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新四军发生过一起干部带枪脱队返回延安的事件。在这起事件之中,唯一幸存的人成了开国中将。
1938年7月的一天,新四军军部。有3个郁闷的新四军干部聚在一起喝闷酒。这3人分别是新四军军部特务营营长叶道志、特务营参谋徐长胜,补充营长陈五和。这3人为何聚在一起喝闷酒呢?他们3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延安派过来的原红四方面军的干部,而且在来新四军之前都是师级干部。
7月任红四方面军十师政治委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原来南方的红军游击队被改编成新四军。彼时延安调了一批干部支援新四军,叶道志3人正是这批从延安来的干部。改编之后,不论是八路军还是新四军,都因为编制有限的原因,出现了一些原来的红军干部降职使用。
原来的红军师长在改编之后可能只是团长,甚至可能是营长。叶道志就是这样的情况。到了新四军后,叶道志的职务是新四军二支队四团副团长。从师级干部到副团长,这样的落差相信正常人都会难免有所抱怨。不过在当时的抗战大局之下,叶道志也是深明大义,他把自己个人的委屈暂且放下了,全身心投入到新的工作之中去。
虽然叶道志是副团长,但同时还兼任了政委的工作。这样的安排原本是想让叶道志这个走过长征的老革命能在关键时候做好队伍的思想工作,凝聚战斗力。但是叶道志的政委工作并不顺利。问题出在口音上。叶道志说话有浓重的湖北口音,而新四军大部分战士不是福建腔就是广东口音,还有不少江西口音。两边的沟通就存在着障碍,有时就是鸡同鸭讲。
叶道志肩负政委职责,要经常和战士们谈心。可两边说话存在障碍,这怎么搞思想工作呢?时间一长,叶道志感觉工作不好做,心里是满肚子不开心,有时难免就会吐槽抱怨几句。这些吐槽抱怨传到上级那里,上级认为让你做政委的工作,可你自己都在发表负面情绪,不适合继续在这个位置了。
于是叶道志从副团长被降为新四军军部特务营营长。从师长到营长,这个落差更大了,叶道志心里的委屈更大了,工作也不积极了,消极的情绪越发明显。可人也越消极,上级的批评也就越多。经常被批评,叶道志的郁闷更深。和他遭遇类似的有特务营参谋徐长胜,补充营长陈五和,这两人之前也都是师级干部,到了新四军就成了营级干部。
3人临走前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只有6个字“我们去延安了”3个营级干部带着枪擅自脱队,不管是去哪里,都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叶挺得知此事后,马上下令把人追回来,如果3人拒绝回来的话,可以就地击毙。叶道志3人走得不快,又喝了酒,没走多远就被追上了。
追过来的战士传达了叶挺的命令,让3人马上返回军部、徐长胜脾气暴躁,大声呵斥,结果就被追击的战士开枪击毙。叶道志和陈五和见状马上就跑,但是叶道志没跑几步就被众人抓住,陈五和动作比较快给逃脱了。叶道志被押回去后,叶挺认为这是逃兵,不杀的话影响恶劣,于是叶道志就被枪毙了。而陈五和最终回到了延安,改名为陈康,进入八路军129师担任随营学校教员、营长兼主任教员。
叶道志3人的事件可以说是一个悲剧,新四军当时是建军之初,各方面还不完善,部队作风相差很大,延安来的干部不仅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也要适应职位上的落差。但是叶道志3人没有很好地适应这些,就想着回延安去。叶道志被抓回去时曾说;我擅自带枪离队是错误的,愿意接受组织上的任何处罚;但我不是叛变投敌,而是对分配工作有意见,所以我想回八路军去。
彼时新四军建军不久,在叶挺看来这样的事情必须予以严惩才能给新四军树立一个良好的风气。因此叶挺不顾不少南下干部的求情,还是坚决地下令枪毙叶道志。当时项英在延安开会,回来之后对叶挺的处理是有一些意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