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选定他当状元啦!
光绪帝的目光落在试卷最后的那八个大字上,只见那八个字赫然在目。在看到的瞬间,光绪帝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情绪一下子激动起来,眼眶中不由自主地泛起了泪花,那泪水顺着脸颊缓缓滑落,他已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当时啊,他没有丝毫的迟疑,马上就提起御笔,蘸上那朱红的墨汁,然后一挥而就写下了朱批。就这样,凭借着这御笔亲批,直接就把那位从四川远道而来的、出身贫苦的学子给钦定为当届的状元啦。
大家可能会好奇,被光绪帝定下的那个状元究竟是谁?还有,当时出现的那八个大字又到底是什么内容呢?
骆成骧是来自四川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的父母都是依靠务农来维持一家人生活的。在骆成骧年仅5岁的时候,就开启了读书学习之路。那时候他在私塾里念书,私塾里的各位夫子们,都特别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学生呢。
那些夫子们心里很清楚骆家的家境十分贫寒,可他们深知骆成骧是个读书的好苗子,觉得要是就此中断学业实在太可惜了。所以呢,夫子们就常常去劝说骆家的父母,言辞恳切地表达着他们的想法,真心希望骆家父母能够克服家中的困难,让骆成骧可以一直在学堂里继续读书深造呢。
那些夫子们,心里特别爱惜人才呢,瞧见了这么一个好苗子,就觉得可不能把他给浪费了。而骆家的父母呢,他们也敏锐地察觉到自家孩子在读书方面有着很不错的天赋,思来想去,最后决定就算生活再艰难,也要咬着牙全力供养儿子去读书呢。
在当时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人能够料想到,他们所十分看好的这个人呢,日后居然会成为自清朝开国一直到那时,整个四川省唯一的一位状元。
事实上,当下不少人对状元这一概念存在着误解呢。大家平常在看电视剧的时候,经常能看到有关状元的情节呈现。而且,现在各省高考成绩排在第一名的考生也被叫做状元了。这么一来呢,就使得很多人下意识地认为状元是一种挺常见的身份啦。
实际上,状元在古代所具有的含金量那可是相当高的呢。从隋唐时期开始建立科举制度起,一直延续到清末的时候科举制度被废除为止,这前后长达一千四百年的漫长时间当中,总共也就仅仅出现了649位状元。
在明清那个时期,川蜀地区的人才状况可不太乐观,出现了人才凋零的情况呢。您知道吗?四川上一次出状元那还得追溯到明朝的时候啦。这么一对比,就更能看出骆成骧这个状元的分量可不一般,那含金量是相当高的呢。
骆成骧在科举之途上并非是一直顺风顺水的,他在这条追逐科举功名的道路上,也是经历了诸多波折呢,并非能够毫无阻碍地一路前行哦。
骆成骧自认为自己的学问已经达到了相当不错的程度,于是便着手收拾行囊,踏上了进京赶考的路途。要知道,从四川前往京城,这一路上那可是充满了坎坷。骆成骧就这样一路艰辛地跋涉着,期间历经了诸多困难与波折,不过好在经过长时间的艰难前行,最终他还是成功抵达了京城。
骆成骧和其他所有即将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们情况一样,他选择住进了客栈,在那里为科举考试展开最后的准备工作。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兜兜转转之间,终于迎来了放榜的日子。那天一大早,骆成骧便迫不及待地前往看榜之处。到了地方一看,那可真是人山人海,众多学子都聚集在此。只见有的学子在看到榜单后,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竟仰天大笑起来,那笑声里满是得偿所愿的畅快;而有的学子呢,却是满脸的失落与悲伤,忍不住嚎啕大哭,仿佛所有的希望都在这一刻破灭了。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还有一些考生,他们头发都已经变得花白,想必是经历了多次科举考试的磨砺。此刻,他们看着榜单,情绪十分复杂,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那模样看上去好不狼狈,真让人不禁感叹科举之路的艰难与学子们的不易。
骆成骧当时心里头着急,根本没心思去仔细打量那些一同考试的考生们。他满心就只惦记着一件事儿,那就是得弄清楚自己在这次考试当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于是他就顺着榜单一个名字一个名字地往下看,这一看可不得了,心里是越看越觉得害怕,那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就这么一直看到了榜单的最后一个名字,到这时候,骆成骧心里仅存的那点儿希望可就彻底破灭了。
骆成骧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却落榜了。要知道,那时的骆成骧已经年近三十岁了,在过去的这漫长的二十年里,他一直都在寒窗下刻苦攻读,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努力。可谁能想到呢,就仅仅在这一朝一夕之间,之前所有的那些辛苦付出仿佛一下子都化为了泡影,全都付诸东流了。这样巨大的打击重重地落在了骆成骧的身上,让他整个人一下子就变得十分消沉起来,仿佛失去了往日所有的精气神儿。
骆成骧的盘缠已经没剩下多少了,而且在科举考试中他也不幸落榜了。在这一瞬间,他只觉得自己好像陷入了一种极为茫然的境地,完全不知道该往哪儿去才好。要知道,父母为了培养他,那可是耗费了极大的心血,付出了太多太多。可如今自己却落得这样的结果,他心里满是愧疚与失落,真不知该如何面对父母的那份深情厚望啊。
在骆成骧满心迷茫之际,有一位来自他同乡的考生给他想出了一个主意。
瞧那骆兄,一副消沉的模样。同乡见了,便开口安慰起来,要知道这同乡也是同样落第了的呢。同乡说道:“骆兄啊,落第这事儿真没啥大不了的,你可别灰心。你还能好好准备下一届的考试嘛。现在有不少府上都在招夫子去授课呢,咱们正好可以去应聘,这样就能一边赚着钱,一边复习功课啦,就等着来年再去参加考试,到时候肯定能有好结果的。”
骆成骧在听了同乡所说的一番话之后,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而后,他成功寻觅到了一份教书的工作。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便开启了一边从事教学工作,一边抓紧时间进行复习的生活模式。
要知道,人的努力终究是不会白费的。就拿骆成骧来说吧,在光绪21年的时候,他凭借自身的努力,成功考中了进士呢。这也充分说明了只要肯努力付出,就会有所收获。
要知道,骆成骧在参加科举考试答卷的时候,在试卷的最后写下了这么八个字——“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就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那可是相当有分量,成功地触动了光绪帝的内心呢。也正因如此,骆成骧凭借这八个字脱颖而出,最终被光绪帝钦点,成为了那一科的状元呐。
骆成骧之所以能够打动皇帝从而成为状元,这其实和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是紧密相关的。在那个时期,清政府处于一种比较复杂的局面。虽说慈禧太后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进行垂帘听政了,可实际上呢,朝廷的重要大权依旧没有掌握在光绪皇帝的手中。
光绪皇帝内心怀揣着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想要重新恢复大清先祖们曾经拥有过的无上荣光。可真当他想要付诸行动的时候,却发现根本就不知道该从哪儿开始做起才好。就拿朝廷上来说吧,像张之洞、袁世凯这样的重要人物,在很多事情上都对光绪皇帝形成了掣肘之势呢。他们的一些做法,让光绪皇帝在推行自己的想法和举措时困难重重,没办法痛痛快快地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办事。再看看宫廷里面呢,慈禧太后那可是大权在握,凡事都要插上一手。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几乎都得经过慈禧太后点头才行,光绪皇帝在很多事情上都得听从慈禧太后的安排,这也使得他想要恢复先祖荣光的计划更是难以顺利开展啦。
在当时那样的情形之下,那些愿意向光绪皇帝表示忠心、愿意为其效力的人可就显得格外珍贵啦。要知道,那时候光绪皇帝正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一帮人紧锣密鼓地谋划着变法维新这件大事呢。这变法维新可是个庞大且复杂的工程,方方面面都需要有人出谋划策、付诸行动,所以人才对于光绪以及他身边一同推动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来说,那真的是太重要太重要啦,每一个能为变法助力的人才都如同珍宝一般呢。
骆成骧出现的时机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并且呢,对于梁康二人所提及的变法维新这件事,他也是抱有极大的兴趣呢。
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光绪帝那想要变法维新的心思变得越发急切起来了。而在这个时候呢,骆成骧却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存在着极为巨大的隐患。他,可不是就这么干看着,而是不止一回地给皇帝上书呢。在这些上书中,他明确地表明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变法这件事儿可不能着急,得一步一步慢慢来,是绝对没办法一下子就完成的,必须得循序渐进才行呢。
光绪帝当时那可真是太心急啦,完全听不进去骆成骧的劝告,就这么不管不顾地一味横冲直撞往前冲呢。面对这样的情况,骆成骧也是很无奈,没办法,只好在变法的过程当中,尽量去降低自己的知名度,想着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全自身呢。
维新变法仅仅持续了一百来天就宣告失败了。在这之后呢,维新派的人士可惨啦,有的不幸丢掉了性命,有的呢只能仓皇出逃,四处躲避灾祸。不过,有一个人比较特殊,那就是骆成骧,他并没有因为维新变法的失败而受到牵连哦。骆成骧这个人,是很忠心的,可他又不是那种古板迂腐的人呢,对于社会,他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独特见解。
在辛亥革命取得胜利之后,腐朽的清政府就此被彻底推翻了。而骆成骧呢,他凭借自身的才学、威望等,得到了四川临时议会的认可与推举,被推选担任议长这一重要职务。
在清政府被推翻之后,大家原本都盼着国家能迎来新的气象,从此变好起来呢。可谁能想到,袁世凯居然耍起了手段,把革命的胜利果实给窃取了去。这之后呢,北洋军阀们又一个个争权夺利,相互之间不停地倾轧争斗。在这样混乱的局面下,可怜的老百姓们可遭了殃啦,日子还是像以前在清政府统治时那般,过得那叫一个水深火热,生活的困苦丝毫没有得到改善呢。
骆成骧积极行动起来,四处奔波不停。他大力倡导各省相互联合,齐心协力地去对抗那些军阀势力,期望能改变当时的局势。与此同时呢,骆成骧在四川这片土地上,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当中。他着手开办了许多学校,在他的努力下,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得以在这些学校里接受教育,不断成长起来。
大家知道吗?骆成骧对四川的教育那可是有着不小的影响呢,在他的推动之下,四川的教育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哦。骆成骧这人可真是热心教育事业,他常常会把自己手头多余出来的钱财,毫不犹豫地捐给各个学校呢。为啥要捐钱?就是为了能够让学校把教学环境和学生们的住宿环境好好改善一下,好让孩子们能在更好的条件下学习和生活呢。而且哦,他还不止一次地凭借着自己的名望,积极地为四川的学校去筹集捐款呢。就是想着能多弄些钱来,进一步助力学校发展,让四川的教育能发展得越来越好呢。
骆成骧的生活状况着实十分清贫。话说曾经有一位大商人特意去拜访骆成骧呢,而且还给他带去了极为贵重的礼物。然而,面对这些贵重的礼物,骆成骧只是轻轻摆了摆手,就果断地拒绝了对方的好意。
骆成骧一脸严肃且坚定地说道:“我这一辈子为人处世都是光明磊落的,绝对不可能因为贪图金银财宝就屈服于什么。你今天到这儿来给我送礼,那可真是找错人啦,这礼我是断然不会收的。”说完这话,骆成骧便毫不犹豫地将那个前来送礼的商人客客气气地送出了家门。
骆成骧为四川所做出的贡献那可是实实在在被四川人民全都看在了眼里。在他离世之际,出现了极为感人的一幕,数万的四川百姓纷纷自发前来为他送葬,大家都怀着崇敬与不舍之情,以这种方式来送别这位对四川有着重要贡献的人呢。
骆成骧呢,他并未兑现自己“主辱臣死”的那份承诺,而且也不曾始终把自己当作清朝旧臣、晚清遗民来看待。不过呢,他有着淡泊名利的可贵品质,在育人强国方面所做出的种种行为,那可是永远地被记载到历史当中啦,供后人知晓铭记呢。
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社会环境种种因素交织,造就了骆成骧起伏跌宕的一生。然而,骆成骧并未任由命运摆布,而是凭借着自身的一系列行动,书写出了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要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不少状元郎凭借卓越功绩而闻名青史,骆成骧与之相比,或许在声名的传播广度等方面稍显逊色。但即便如此,他就如同那浩瀚无边夜空之中的一颗璀璨明星,散发着独特而耀眼的光芒,始终熠熠生辉,在历史的天空中占据着属于自己的独特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