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陈知非在与父亲分别了13年后终于团聚,那天的场景他一生都不会忘记。
“到了郭道已经是傍晚,父亲和一大群人已经到门口接我们了。在上海时,我很羡慕日本武士三田一彦的武士道精神,怕父亲瞧不起我,所以也学着山田的样子,两腿叉开站着,故作很神气的样子。”多年以后,陈知非道出了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
随着时间的流逝,陈知非自然知道那是多么幼稚的行为,但同时也反映出,17岁的他突然面对分隔多年的父亲,多少有些拘谨。
陈赓似乎看出了陈知非的小心思,立马上前揽住了儿子的肩膀,夸他“有点神气”,之后忍不住感慨道:“看你长得多像根英啊,头发也一样,你妈妈要是还活着该多高兴……”
陈知非4岁就离开了母亲,根本不记得母亲的样子。他本以为父亲只不过看到他感怀一下,直到看到母亲的照片,他才知道父亲并没有骗他,母亲与他的长相非常相似。
离休后,陈知非爱上了画画,战争中的许多场景都被他画了下来,包括自己与父亲见面的这一天。画面里,他和父亲还有小姨王璇梅站在正中间,街道两旁站满了战士。
陈知非说:“当时的场景确实是这样,大家都替我们高兴。”
此时,陈赓已与傅涯结了婚,见到父亲有了新的夫人,陈知非有些局促,并不好意思张口喊傅涯。细心的陈赓敏感地察觉到了这一点,对儿子说:“你还是要喊她‘妈妈’,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
于是,陈知非放下心中的不安,喊了傅涯一声“妈妈”。而傅涯对陈知非的到来很是欢迎,据王璇梅回忆,他们一到郭道,傅涯就为他们炖鸡吃,还帮陈知非抓衣服上的跳蚤。
当天晚上,陈知非和父亲睡在一个炕上,傅涯带着陈知建与王璇梅睡在另一间屋子里,把空间交给父子俩。陈知非回忆:“躺下后,父亲把我从头到脚都摸了一遍,那是我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感受到父爱。”
之后,陈赓爱怜地将儿子搂入怀中,说出了让陈知非永远无法忘记的话。陈赓小心翼翼地问陈知非:“如果有一天我死了,你会为我掉眼泪吗?”
当时陈知非心头一跳,他知道,父亲对他充满了愧疚,担心他会因为缺少父爱而记恨自己。于是,陈知非真诚地回答父亲:“我会。”陈赓这才露出了笑容。
后来,陈赓向陈知非讲起了其母亲王根英。这也是陈知非第一次了解父母的爱情故事,以及母亲牺牲的全过程。
王根英出生于1906年,是家里9个兄弟姐妹中的老二。由于家贫,她8岁就跟着大姐到纱厂做工,每天天还没亮就出门,到晚上才能回家。
1923年,17岁的王根英转到怡和纱厂做工,其间她深受进步思想的感染,上了夜校,并成为了工人运动中的积极分子。
当时,为了配合北伐,中国共产党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王根英全部参加,并且在第三次起义前受周恩来委托,把一些枪拿到家里藏了起来,这在当时的环境下,属实非常大胆。
在夜校念书时,王根英认识了陈赓。经过几次接触,陈赓彻底爱上了这个充满活力和革命热情的女孩儿。于是,陈赓对其展开了热烈追求,不料情书传到王根英手中后,却被她贴到了会场上,以示拒绝。
但陈赓不死心,一连写了三张,结果三张都被贴到了墙上。此事最后被周恩来得知,他训斥陈赓追求爱情不讲究策略。
王根英为何不接受陈赓的追求?多年后,王璇梅说出了答案。王璇梅说:“起初姐姐觉得能说会道又爱开玩笑的陈赓有点滑头,不太靠谱的样子,所以不同意。后来还是周恩来出马,才促成了这段婚姻。”
王璇梅还说,自从被王根英接受后,陈赓就经常跑到王家跟未来岳父聊天。“父亲觉得陈赓口才好,人又机灵,很喜欢他。”
1927年,王根英和陈赓结了婚,两年后陈知非出生,给这个家带来了许多生气。但陈知非后来才知道,小小年纪的他竟然差点给父亲带来“杀身之祸”。
原来在陈知非2岁多的时候,有一天他到街上玩耍,迎面就看见英租界的印度巡捕在走来走去,腰间挂着一把枪,非常威风,普通百姓见了他们都要低着头走。
陈知非小小的脑袋里突然想起,父亲前段时间也带回来一把枪,就藏在家里。于是,他快速跑上前,对着“红头阿三”说:“你红头阿三的枪,没我爸爸的好!”
印度巡捕一听,立马警觉起来,开始套陈知非的话:“你爸爸身上用枪?”陈知非天真地点了点头。
之后,印度巡捕就在陈知非的带领下来到了家中,正在家里的王根英面对巡捕的询问,愣了一下,心里咚咚直跳,情急之下几乎脱口而出:“有,有枪,是他爸爸在永安公司给他买的玩具枪。”接着,王根英就拿出了那把玩具枪。
见到只是玩具枪,印度巡捕失望至极,骂骂咧咧地离开了。
长大后的陈知非得知这段往事,也不觉心惊肉跳,他说:“我那时候不懂事,差点害死爸爸。”
1933年,陈知非迎来了4岁生日,也迎来了与父母的分别。这一年3月的一天,陈赓很晚都没有回家,王根英焦急万分,她预感到陈赓可能被捕了。
果然,陈赓被捕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上海,王根英四处托关系,由于精神紧张,她产生了幻觉,经常感觉有人要抓她,还有一次在水井中看到了陈赓的人头。
就在煎熬之中,王根英也因工友的出卖被抓捕到了狱中。好在到1937年,她作为周恩来亲自点名要求释放的3位“政治犯”之一,重获自由。
这年8月,王根英和陈赓在云阳八路军政治部和陈赓团聚。短暂相聚后,抗日战争爆发,陈赓被任命为129师386旅旅长到前线打仗,王根英则去了延安,这对夫妻不得不再次分离。
然而陈赓没有想到的是,这竟然是夫妻俩最后一次见面。
1939年,日军扫荡河北南部,王根英所在部队在转移过程中遭遇敌人突袭。原本,王根英已经冲出了包围圈,可她忽然想起有重要文件落在了驻地,便又折回去取。没想到刚回去就遇到了敌人,不幸死在了敌人的刺刀下。
得知母亲牺牲的全过程,陈知非悲痛不已,但更令他佩服的是,父亲陈赓对母亲的深情。他后来得知,在母亲牺牲后,父亲立誓要为妻子“守寡”三年,即使在三年中他遇到了傅涯,也按照誓约过了三年才办了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