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时政记者读明史》系列第6章,该系列从新闻视角解读《明史》。
前言他们是车臣人的血亲,甚至许多车臣人都是他们的直系后代。他们彪勇善战,曾用铁蹄踏碎南宋的山河。
他们叫阿速军,是元朝皇帝最信任的人,他们有最好的装备,有优渥的供养制度,有强悍的战斗力,随着大元的脚步征伐世界。
“山河奄有中华在,日月重开大宋天!”元朝成立70多年后,中原大地的汉人打着“复宋”的大旗起事,短短几个月有众10万。
元顺帝派精锐阿速军铁骑前来镇压,当车臣人的血亲遇到汉人,结局如何?
在元朝有大量南欧、中亚、西亚人
一、1352年2月,大元国防部长(枢密院知院)月阔察儿率领由车臣人血亲阿兰人组成的阿速军前来镇压红巾军。
这是在元皇眼中是最精锐的部队,也是元顺帝最信任的部队。
为何蒙古皇帝会最信任他们?
说来寒碜,杀蒙古人最狠的就是蒙古人,杀蒙古人最多的也是蒙古人,杀蒙古皇帝最多的还是蒙古人。
比如,成吉思汗第四个儿子,即郭靖的拖雷安达那家子在伊拉克叙利亚那带建立的伊尔汗国,就是被成吉思汗长子术赤那家子金帐汗国灭的。
再想想,即使到现在,许多动荡地区的政党领导不大都死在自己人手中么?
所以蒙古皇帝处处提防蒙古人,禁卫军用的是来自南部俄罗斯的钦察人和车臣人的血亲阿兰人。
这两帮人无依无靠的,只能紧紧依靠皇帝。
钦察人利用贴近中央的优势,在元顺帝之前把控朝廷20年,出了权臣燕帖木儿,不仅娶了前皇后,甚至嚣张到看见皇室中哪个女的漂亮就占哪个,共讨了40多个皇族老婆。
(历史真是有相似性:
1、罗马后期也是禁卫军把持朝廷,唐朝则是禁卫军和太监联合控制皇帝。
2、皇帝大多喜欢重用外族人。阿拉伯时期埃及王室重用突厥马穆鲁克,结果被篡了。汉武帝托孤重臣中也有匈奴王子金日蝉。)
之后,元顺帝在脱脱家族的帮助下,将钦察人的势力连根拔起。能信任的禁卫军只剩下阿兰人了。
这帮阿兰人是蒙古西征时遇到的。他们擅长山地战,在高加索的群山中让蒙古人吃尽苦头,也让蒙古人对他们高看一眼。
之后窝阔台再临,阿兰人举国倒向蒙古人,阿兰国王杭忽思更是让儿子阿塔赤带领大批阿兰人,参加帝国的近卫军。
为了在蒙古帝国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阿兰人悍不畏死,打了无数恶战。他们随蒙古人入侵波兰匈牙利饮马多瑙河,攻灭大理段氏、破城南宋临安、对抗西域蒙古亲戚、决战漠北蒙古,立下无数奇功。
见到他们这么能打,元朝皇帝把更多的阿兰人弄到大都,把他们被用优渥的制度供养起来,安心住下。皇帝们算盘打得好,只要南方那些低等汉人有了反意,阿兰人就顺大运河而下,如雄鹰长空呼啸万丈而击,看哪个敢反?
元朝中前期,这些阿兰人英雄无用武之地。因为元朝虽然也有不少农民起义,但民族政策下汉族人家里连把菜刀都不一定有,能干出啥事?
可这次韩山童的红巾军跟以往不一样,竟然在前大元国防部官员杜遵道的支持下打起了复宋的大旗,号称韩是宋徽宗八辈孙子。
这就跟原来的农民起义不一样了,大宋对元朝每个汉人都是梦中天国,宋代的富裕生活、重视文人不杀士大夫的政治传统、宋词中幽怨徘徊的长短句,都让文人梦魂牵梦绕。
提出复宋,就意味着维持传统儒家社会的统治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意味着维护儒家名教,会获得广大的地主阶级支持。
不仅对于上层社会,宋朝对底层群众也有巨大的吸引力,宋朝连个卖饼子的武大郎都能在县城商业街旁盖起二层楼。
于是提起复宋,各个汉人都打了鸡血。
宋徽宗
三、元顺帝一重视,立马派出国防部长带着以6000阿兰人精锐为核心的部队去平叛。
弓背霞明剑霜孤,阿兰猛男出大都。金络马,银雕弓,阿兰人士气虹。
兵贵神速,很快阿兰人兵临阜阳。
话说大宋的号召力真不是盖的,再加上有杜遵道这个博古通今的文人帮助,之前历代农民起义使用的开仓放粮、均田地、建立人间天国等招全部都用上,红巾军已经有10余万众。
阿兰人好吃好喝一顿,第二天来到阵前。放眼一看,好多人....场景就像今天的老外初次来到广州火车站,感慨好多人好多人,一个火车站就超过他们一个国家的人....
然后阿兰人就跑了.......不是撤退,是溃不成军地跑。边跑还边喊“阿卜、阿卜”,意思是“赶快跑啊!”。
优渥的供养只会养出饭桶,不仅是阿兰禁卫军,所有王朝的禁卫军,无论唐、宋、明、清、罗马、波斯,他们的禁卫军最后都是花瓶。
暖风熏得阿兰醉,错把北京当故乡。大都花天酒地的城市生活,让阿兰人用仅仅两代人间就失去勇武作风,在几次宫廷政变中押对宝更让他们不可一世,失去了自己赖以为生的战斗技能。
这些阿兰人就成为红巾军的笑柄,中国的阿兰精锐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之后没再被提到。下次中国人再说起车臣,已经是杜达耶夫绞杀俄罗斯最精锐的装甲部队,把俄罗斯打到议和那个时代。
1、官方资料里称,车臣人是由古高加索山民和阿兰人及突厥人形成。
2、历史学家Ruslan Khaskhanov在nature上发文,从基因上证明有部分车臣人是阿兰人的直属后裔。该实验虽然只是选定了一个区域,并没有证明所有车臣人是阿兰人直系。但车臣人口并不多,且相互通婚,我个人认为他的结论是有普遍性的。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元史》《新元史》
《国初群雄事略》钱谦益
《元末农民起义与民族英雄刘福通》李则纲
《论颍州红巾军“举首”杜遵道》张宁
《试论元朝末年的“至正更化》王明军
《阿速军:遗落在远东战场的高加索近卫军》 澎湃号 历史新发现
《东欧中亚人统治中国的27年:元朝钦察军集团》知乎专栏 蒙古十三汗
斌哥
怎么好的文章!涨知识了![点赞]
用户10xxx26
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