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4b733170d1db62b2193fdce98932e54.jpg)
乌梅丸虽然好用,但仅靠一个固定方的中成药可能难以达到想要的效果。以下通过实例教你如何辨证加减用好乌梅丸方及注意事项,避免盲目使用。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为厥阴病主方,以乌梅为君,配伍寒热、补泻之药,适用于上热下寒、虚实错杂之证。现代临床通过灵活加减,可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或慢性病。不仅用于治疗蛔厥和久痢,也可用于治疗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c0b54011b4333d60ee7381ea15d4c46.jpg)
乌梅丸由十味常用的中药组成,包括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它的特点是寒热并用,补泻兼施,适用于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证候,尤其是厥阴病的情况。厥阴病在六经辨证中属于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阶段,常表现为手足厥冷、腹痛、呕吐、下利等症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07726819b5a25a148658ed354a83923.jpg)
病例:乌梅丸治疗久痢(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症状】:腹痛腹泻反复发作,黏液脓血便,伴口干口苦(上热),腹部畏寒喜暖喜按,四肢不温(下寒),舌红苔黄腻,脉弦细(肝郁脾虚),左关脉弦(肝热),右尺脉沉弱(肾阳不足)。
【辨证】:上热下寒,虚实夹杂。
上热(肝胃郁热):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脓血便(热迫血络)。下寒(脾肾阳虚):腹冷痛喜温、四肢不温、脉沉细弱。
寒热错杂:热象(脓血、苔黄)与寒象(腹冷、肢凉)共存。
久痢特征: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正虚邪恋。
虚实夹杂:久病伤正(脾虚气弱),湿热瘀毒未清(实邪滞留),虚实并见。
病位:肝、脾、肾失调,肠道寒热交结。
【诊断】:久痢(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上热下寒证,脾虚肠热,兼肾阳不足。
【鉴别诊断】:湿热痢(白头翁汤证):纯热无寒,腹痛里急后重,无肢冷畏寒。虚寒痢(桃花汤证):纯寒无热,下利清谷,完谷不化。
【治疗法则】
寒热并调:清上焦湿热(黄连、黄柏),温下焦虚寒(附子、干姜)。
攻补兼施:健脾益气(党参、白术) + 涩肠止泻(乌梅、赤石脂)。
肝脾同调:柔肝敛阴(乌梅、白芍)以制肝横,健脾化湿(茯苓、薏苡仁)。
急性期:侧重清热燥湿、酸收敛肠(黄连、乌梅增量,加地榆炭)。
缓解期:转为温肾健脾、养血生肌(加黄芪、阿胶,减黄连、黄柏)。
【用方方案】
乌梅丸原方加减、剂量调整:乌梅30g(醋渍先煎),黄连10g,黄柏10g,党参15g,当归10g,制附子6g(先煎30分钟),干姜6g,桂枝6g,细辛3g,蜀椒3g,炒白术15g,茯苓20g,赤石脂12g。
原方乌梅加量至30g(酸涩止泻),黄连、黄柏增至10g(清肠热);加炒白术15g、茯苓20g健脾渗湿,赤石脂12g固涩止血;减蜀椒、细辛用量,防过燥伤阴。
【临证加减】
脓血便重:原方加地榆炭15g、槐花12g(凉血止血)。
腹痛挛急:原方加白芍20g、甘草10g(缓急止痛)。
黏液便多:原方加苍术12g、薏苡仁30g(健脾化湿)。
脾虚明显:原方加炒白术15g、茯苓20g(益气利湿)。
【注意事项】
禁忌证:纯热证(高热、暴痢脓血、舌绛苔燥)或纯寒证(四肢逆冷、下利清谷)禁用!孕妇慎用(含附子、细辛)。
药物调整:症状缓解后,逐步减少附子、细辛用量,防辛燥伤阴。长期服用需监测肝肾功能(附子潜在毒性)。
有效标志:便次减少、脓血消失、舌苔由黄腻转薄白。
无效处理:若2周无改善,需重新辨证或结合肠镜排查癌变。
饮食建议:饮食忌生冷、辛辣、油腻,以小米粥、山药粥养护脾胃。
生活调适:避免情绪焦虑(肝郁加重腹泻)。
腹部保健:注意腹部保暖,可以艾灸神阙、关元,
【效果】调治2月后,脓血便减少,腹痛缓解,寒热症状改善。
【总结】
乌梅丸之妙在于“调和”二字,通过调整寒热药比例及配伍活血、滋阴、益气之品,临床需紧扣“上热下寒”核心病机,灵活化裁,以达阴阳平衡之效,治疗才能起到其应有的效果。可广泛用于消化、代谢、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疾病。好了,今期就讲到此,下期再讲乌梅丸对糖尿病的治疗,敬请留意。最后提醒药物及剂量仅供参考,非医者勿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