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则不畅,不畅则堵,堵则不通,不通就痛,咋化解六郁所致的疼痛

点点健见 2025-01-22 12:44:43

平时,我们可能会经常会遇到一些痛症,比如头痛、胸痛、胁痛、胃痛、腹痛、经痛等等,有时仅使用一些止痛药治疗,但效果却不明显,这可能就是只看症治症,而忽略了对因辨证治疗的原因。

通常,很多痛症与“郁”有关。郁又分为六郁,即气郁、食郁、湿郁、痰郁、火郁、血郁。这些郁证都会引起我们身体的经脉不顺畅,不顺畅就会堵,堵住经络当然就造成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发生各种痛症。下面就对这些郁证导致的痛症的表现和治疗进行逐一分析。

一、气郁导致痛症

气郁导致的痛症,主要表现为胸肋或脘腹胀痛、胸闷不舒。常伴有情志方面的异常,如心情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嗳气等。疼痛多走窜不定,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常因情志不舒而诱发或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疗宜疏肝理气解郁。可参考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若气郁化火,出现急躁易怒、口干口苦等症状,可加用丹皮、栀子等清热泻火之品;若兼见血瘀,出现胸胁刺痛等症状,可加用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药物。

二、食郁导致的痛症

食郁导致的痛症,多因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导致食物停滞胃肠,阻滞气机,或由气郁转化而来。主要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得矢气或便后稍舒,常伴有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厌食、大便臭秽等消化不良的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从而出现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血不足的症状。舌苔厚腻,脉滑。

治疗宜消食导滞,和胃止痛。可参考保和丸加减治疗。若食积化热,出现口臭、便秘等症状,可加用大黄、枳实等清热导滞之品;若兼见脾虚,出现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等症状,可加用白术、党参等健脾药物。

三、湿郁导致的痛症

湿郁导致的痛症,多由湿邪阻滞气机导致。多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重着、屈伸不利等症状,如风湿性关节炎等。因为湿性重浊黏滞,阻滞经络引起疼痛。湿气主要与过食生冷寒凉、甘肥厚腻或素体脾虚有关,而湿气又反过来阻滞气机,困遏脾胃。常见有脘腹胀满疼痛、食欲不振、口腻不渴、大便稀溏、肢体困重等,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缓或滑数。

治疗宜祛湿化浊,理气、活络止痛。如果疼痛以四肢为主,可参考使用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以祛风胜湿止痛。可缓解关节疼痛、肢体麻木等症状。如果湿浊困脾引起的脘腹胀满疼痛,可参考平胃散或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均有燥湿运脾、和胃行气和利湿止痛功效。

四、痰郁导致的痛症

痰郁导致的痛证,是指痰邪阻滞气机引发的疼痛,或可由湿郁转化而来。痰郁阻在肺,可表现有胸痛、胸闷、咳嗽、咳痰,痰液黏稠难以咳出;痰郁阻在咽喉,可有咽部隐痛,或有异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即所谓的 “梅核气”;痰郁阻在脾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也会导致脘腹胀满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治疗宜化痰解郁,理气止痛。如果痰郁阻肺,可参考半夏厚朴汤合二陈汤加减;如果痰郁阻咽喉,可参考用四七汤加减治疗;如果痰郁阻脾胃,可参考用六君子汤治疗,若兼见气滞,出现腹胀、嗳气等症状,可加用枳壳、厚朴等理气药物。

五、火郁导致的痛症

火郁多由情志不舒、气郁化火或外感邪气入里化热等原因造成,或由其它郁证转化而来。火郁导致的痛证多表现有口腔、舌尖、咽喉疼痛,目赤肿痛,胸胁痛,常伴有口苦咽干、口舌生疮、心烦易怒、大便干结等症状,舌红苔黄,脉弦数。主要影响心肝脏腑的功能。

治疗宜清肝泻心火,解郁止痛。如果火郁在肝,可选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清肝泻火止痛,若疼痛较剧,可加用川楝子、延胡索等理气止痛药物;若火郁在心,可参考用导赤散加减,以泻心火解郁止痛。

六、血郁导致的痛症

血郁会引导血液运行不畅,可导致瘀血内阻,引发疼痛,或由其它郁证转化而来。血郁导致的痛证多表现为身体局部疼痛(如头痛、心绞痛、经痛等),痛如针刺,固定不移,夜间加重等症状,可伴有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肌肤甲错等症状,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女性还可能出现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妇科问题,严重者甚至可能影响生殖功能。

治疗宜活血化瘀止痛。如果血郁阻在头,可选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如果血郁阻在心胸,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若疼痛较剧,可加用乳香、没药等增强活血止痛之力若兼见气虚,出现神疲乏力等症状,可加用黄芪、党参等补气之品,以气行则血行,也可辨证选用丹参滴丸或救心丸。血郁阻在腹部,出现的痛经,可选用少腹逐瘀汤,以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朱丹溪认为,六郁之间常互相影响,其中以“气郁”为先,其他郁证相因为病。可单独出现,或者相互转变,或者可同时发生,所以朱丹溪就创造了《越鞠丸》来同时治疗六郁,再加二陈汤就组成了《六郁汤》。《丹溪心法·六郁》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气机升降出入当和顺通畅,贵在“和”,气血调和、气血通畅则痛无所生。

总之,当遇到痛症,尤其经使用止痛药无效时,应该注意是否有六郁的存在,辨证清楚后再用药,方可药到病除。以上用药仅供学习和参考,非医者必须在专业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盲目用药。

2 阅读:47
点点健见

点点健见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