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穆特•施莱辛格:立欧洲央行之基、以坚定维护物价稳定而著称

杨梅说商业 2025-01-03 15:32:58

  作为德国联邦银行的前行长,施莱辛格在其任职期间(1991-1998年)对德国及全球的货币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为将德国马克打造成为世界上最稳定的货币之一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在超过 41 年的职业生涯中塑造了德国央行,并为使丹麦马克成为世界上最稳定的货币之一以及后来欧洲货币体系的稳定之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不仅见证了德国的再统一,更在整个欧洲货币联盟的构建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赫尔穆特•施莱辛格 (Helmut Schlesinger)以其坚定的独立性和前瞻性的货币政策决策而闻名其。以坚定维护物价稳定著称,并强调央行不能单独确保物价稳定,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必须积极支持追求稳定。正是这种坚持,奠定了德意志马克在全球经济中的信任地位,并为日后的欧元奠定了重要基础。应该说,德国央行创造了稳定的货币政策文化,并树立了货币政策执行基准。最终,所有欧洲央行都接受了这种稳定文化。只有在这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欧洲央行章程的设计才具有与德国央行法律相同的精神,其主要内容是独立性和维护价格稳定的明确授权。

  值得一的是在1992年英镑危机中,著名金融大鳄索罗斯通过综合各种信息,包括施莱辛格等人的讲话和德国央行的整体策略,决定做空英镑。他认为德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指向是维持货币稳定,而不是牺牲德国利益来支撑其他欧盟国家货币。结果,他的判断最终被证实是正确的,英镑随后贬值,索罗斯的团队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赫尔穆特•施莱辛格 (Helmut Schlesinger) 于 1952 年以年轻经济学家的身份加入德国联邦银行的前身机构德国联邦银行。1964 年,他被任命为德国联邦银行经济与统计部主任;他于 1972 年加入德国央行董事会,担任首席经济学家。他于 1980 年 1 月 1 日成为德国央行副行长,随后于 1991 年 8 月 1 日被任命为德国央行行长,并一直担任该职务直至 1993 年 9 月底退休。在此期间,施莱辛格提出“德国联邦银行稳定政策”。

  施莱辛格的时代,正值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金融市场的融合程度加深。他对金融市场动态的敏锐洞察,使他在此期间做出了许多前瞻性的判断,而这些判断对日后欧盟及其货币政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莱辛格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夕所强调的风险管理、透明度及年度预算审查,至今依然在许多中央银行的政策框架中得到体现在。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被称为“巴伐利亚普鲁士人”或“不方便的劝告者”。据称,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A•贝克三世曾指责施莱辛格“千方百计寻找通货膨胀”。 1993年,时任德国央行行长汉斯•蒂特迈尔表示,施莱辛格已将德国央行扩展为“稳定的堡垒”。德国商业日报《Börsen-Zeitung》他将他描述为“稳定政策鹈鹕”,因为鹈鹕因其可靠性、愿意做出个人牺牲以及培养技能而受到高度重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位上巴伐利亚人在国内和国际舞台上都受到高度尊重。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不久,1974年德央行即引入“货币供应量目标制”(money supply targeting),此后多年一直奉行,欧央行也是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其正是货币供应量目标制的始作俑者。在施莱辛格的推动下,德国央行引入了货币目标制的概念,该法案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德国马克作为特别稳定货币的声誉。“两德”统一后,由于财政支出大增,德国通胀接近4%。施莱辛格就任行长后,一改其前任因担心对经济造成较大冲击而不愿紧缩银根的做法,将基准利率从1991年7月的6.5%提高到一年后的8.75%,即使德国经济急剧陷入短暂的衰退也在所不惜,极大地提升了央行维护物价稳定的信誉。德央行紧缩货币后,经济状况不佳的英国和意大利面临维持本币兑德国马克汇率稳定与避免经济衰退的两难,最终不得不于1992年9月退出欧洲汇率机制(ERM)。

  另外,施莱辛格还最早敏锐地发现,泛欧实时全额自动清算系统(TARGET2)项下央行间融资,为欧元区国际收支失衡提供了重要融资手段,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欧元区债务国的问题。在TARGET2项下,经常项目逆差国央行通过增加对欧央行(欧央行马上转为其对德央行)的债务,变相为经常项目逆差进行融资;在希腊等重债国资本外逃情况下,TARGET2项下央行间融资还要弥补重债国的资本项目逆差。如果欧元区形势恢复正常,希腊等国央行就可偿还TARGET2项下对欧央行(最终对德央行)借款,但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表面看,欧元区整体的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但区内各国之间的失衡问题不易被及时发现并解决。TARGET2的设计者对此始料未及,无论如何,它既然是一个支付清算系统,系统内的债权债务就应该被清理和解决。

  20 世纪 80 年代初,他以央行副行长和“内政部长”的身份为时任行长普尔负责,而后者则负责央行的国际职责。在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德国马克被证明是最稳定的货币之一。在此期间,它演变为 EMS 的锚定货币。施莱辛格担任德国央行行长期间,德国央行提高了利率,以应对德国统一造成的通货膨胀。其顽固的高利率政策也遭到国外的批评。许多欧洲货币体系 (EMS) 伙伴国家将 1992 年和 1993 年的货币危机和几轮贬值归咎于德国央行。

  施莱辛格先生始终认为解释货币政策很重要——无论是在个人贡献中还是在德国央行月度报告中,他都精心编辑了该报告,并具有明确的风格。 2024 年 9 月,德国央行现任行长约阿希姆•内格尔 (Joachim Nagel) 在他 100 岁生日之际如此描述他。德国央行的许多人都会记得他用铅笔做的笔记——他更喜欢 HB(中等硬度)等级。

  其经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控制以及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等方面。包括:

  1、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施莱辛格强调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保持独立性,以避免政治干预。他认为,独立的中央银行能够更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维护经济的长期稳定。

  2、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施莱辛格强调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保持独立性,以避免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他认为,独立的中央银行能够更有效地实施长期的物价稳定政策。

  3、货币政策工具:他主张使用利率、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货币供应量,以应对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压力。通过适当的调整利率,中央银行可以影响信贷和消费,从而实现物价稳定。

  4、通货膨胀控制:施莱辛格认为,控制通货膨胀是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他主张通过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如利率调整,来抑制通货膨胀,并保持价格稳定。

  5、透明度与沟通:他提倡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决策中应增加透明度和沟通,以增强市场信心和预期管理。这种透明度能够帮助市场参与者更好地理解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从而降低不确定性。

  6、经济稳定与增长:施莱辛格认为,稳定的货币政策不仅有助于控制通货膨胀,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他主张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应兼顾经济增长和价格稳定的双重目标。

  7、国际经济环境:施莱辛格关注全球经济环境对国内经济政策的影响,强调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考虑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

  8、长期视角:施莱辛格强调,物价稳定不仅是短期目标,更应视为长期经济政策的核心。他认为,只有在物价稳定的环境下,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增长和发展。

  9、应对外部冲击:施莱辛格也关注全球经济环境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强调在面对外部经济冲击时,中央银行应灵活调整货币政策,以维护国内物价的稳定。

  作为一名杰出的经济学家,赫尔穆特•施莱辛格是一位在货币政策和经济稳定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人。他的理念和实践为德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尤其是在强调中央银行独立性和通货膨胀控制方面。他的一生不仅是个人成就的体现,也是现代经济学和货币政策发展的重要篇章。

0 阅读:0
杨梅说商业

杨梅说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