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残酷的事实是生存本能,就如同逃避一样。
很多心灵鸡汤类的视频之中,时常会配上这么一段独白,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会把伞借给别人。
这样的视频背景,是为表现互助友爱,传达助人为乐是一种善举的信息。
但现实的残酷,
往往容不得美化。
自己淋雨,把伞借给别人,很多人在解读这个问题的时候,
会把借伞这件事说的很浪漫。
但是我们要知道,如果一个人把伞借给了另一个人,
那么淋雨的人是谁呢?
我们不可否认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会把伞交给别人,让自己淋雨的故事是真的。
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这点。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因为某个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个人行为,
去理解成一种“群体淋雨行为”,
大家都不傻,淋雨意味着什么,
一个带伞出门的人,不可能不知道。
诚然,所谓“群体淋雨行为”也不是一种架空现实的比喻,
若是以如今随处可见的“强制淋雨行为”的表现来推断,
有时候大家都淋雨,只有一个人撑伞的结果,
伞,到容易成了一种罪过。
大家都淋雨,大家都不好过,谁都渴望有一把伞避雨,
但只有一把伞,怎么办呢?
左顾右盼,恨意随着雨水落下的速度,逐渐加快。
于是那个带着伞的人,成了淋雨者们群起攻之的发泄口,
伞成了一种错误的象征,而这种错误的象征,
只是因为“大家都没伞而你有伞,所以错的是你”这样偏执但却十分现实的认知让那些没带伞的人,
有了一个厌恶伞,厌恶带伞者的“合理理由”。
这些人不埋怨雨来的太急,也不怪罪周围没有避雨的场所,更不会想想为什么有人带伞而自己没带。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埋怨雨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没资格指责这场雨,也对这场雨的存在毫无还手之力,
他们也不会在意周围是不是有避雨的场所,因为他们只看到了周围,周围有人带伞,有人被雨淋,
而对于为什么自己不带伞这件事,他们更有着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理由去说服自己,
总而言之,他们会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带伞的人,他们憎恨伞,憎恨为什么有人带伞,憎恨为什么带伞的人没有和自己一样被雨淋湿。
接下来,就进入了“撕伞环节”:
人们把唯一的伞撕个稀巴烂,伞在人们的愤怒和咒骂声中香消玉殒,大雨倾盆而下,化作热油浇在他们的怒火之上,越烧越旺,
把他们的智商与素质烧成灰烬。
我们万万不能指望他们能够不去憎恨一把伞,
反过来说,他们能够把所有的愤怒转移到一把伞的身上,
也许,未必是坏事。
愚昧的愤怒让他们忽略了所有客观事实,对于伞的憎恨让他们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对他们而言,他们万万不可清醒,万万不可开智,万万不可意识到自己究竟在憎恨什么。
人生如雨,不期而至。
带着伞的人打起了伞,雨太大的时候,他们选择找个地方避一避雨。
也有些人不需要伞,也不需要找地方避雨,他们在远远的看着,看着那一场雨中好戏。
不过此番好戏上演,却少了几分味道,
因为这群“主演”们突然发现,雨下的越来越大,却找不见可以撕碎的伞了,
怎么回事呢?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但随着雨下的越来越大,他们对伞的恨意也愈加旺盛起来。
值得庆幸的是,打着伞的人,已经不再与他们同行,
而略显遗憾的是,
这场雨,
下的还是不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