹喜、刘德升、蔡邕。

锺繇出身颍川钟氏。东汉时期,举孝廉出身,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协助汉献帝东归洛阳,封东武亭侯。后得到掌权的丞相曹操的信任,出任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被比为萧何。累迁前军师。曹操受封魏王时,任魏国大理卿、相国等职。曹魏建立后,拜廷尉卿,再迁升为太尉,位列三公之首。魏明帝时晋升太傅,封定陵县侯,人称“锺太傅”。太和四年(230年),锺繇去世,谥号为“成”

《宣示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著名小楷法帖,为三国时魏钟繇所书,真迹不传于世。只有刻本,一般论者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宣示表》,唐代时所流传是王羲之临本(见褚遂良《右军书目》),历代法帖辗转摹刻,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点画遒劲朴茂,字体宽多扁方,略存隶意,现以《淳化阁帖》中的刻本为最早。南宋末年,贾似道嘱咐廖莹中摹刻本最为精妙,世间人称"半闲堂本"。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非常高,其小楷作品《宣示表》被人称为“小楷祖源”,该作品对后世楷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晋代,钟繇的不少书法作品还流传于世,尤其是墨迹。在晋王室南迁的过程中,《宣示表》的墨迹由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携带,以“衣带藏书”的方式转移至南方,正所谓“衣带过江”。这也从侧面表现出钟繇书法作品在当时的珍贵性,以及琅琊王氏家族对钟繇书法的重视程度,之后墨迹落入王羲之的手中。

王羲之学习书法也取法于钟繇,整体表现在钟繇的楷书更加的“古”,而王羲之的楷书更加的“今”,古质今妍。

《宣示表》的整体书法风貌呈现出朴拙的特点,书风自然,具有高古典雅之美。同时,《宣示表》由于是较为初期的楷书作品,也呈现出隶意未脱的现象,整体结构略呈扁式。

《宣示表》是三国时期魏国重臣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一篇奏文,主要内容是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钟繇在文中分析了孙权的动机和可能的影响,建议曹丕以宽容的态度接纳孙权,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损失‌。‌

具体来说,钟繇在《宣示表》中表达了以下几点核心思想:

‌孙权的归附是真诚的‌:钟繇认为孙权主动示好,表明其并无二心,曹丕应抓住这一机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双方关系。

‌拒绝归附可能引发不良后果‌:如果曹丕拒绝孙权的请求,可能会导致孙权采取极端措施,甚至与魏国对立,这对魏国不利。

‌宽容与信任的重要性‌:钟繇强调,曹丕应以信任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孙权,这不仅有助于稳定局势,还能彰显魏国的胸怀和实力。

此外,《宣示表》还反映了钟繇作为老臣的谨慎与忠诚。他在文中言辞谦恭,表现出对国家和君主的深切忧虑,同时也展现了他对时局的深刻洞察。

‌总的来说,《宣示表》不仅是一篇劝谏文书,更是一份体现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的重要文献,对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和人物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END—

0 阅读:8
老王文化

老王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