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984be542116aaacd67f17244e94090d.jpg)
有些人早就明白肥胖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但就是难以控制嘴馋,也不想运动,无法减肥。面对这类型的肥胖患者该如何治疗和调理?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指出了方案:“阳化气,阴成形”。中医认为肥胖是因为阳虚湿困→痰浊膏脂堆积而形成(阴成形),治疗宜温阳健脾,化痰祛湿(阳化气)。
面对爱嘴馋又不想运动的肥胖患者,我们可以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出发,其肥胖的核心病机是阳气不足(脾肾阳虚)导致气化功能减弱,无法将摄入的水谷精微转化为能量(阳化气障碍),反而聚为痰湿、膏脂等有形病理产物(阴成形)。以下是具体的辨证论治思路:
病机(阴成形)
1.脾肾阳虚:脾主运化,肾主气化。脾肾阳虚则水谷不化,痰湿内生,膏脂堆积。表现为肥胖松软、四肢乏力、畏寒怕冷、大便稀溏。
2.痰湿内盛:阳气不足,水液代谢障碍→痰湿停聚→形成“肥人多痰湿”的体质。表现为身体困重、口中黏腻、舌苔厚腻。
3.气滞血瘀:痰湿阻滞气机→气滞血瘀→局部肥胖(如腹部、臀部)。表现为腹部肥满、皮肤暗沉、月经不调(女性)。
治法(阴化气)
1.温阳化气:振奋脾肾阳气,恢复气化功能,促进代谢。
2.化痰祛湿:清除体内痰湿,减少膏脂堆积。
3.行气活血:疏通气血,改善局部肥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5f1b85b3240c8a2d96290ec3c5d1303.jpg)
治疗方案
1. 脾肾阳虚型(虚胖松软,畏寒怕冷)
【特点】:肥胖松软,四肢乏力,腰膝酸冷,大便稀溏,舌淡胖有齿痕。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参考方药】:真武汤(附子、茯苓、白术、白芍、生姜),以温肾助阳,化气利水。合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以温阳化饮,健脾利湿。可加黄芪、党参(补气),再加山楂、荷叶(消脂)。
2. 痰湿内盛型(身体困重,口中黏腻)
【特点】:肥胖臃肿,身体困重,口中黏腻,舌苔厚腻。
【治法】:健脾化痰,利湿消脂。
【参考方药】:六君子汤(半夏、陈皮、党参、白术、茯苓、甘草),以健脾化湿,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可加泽泻、薏苡仁加强利湿,莱菔子消食化积。
痰湿化热者(舌苔黄腻),可合温胆汤(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加减,以清热化痰。
3. 气滞血瘀型(腹部肥满,皮肤暗沉)
【特点】:腹部肥满,皮肤暗沉,月经不调(女性),舌质紫暗,可伴有血压偏高。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消脂。
【参考方药】: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甘草、柴胡),以活血化瘀,行气消脂。可加香附、郁金疏肝理气。
女性伴月经不调者,可合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丹皮、赤芍、桃仁)加减,以化瘀散结。
4.运用中医适宜技术外治法
【艾灸】:穴位选中脘、关元、足三里、丰隆。有温补脾肾阳气,化痰祛湿功效。
【拔罐】:选择背部膀胱经(脾俞、肾俞)、腹部(天枢、大横)位置拔罐。有疏通经络,祛除痰湿作用。
【推拿】:用手法揉腹、捏脊。有促进胃肠蠕动,促进腹脂消解,改善局部肥胖作用。
5.饮食建议
多吃一些温阳化湿食物:如生姜、肉桂、胡椒、茴香(温阳散寒)。薏苡仁、赤小豆、冬瓜(利湿消肿)。
也多吃一些消脂化积食物:如山楂、荷叶、决明子(消脂降浊)。海带、木耳、燕麦(化痰通便)。
禁忌或少食一生冷、寒凉、高脂、高糖的食物:生冷(如冰饮、寒性蔬果)、油腻(如炸鸡、肥肉)、甜食(如蛋糕、奶茶)。
6.生活方式调整
适度运动:选择低强度、可持续(最少30分以上)的运动(如慢跑、八段锦),逐步增加运动量。
规律作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熬夜伤阳,加重痰湿)。
情绪管理:避免焦虑、压力过大(肝郁气滞加重痰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8f8d02e6ba8f7315f20b003c1e7bd40.jpg)
总结
通过“阳化气,阴成形”理论,针对脾肾阳虚、痰湿内盛的肥胖患者,以温阳化气、化痰祛湿为核心治法,结合饮食、运动、外治等综合调理,可逐步恢复气化功能,化解痰湿膏脂,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最后提醒,有关的用药必须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