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Nobel laureates in Literature;瑞典语:Nobelpriset i litteratur 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旨在奖励在文学领域创作出具理想倾向之最佳作品者 。
1961 —— 伊沃 · 安德里奇
伊沃 · 安德里奇
伊沃 · 安德里奇(Ivo Andrić,1892~1975),南斯拉夫小说家。主要作品有散文诗集《黑海之滨》和《动乱》;长篇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特拉夫尼克纪事》和《萨拉热窝女人》并称为“波斯尼亚三部曲”等。
作品《桥 · 小姐》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作品中史诗般的力量——他籍著它在祖国的历史中追寻主题,并描绘人的命运”。
《桥 · 小姐》简介:
长篇小说《桥》讲述的是十六世纪中叶由土耳其大丞相穆罕默德巴夏在波斯尼亚建造起来的德里纳河大桥的英雄故事。小说跨越几个世纪,历经了几代的人世沧桑,大桥成了东西方交界处一个神奇的角落里所发生的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现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桥被炸毁。这部小说发表后获得了盛誉,被誉为“一部具有永恒意义的作品”,以史诗般的力量,十分成功地反映了“自己国家历史中的事实和命运”。
《小姐》塑造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疯狂追求金钱的女高利贷者形象,作者以从容不迫的叙述,深刻而冷峻地剖析了金钱社会里物质追逐者的荒诞与劣根性,挖掘出产生道德堕落的毒根。
1962 —— 约翰·斯坦贝克
约翰·斯坦贝克
斯坦贝克(John Ernst Steinbeck,1902~1968),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珍珠》和《烦恼的冬天》等。
作品《人鼠之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通过现实主义的、寓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观察”。
《人鼠之间》简介:
《人鼠之间》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两个一贫如洗,却又相依为命的美国流动农业工人乔治和莱尼从怀揣梦想——追逐梦想——接近梦想——梦想破灭的悲惨故事。
故事主人公莱尼是个大个子,像一头熊似的。虽属人类,可动物般的举止让人觉得他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白痴。在向经理介绍莱尼时,乔治夸他是顶呱呱的雇工,像公牛一样结实。在农场上拥有至高权威的头把手马车工——施琳也对莱尼的力大无比表示认可,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壮的汉子。逻辑上讲,在农场这样一个靠力气吃饭的工作环境里,莱尼拥有着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凭他的一身力气,加上乔治的精明能干,挣够用来购买理想中的那小块地的六百块钱应该只是时间问题。
莱尼一身蛮力带给他和乔治的是接二连三的麻烦:一只小老鼠被他抚摸时,遭捏死;施琳送给他的小狗,被他过度用力爱抚致死。两次小动物的死亡并没有让莱尼反省和意识到他自己力大无比带给他的潜在威胁;第三次麻烦是莱尼出于自卫捏碎了农场主儿子顾利的手;莱尼最后一次闯祸是他拨弄农场主儿媳的头发,那柔软的长发,使他兴奋不已。莱尼的反应使农场主的儿媳害怕了,他笨拙地想阻止农场主儿媳的高声尖叫。莱尼使劲摇晃她,结果农场主儿媳的颈骨被摇断了。当巨人的力量和痴人的智慧聚首在一副躯体中时,也就是莱尼悲剧的开始。农场主的儿子扬言要对莱尼处以残酷的私刑,乔治为使莱尼免遭私刑的折磨,只得开枪打死了莱尼。
故事揭示了在贫富分化、金钱至上的美国,劳动者的孤独是永恒的,劳动者之间的友谊是真挚的,而劳动者对幸福的期盼只能是一枕黄粱。
1963 —— 乔治 · 塞菲里斯
乔治 · 塞菲里斯
乔治 · 塞菲里斯(Giorgos Seferis,1900~1971),希腊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转折点》、《神话和历史》、《航海日志》和《“画眉鸟”号》。
作品《“画眉鸟”号》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的卓越的抒情诗作,是对希腊文化的深刻感受的产物”。
1964 —— 让-保罗·萨特
让-保罗·萨特
萨特(Jean-Paul Charles Aymard Sartre,1905~1980),法国哲学家、作家。主要作品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小说《恶心》、《自由之路》三部曲;剧本《苍蝇》和《禁闭》等。
作品《苍蝇》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因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对我们时代发生了深远影响”。
《苍蝇》简介:
这部作品是萨特根据古希腊神话故事改编的一部存在主义悲剧。作者借用这出浓郁的古代神话悲剧的诗意,艺术地破除了人对自然之谜的惶惑感,传递出人能战胜“上帝”,自由选择生活道路的现代意识。萨特要用悲剧主人公俄瑞斯忒斯自我选择的英雄气概,扫清处于战后苦难荒诞之中人们的悲观失望情绪,号召人们积极介入现实生活。《苍蝇》创作于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是一部利用古典题材影射现实的杰出作品。
1965 ——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
肖洛霍夫(Mikhail Aleksandrovich Sholokhov,1905~1984),苏联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和长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等。
作品《静静的顿河》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这位作家在那部关于顿河流域农村之史诗作品中所流露的活力与艺术热忱——他籍这两者在那部小说里描绘了俄罗斯民族生活之某一历史层面”。
《静静的顿河》概述:
《静静的顿河》展示了1912到1922年间,俄国社会的独特群体——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中的苦难历程。主人公格里高利,是生长在顿河岸边的哥萨克,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徘徊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他既是英雄,又是受难者,他有着哥萨克的一切美好品质——勇敢、正直、不畏强暴,而同时,格里高利身上又带有哥萨克的种种偏见和局限,在历史急变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作者用悲剧手段,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男子汉形象,从格里高利身上,读者能感觉出作者对人的尊重。
《静静的顿河》展现的是哥萨克人如何通过战争、痛苦和流血,走向社会主义。《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描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时代的人民生活史诗,在不到五年内,格里高利一会儿投入红军,一会儿倒向白军,双手沾满了两方面的鲜血,他的矛盾和痛苦显然与他所属的特定的群体无法切割。
1966 —— 萨缪尔 · 约瑟夫 · 阿格农 奈莉 · 萨克斯
萨缪尔 · 约瑟夫 · 阿格农
萨缪尔 · 约瑟夫 · 阿格农(Shmuel Yosef Agnon,1888~1970),以色列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婚礼的华盖》、《大海深处》、《过夜的客人》、《钉婚记》等。
作品《行为之书》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的叙述技巧深刻而独特,并从犹太民族的生命汲取主题”。
奈莉 · 萨克斯(
奈莉 · 萨克斯(Nelly Sachs,女,1891~1970),瑞典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逃亡与蜕变》、《无尘世界的旅行》《死亡的依旧庆祝生命》;诗剧《伊莱》等。
作品《逃亡》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因为她杰出的抒情与戏剧作品,以感人的力量阐述俩以色列的命运”。
1967 —— 安赫尔 · 阿斯图里亚斯
安赫尔 · 阿斯图里亚斯
安赫尔 · 阿斯图里亚斯(MiguelÁngel Asturias Rosales,1899~1974),危地马拉诗人、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小说《危地马拉传说》、《总统先生》、《玉米人》等。
作品《玉米人》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因为他的作品落实于自己的民族色彩和印第安传统,而显得鲜明生动”。
《玉米人》简介:
《玉米人》是危地马拉作家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于194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神话传说的虚幻意境写山区农民的现实生活,印第安人和当地白人在种植玉米问题上发生的冲突为线索和主线,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以前危地马拉社会的广阔的生活领域,揭示了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之间的矛盾。
1968 ——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千只鹤》等。
作品《雪国 · 千只鹤 · 古都》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精神特质”。
《雪国》简述: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唯美主义代表之一,讲述了舞蹈艺术研究家岛村三次前往雪国,与驹子、叶子之间发生的情感关系的故事。
《雪国》经典摘录
1、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
2、缀满银河的星辰,耀光点点,清晰可见,连一朵朵光亮的云彩,看起来也像粒粒银砂子,明澈极了。这是清澈得近乎悲戚的优美的声音,像是从什么地方传来的一种回响。
3、昨晚岛村望着叶子映在窗玻璃上的脸,山野的灯火在她的脸上闪过,灯火同她的眼睛重叠,微微闪亮,美得无法形容,岛村的心也被牵动了。想起这些,不禁又浮现出驹子映在镜中的在茫茫白雪衬托下的红脸来。
4、她的眼睛同灯火重叠的那一瞬间,就像在夕阳的余晖里飞舞的妖艳而美丽的夜光虫。
5、黄昏的景色在镜后移动着。也就是说,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在晃动。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像,景物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的世界。特别是当山野里的灯火映照在姑娘的脸上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几乎为之颤动。
6、这是一幅严寒的夜景,仿佛可以听到整个冰封雪冻的地壳深处响起冰裂声。没有月亮。抬头仰望,满天星斗,多得令人难以置信。星辰闪闪竞耀,好像以虚幻的速度慢慢坠落下来似的。繁星移近眼前,把夜空越推越远,夜色也越来越深沉了。县界的山峦已经层次不清,显得更加黑苍苍的,沉重地垂在星空的边际。这是一片清寒。静谧的和谐气氛。
1969 —— 塞缪尔·贝克特
塞缪尔·贝克特
贝克特(Samuel Barclay Beckett,1906~1989),法国作家。主要作品有三部曲《马洛伊》、《马洛伊之死》、《无名的人》和剧本《等待戈多》等。
作品《等待戈多》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
《等待戈多》概述:
第一幕,乡间一条路。一棵树;黄昏。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昵称戈戈)坐在一个土墩上脱靴子,累得筋疲力尽也没能脱下来。另一个老流浪汉弗拉季米尔(昵称狄狄)走上来,两个老朋友交谈几句。狄狄更爱说话,老讲些似乎暗藏哲理的话:“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你就是这样一个人,脚出了毛病,反倒责怪靴子。”因为无事可做,戈戈提议说:咱们走吧。狄狄回答:咱们不能。戈戈:干吗不能?狄狄:咱们在等待戈多。原来这就是他们来到此地的唯一目的,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连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在等待中,他们没事找事,没话找话,吵架,上吊,啃胡萝卜。突然传来一阵响声,一个人手拿鞭子,驱赶着另一个被绳子拴住脖子的人,出现在他们面前。两人一阵惊喜,却马上发现来人并非戈多,而叫做波卓。波卓手里牵的那个人,叫幸运儿。戈戈和狄狄眼看着波卓残酷虐待幸运儿,又聆听幸运儿一番胡言乱语地“有声思想”。之后,波卓赶着幸运儿离去,一个孩子上来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这时夜幕降临,戈戈再次提议离开,狄狄表示同意,但他们仍然坐着不动。幕落。
第二幕,次日,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两个老流浪汉再次相遇,模模糊糊地回忆起了昨天发生的事情。他们把前一天的对话和动作重复一遍,没完没了地说话打发时间。他们把靴子穿上脱下,又扮演波卓和幸运儿,然后再吵架、再和好。戈戈像昨天一样,又做了一个噩梦,狄狄也依然不让他说出来。波卓又牵着幸运儿上场了,不过他已经瞎了眼睛,昨天晚上的威风一扫而空,也根本不记得曾经见过戈戈和狄狄。主仆二人走后,戈多的信使——那个孩子又来了,仍然说戈多今晚不来,明天准来。戈戈和狄狄无聊得要死,解下裤腰带上吊,结果带子断掉,没能死成。戈戈又提议离开,狄狄让他先把裤子拉上来,戈戈照办,又问:“嗯?咱们走不走?”狄狄回答:“好的,咱们走吧。”但他们仍然像昨天一样,站着不动。幕落。
1970 —— 亚历山大 · 索尔仁尼琴
亚历山大 · 索尔仁尼琴
亚历山大 · 索尔仁尼琴(AleksandrIsayevich Solzhenitsyn,1918~2008),苏联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癌病房》、《第一圈》等。
作品《癌病房》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籍著它,他继承了俄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
摘自——《癌病房》:“人何必要活上一百年呢?一点也没有必要。这件事想当初是这样的,真主在给所有的动物分寿命,它们个得五十年,够了。可是人来的最晚,真主那里只剩下二十五年没分了。” 人有点生气了,因为太少了!真主说:够了。人却说:太少!于是真主就说,那你自己去问好了,要是谁有多余的,也许会给你。人便去打听,他碰见马,对他说:‘马啊,给我的寿命太少。你就让点给我吧。’马说好吧,你拿二十五年去。人继续往前走,迎面见到狗。喂,狗啊,你把寿命让点给我吧!狗说 行啊,给你二十五年!人又往前走,碰见了猴子,他从猴子那里也要了二十五年。他回到真主那里。真主对他说:好啦,这是你自己决定的?。最初的二十五年你将过人的生活,第二个二十五年你将像马一样干活。第三个二十五年你将像狗那样乱叫,那剩下的二十五年么,你将像猴子似的被人取笑…
本期推荐书籍:《苍蝇》、《等待戈多》、《静静的顿河》、《雪国》
这期有你喜欢的作家和作品吗,让我们在浩瀚的书海中来一场奇遇。欢迎大家讨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