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镇
黄镇,1909年生,安徽桐城县东乡人。
1925年,黄镇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1926年即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迫退学,随后转入新成立的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回乡任安徽浮山中学美术教员。
1929年,黄镇在安徽浮山中学因支持学生运动而被解职,次年加入西北军孙连仲部任中尉参谋。1931年,随部参加宁都暴动,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红五军团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1937年1月,西路军高台战役失利后,红五军宣传科科长黄镇带领少数战士冲出马家军的包围圈。黄镇分析,东出临泽和南上梨园口,都已不可能,经祁连山西入新疆才有出路。于是他们昼伏夜行,向祁连山方向艰难行进。
4月初,黄镇带领40多名红军伤病员来到酒泉地界的观山口附近。
他们白天不敢行动,怕遭遇马家军,天黑出来找食物。一天夜里,在距离观山口7、800米的地方,发现一个独门独户的人家。黄镇一行前去叫门。
这家的男主人叫万长宝。由于狗叫得厉害,他穿好衣服出去查看,同时叫家里的人都躲起来。因为马家军经常在这一带抢劫财物,无恶不作。
他仔细一听,叫门人不像是近处口音,便壮着胆子问:“你们是干啥的?”外面说:“老乡!你先开开门让我们进去,有话跟你说。”从说话的口气,他判断外面不像是坏人。
开门一看,足有四五十人,穿着各色各样的破烂衣裳,有的背着大刀,有的挂着盒子枪,有的拄着木棍。一看这架势,他便有些害怕,这时一个人赶忙上前和气地说:“老乡!不要怕,我们是红军,是人民的队伍。是救苦救难、解放人民的。”
那人又说:“大伯!我们红军在高台一仗失利了,吃了大亏,可是我们并没有被马家军消灭。我们人马还很多,要从祁连山经过,到新疆去。现在我们部队缺粮食,向你家借些粮我们就走,再麻烦你给我们做顿饭吃。”
万长宝一听只是要些粮食,不过吃一顿饭,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谢天谢地!只要不抢钱财,不伤人,拿些粮食不算啥。他就把家里的人叫出来给他们做饭,又把现成的米、面拿出来让他们装满了干粮袋。
米、面装完以后,那人又说:“大伯!没有现成的米面再给些粮食也行。”他又拿出几口袋小麦、青裸,每人又装了一干粮袋。
这时小米饭做好了,吃过饭,那人又说:“大伯!我们拿了你的粮食会给你造成困难,这点钱你收下买点粮食垫补垫补。”说着顺手递过20个银元来。天哪!世界上真有这么好的军队!
万长宝推辞不要,那人非让他收下,还说:“拿你的粮食我给你打个借条,等我们将来胜利了一定还给你。”
万长宝找来一片纸和一支秃毛笔,那人写下了借条。为了不被马家军搜到,万长宝就用一块布包好放到了房梁上。从那时候起,万长宝就认识到红军是好人,和马家军完全不一样。
1949年9月25日,酒泉解放,万长宝听说城里来的解放军就是当年的红军,专门进城看过一回!
1950年5月的一天,酒泉专署收到黄镇从北京发来的一封信(此时黄镇任外交部东欧司司长),内容是:1937年4月,红西路军路过祁连山观山口时,曾向一家姓万的老乡借过粮食,并且还打了借条。
他让酒泉专署调查一下,对这家老乡给予照顾。专署民政科长杨凌云派张若冰协同酒泉县(今肃州区)民政科办理此事。
酒泉县民政科派董永海随同张若冰前往河西区观山口调查,在离观山口约7、800米的地方,找到一家农户,庄前屋后长满了杏树、梨树和杨树,看样子是个殷实人家。
说明来意后,户主万长宝从房梁上取下一个被烟熏得黑黝黝的布包,展开一看,是一片已经发黄的毛头纸,上面用秃毛笔写着一行字:“1937年4月借酒泉观山口万姓老乡家粮食×××。”后面署名黄镇。接着,老人向他们讲述了13年前的往事。
万长宝老人回忆完这段往事,十分感慨地说:“共产党说话真是板上钉钉子一样,牢靠得很哟!13个年头过去了,那么点小事,我们早就忘了,人家身在北京还记着我们呢!”
最后,他要求张若冰在给黄镇回信汇报情况时,代他向黄镇问好。
事情调查清楚后,专署和酒泉县研究,免去了万长宝一家1950年的农业税,还照顾白平布200尺,发给人民币100元以作为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