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到清,总说社会一直在进步,可百姓的生存状态有本质改变吗?

爱喜扬扬 2025-02-26 16:32:31

从表面情况来分析,的确如此。要是并非这样,那历史上也就不会依次出现各个朝代了。

然而,从老百姓生存这方面去看,情况好像并非如此。毕竟,老百姓的生存状况其实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在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各个诸侯国之间战乱不断。那时候,老百姓的日子十分艰难,一方面要在战场上直面生死威胁,另一方面还要承受繁重的徭役,生活苦不堪言。

起初,秦始皇完成天下统一,百姓本以为能过上太平日子。可没想到,绝大多数家庭得去服修筑长城和秦始皇陵墓的徭役,日子苦不堪言。就连“兵仙”韩信的父亲,都累死在了服徭役的地方。

不过,不管怎样,在那个时候,普通百姓面对官员,哪怕是像秦始皇这样的存在,也无需施行带有屈辱意味的“跪礼”。

当初,项羽和叔父项梁观看秦始皇巡游,那场面十分壮观,项羽忍不住表示秦始皇能被替代。而刘邦看到这一幕后,不禁感慨“大丈夫就该像这样啊”。

按照儒家理念来看,这话简直大逆不道。不管在哪个朝代,估计都没人敢把这话讲出口,更别说是在公开场合,而且对面站着的还是秦始皇本人。

后来陈胜、吴广,为躲开迟到受罚,也可能是野心驱使,借着被大雨阻拦的缘由,擅自曲解《秦律》,夸大称迟到会被砍头。实际上雨天迟到,最多被训几句。但他们大胆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随后举旗造反。

由此可见,当时皇帝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远不如后来,甚至还稍显亲民。那时百姓面对皇帝,不用屈辱地在两侧跪伏,面对官员时,自然更不会如此了。

在后来的朝代里,逐步出现了父亲教训子女时的一种现象,即父亲动不动就会让子女跪下接受惩罚。这种情况在之前并未普遍存在,而是随着时间推移才慢慢有的。

后来,“跪”成了社会常见现象。在君臣、上下级官僚以及官民这些关系里,人们常常动不动就下跪,下跪仿佛成了一种常规动作。

这怎么会是社会进步带来的结果呢?社会进步往往意味着积极向好的变化,而此情况若与进步挂钩,实在令人存疑,这真能算作社会进步的产物吗?

有人提出,那时候老百姓连温饱都成问题。但后来百姓能吃饱穿暖了,生活就一定幸福吗?这不禁让人思考,仅仅解决温饱是否就等同于拥有幸福生活。

答案或许并非肯定。在这两千年里,百姓依旧是过去的模样,从本质层面看,基本处于一种没有明显进步、好似原地踏步的状态。

魏晋时期,底层百姓在达官贵人眼里,命贱如草芥,远不如猪狗。达官贵人要是瞧着不顺眼,便能随意打骂。被打骂时,还得担心别把他们手弄疼,不然,自己这条命也就没了。

印象中,西晋时期的首富石崇在请客时,只要陪客的侍女没让客人顺心,他便随意处死侍女。然而在汉朝,起码西汉时,哪怕是王爷也不敢如此肆意妄为地滥杀无辜,不然会遭到官员弹劾。

回顾五胡乱华时期,汉族女子被视作“两脚羊”,生命毫无保障,任人屠戮。遭遇这般悲惨境遇的,十有八九是普普通通的底层民众,他们在乱世中根本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

很明显,从秦朝开始,历经两晋,一直到五胡乱华那段时间,大概过了七百多年。在这期间,老百姓的生活状况貌似愈发糟糕了。

这样的社会发展态势,真的意味着民众取得进步了吗?社会在前行,但这前行所带来的变化,能否切实反映出老百姓在生活、认知等各方面的提升,值得深思。

实际上,在统治者心里,老百姓就如同被圈养起来的“牛羊”一般。不然的话,官员口中“牧守一方”的说法又从何而来呢,这说法就体现出统治者对百姓的那种掌控态度。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发展,这真的是一个始终处于进步状态的社会吗?

要是谈到老百姓吃饭成问题、穿衣没保障,追根究底,其实就是社会资源的分配环节出了状况。这种分配上的不妥,才导致百姓生活陷入吃不饱、穿不暖的困境。

尽管历代生产力都有不同程度提升,但历朝饿死人的情况并不少见。像晚清“丁戊奇荒”,饿死人数超千万,还产生了两千多万衣食无着的难民和灾民,这种悲剧在历史中时有发生,反映出当时民生的艰难。

简单来讲,这类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资源分配存在偏差。社会资源的分配状况影响着诸多方面,当出现问题时,就会引发类似这样的问题,反映出资源分配环节需要优化调整。

若不是如此,又怎会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以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说法流传。这些话语实则反映出当时社会存在的贪腐和贫富差距悬殊的现象。

若说社会持续进步,百姓生活日益改善,那为何从古至今,“官逼民反”的农民起义从未消停,还频繁上演。哪怕是清代“康乾盛世”这样的时期,农民起义的情况依旧屡见不鲜。

大家为啥要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闹造反呢?说白了,还不是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走投无路才出此下策。

回溯乾隆那个时候,有个英国人名叫马嘎尔尼,他来到清朝之后,于自己所写的回忆录里记录下了这样一番话:

街市的景象,和马可波罗所描绘的热闹繁华大相径庭。只有少数达官贵人穿着绫罗绸缎,多数百姓用粗布蔽体,身形佝偻且步履蹒跚,连饭都吃不饱,和乞丐没什么两样。

瞧瞧这些情况,你还能坚称社会始终在进步吗?虽说可能确实有进步,不过大多也就是物质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更迭。可这种进步对老百姓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实际的提升,那所谓的进步又有啥意义呢?

从秦朝到清朝,达官显贵们常去青楼听曲,还时不时上演些才子佳人的传奇。但农民依旧是整日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底层百姓也还是困苦不堪。生活没有本质改变,社会地位也未曾得到实质提升。

每当乱世降临,老百姓都渴望生活安定。然而当社会安稳后,那些权贵阶层并不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放在心上,反而热衷于压制百姓。结果,百姓刚过上没几天好日子,就又陷入了“历史周期率”的困境。

在清代以前,百姓更多面临的是肉体层面的压迫。而到了满清时期,文字狱盛行,相比身体上的压迫,它给百姓造成的灵魂禁锢影响更为突出。

长此以往,底层民众的生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始终难以摆脱“历史周期率”的困境,活得就像被圈养的牲畜。试问,这样的社会,能称得上是进步的社会吗?

别老念叨社会一直在进步了,咱们说点实在的。别总是把社会进步挂在嘴边,客观地看待当下的情况,讲出真实的看法才是应该做的。

0 阅读:4
爱喜扬扬

爱喜扬扬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