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希特勒8:纳粹是如何界定犹太人的?

巴巴维维 2023-10-09 08:35:49

1938年初,希特勒改组了军队高层,他抛弃了昔日夺权的功臣布隆伯格和弗里奇,然后解散了帝国军事部,成立帝国统帅部。他仍然担任武装力量总司令,任命威廉·凯特尔担任三军总参谋长,任命布劳希奇担任陆军总司令。相比两人的前任,他们更听命于希特勒,尤其是被戏称“跟班”的凯特尔。

希特勒的陆军副官霍斯巴赫极力维护弗里奇,最终被希特勒革职,由恩格尔取而代之。他在战争末期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担任东线第4集团军司令。

这次人事变动的动静不小,除了布隆伯格、弗里奇和霍斯巴赫之外,还有16名高级军官被解职,43名高级军官被调任其他职务。1938年2月4日,国防军在柏林召开会议时,所有在职高级军官获悉了此事。据古德里安回忆:“我们都了解这两位高级军官,他们都是光明磊落的人。如此严重的控告,实在令我们痛心疾首。这些说法都是不可信的,但是我们的第一个反应是,德国国家的第一号人物不可能无中生有。”由此可见,希特勒对军队的这次清洗相当成功。

奥地利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组成部分,后者基本上覆盖了德意志整个中世纪的历史。从民族的角度,奥地利和德国同属日耳曼人。一战时,德国和奥匈帝国处于同一阵营,战败后德国割地赔款,奥匈帝国解体,两个国家同病却不相连。1932年,陶尔斐斯出任奥地利总理,为了提防纳粹的渗透,他在任期内亲近意大利和匈牙利。

希特勒完成独裁后,曾试图一举吞并奥地利。1934年7月25日,奥地利纳粹分子暴动,陶尔斐斯遇刺身亡。奥地利总统米克拉斯任命许士尼格出任总理,并迅速平息了暴乱,希特勒的计划没有得逞。

吞并奥地利是德国迈出对外扩张的实质性一步,希特勒在实施这个计划中有三个外部困难,其一是奥地利执政当局首脑米克拉斯和许士尼格,以及大多数奥地利民众希望能够保持“完全独立”,亲德的奥地利内政部长的英夸特虽然掌控警察部队,却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其二是奥地利西南和意大利接壤,墨索里尼出于北部边境安全的因素,希望在德国和意大利之间有一块缓冲区,所以支持米克拉斯;其三是英法内部对德国东扩有顾虑,他们担心德国会渗透进巴尔干地区,从而构成一战前的地缘政治格局。

针对三个难点,希特勒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意大利方面是最容易对付的,他向墨索里尼承诺,德国绝对不会越过意大利国境线,德国和意大利共同的事业还未开始,德国人是不会背弃自己最重要的盟友的。墨索里尼虽然没有应允,可希特勒断定,意大利不会给事情带来阻碍。

借着英国议长哈里法克斯勋爵到访柏林,希特勒把奥地利的问题定义为“日耳曼人的家事”,然后抱怨英国人总是猜忌自己对巴尔干有贪心。此时张伯伦已经认定“要想换取欧洲的和平,就必须奉行绥靖政策”,所以希特勒和哈里法克斯的会谈结束后,德国人的判断是:英国将默许任何向东和东南扩张的行动,只要表面上看来合法就行。

至于米克拉斯和许士尼格,希特勒最初的打算是动粗,首先在奥地利制造事端,然后德国军队越过边境进入维也纳。当年和希特勒争权的帕彭此时正担任奥地利大使,他私下得到消息,希特勒计划制造的事端中,有一个选项是“奥地利人刺杀德国大使”,他吓得跑回贝希特斯加登,劝说元首和许士尼格应该面谈一次,希特勒认为也有这个必要,于是敦促帕彭尽快促成此事。

1938年2月12日,许士尼格在奥地利外长吉多·施密特的陪同下前往贝希特斯加登。平等友好的气氛只维持了几分钟,希特勒就像一位领导对待下属一样给许士尼格“下达任务”,他命令对方在自己起草的协议上签字(协议里包括同意奥地利并入德国,英夸特代替许士尼格出任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试图拒绝,直到他和施密特意识到,如果不签字将无法离开,他才同意签字。不过许士尼格策略地提醒希特勒,这样的文件只有自己签字是无效的,必须得到总统米克拉斯的授权,希特勒这才答应给他3天时间,届时得到不答复,德军将越过边境。

许士尼格连夜赶回了奥地利,希特勒则下令德军2个步兵师和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师陈兵奥地利边境举行演习(德国于1935年10月15日组建3个装甲师,指挥官分别是魏克斯、古德里安和费斯曼)。

许士尼格回到维也纳后,他和米克拉斯立即召集内阁开会,会上有人提出把希特勒讹诈的过程公之于众,也有人建议要慎重。最终在2月14日时形成了三个备选方案:其一是许士尼格辞职,重新选出一位总理(不是英夸特)然后拒绝履行协议;其二是新总理执行协议;其三是许士尼格亲自执行协议。这时距离答复时间还剩下24小时。

此时边境不断有报告说德国正准备入侵,米克拉斯在一群吓得惊惶失措的内阁成员催促下,决定执行第一套方案。消息公布后,维也纳发生了骚乱,犹太人准备逃离。2月17日,股市暴跌,大量资金外流,当局不得不关闭了证券交易所。

在柏林,希特勒发表讲话,他声称自己和许士尼格为“欧洲的和平事业做出了贡献”。这番讲话也在奥地利全国广播,当地的纳粹分子高呼胜利,民众则表现得异常冷漠,大街上空空荡荡,昔日繁华的维也纳变成了一座死城。

罗马方面对此很不高兴,墨索里尼表示:如果柏林“继续用这种方法蛮干下去”,这可能意味着“轴心”的结束。但是和四年前陶尔斐斯遇刺相比,意大利的行动则温和得多,没有向边境地区增兵(上次派了4个师)。

法国的态度稍微积极一些,他们给伦敦发去照会,希望两国共同发表一份抗议书。这份照会没有交给外交大臣,因为艾登刚刚辞去这个职务,张伯伦还没有任命新的外交大臣。他亲手接过这份文件,对面坐着和他侃侃而谈的戈培尔。

就在德国人为接管奥地利做准备时,许士尼格宣布于3月13日举行全民公投,决定奥地利最终的命运。希特勒下令执行“奥托战役”计划,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师于5月13日晨进入奥地利。希特勒在行动总指挥费尔多·冯·博克的陪同下,驱车跟在部队的后面,他的第一站是自己的故乡——林茨。

10万欢迎他的林茨市民让希特勒和随行人员惊诧得目瞪口呆,他也许后悔阻止了一场本不必担心的公投。古德里安发现希特勒已经泪如泉涌。凯特尔则回忆道:“整个气氛有如触电一般,热烈兴奋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当天午夜,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队进入维也纳,一路由英夸特陪同。他们发现街头仍然站满了激动的市民,当看到德国士兵后立即发出疯狂的欢呼,古德里安被一路抬到自己的住所。他的部队在一天的行动中没放一枪一弹。

当初希特勒扔给许士尼格的文件得到了彻底的执行,奥地利军队也被编入德军战斗序列,冯·博克率领他们接受了希特勒的检阅。唯一没有落实的是英夸特没有担任奥地利新一任总理,他的职务是奥地利省总督。

1938年4月8日,希特勒再次来到维也纳,他见到了年轻时的好友库比席克。后者也早已放弃了艺术梦想,在一个小镇里当上了一名小职员。希特勒当即吩咐副官让库比席克的三个孩子去音乐学院读书,他握着好友的手说:“不能让有天才的孩子们像我们那样过苦日子。”

捷克源于古老的波西米亚,它是斯拉夫人西迁形成的民族。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了波西米亚数百年,后来并入奥匈帝国。一战后,捷克和斯洛伐克合并,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狡黠的英国人给这里插入了一个楔子,他们把苏台德地区划入捷克斯洛伐克版图,意图留下日后介入东南欧事务的机会,殊不知他们留下的是希特勒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借口。

如果把德国和奥地利看做大海,那捷克斯洛伐克的西部就像一个半岛深入到海面中。在海水和陆地之间的环形海滩,就是苏台德地区。这里居住着350万日耳曼人,在民族认同感上倾向于回归德意志。

在吞并奥地利之前,德国就制定了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这个方案的目标不仅是苏台德地区,它以军事行动为核心,德军计划迅速摧毁捷军的防御体系,以便为日后进攻波兰提供前进基地。

苏台德地区的纳粹头目叫康拉德·汉莱因,自1933年起,他就接受德国的秘密资助。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希特勒就指使汉莱因,向捷克当局提出对方不可能接受的要求。希特勒希望这条策略将制造出一个永远动荡不安的局势,最终使德国“有必要”阻止内战、以保护苏台德地区德国侨民的生命为由,进行武装干涉。

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阻力比奥地利大得多,英、法、意、苏都是捷克斯洛伐克的潜在保护国。其中法国的态度最积极,他们依旧要求英国牵头采取实质性行动,法国则在身后响应。苏联的态度是法国应该先于自己展开行动,这样德国就不会把矛头指向东方,显然苏联害怕落入英法的陷阱。

关键还是要看英国的态度,这可以在张伯伦在1938年春天给写给妹妹的信中探知一二:“德国人若是有意要蹂躏捷克斯洛伐克,不管我们或法国作何努力,都不太可能解救它。所以我们不打算帮助捷克斯洛伐克,它只会成为导致与德国开战的借口。我们是不会干这么的,除非我们有在适当的时间内能将它打得跪在地上求饶的前景,但我看不出有此前景。所以我已放弃了向捷克斯洛伐克作出保证的想法,也不想向法国就其对捷克所承担的义务一事作出保证。”

意大利是不难搞定的未知数,为了巩固和罗马的关系,希特勒决定率领一支庞大的代表团出访。1938年5月2日,500人的团队乘火车出发。临行前希特勒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遂立下了一份遗嘱,他把自传一书获得稿费(552.5万马克)的绝大部分以及房产都捐献给了国家,爱娃和她的两个姐妹每年得到1.2万马克生活费,哥哥小阿洛伊斯一次性得到6万马克,他身边的亲戚和佣人也都得到了一份。

罗马之行从难堪开始,和意大利民众夹道欢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墨索里尼没有亲自迎接,国王在车站、酒店和剧院举行的活动中都态度冷漠。第二天还传出了希特勒在下榻的酒店提出“找个女人”的绯闻。这似乎表明意大利人对德国吞并奥地利仍然耿耿于怀。

让希特勒意外的是,他和墨索里尼会面期间提出“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时,后者表现出毫不在乎的态度,这个小小的国家对他无关紧要,他的注意力在他处。有了这个保证,希特勒之前所受到的冷遇和想象中的污辱都一概值得,他觉得可以放开手脚去完成下一步计划了。

困兽犹斗,给德国造成真正麻烦的是捷克斯洛伐克。5月19日,一条消息传遍了整个欧洲。德国11个步兵师和4个装甲师正在向捷克边境集结,德国和奥地利的军队即将对捷克斯洛伐克发动进攻。

5月20日,捷克总理贝奈斯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当晚在没有跟英法磋商的情况下发布“局部动员令”。次日凌晨,捷克军队进入边境要塞和苏台德地区。自1914年以来,欧洲再次面临爆发一场大战的危险。

英法都在第一时间召见了德国大使,法国总理达拉第指着办公桌上的“紧急动员令”问德国大使:“你觉得我是否应该在上面签字?”里宾特洛甫在柏林接待了英国大使亨德森,后者因为和戈林关心亲密,所以和里宾特洛甫向来不够友好。他对德国外长说:“法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承担着一定的义务,若这些义务不可避免要完成,英国也不保证在形势所迫下不被卷入。”

里宾特洛甫也不甘示弱,他对亨德森说:“假若英法两国竟疯狂到了武装反对德国的地步,那么我们将不得不再次殊死一战。”

当晚,里宾特洛甫赶到贝希特斯加登面见希特勒。此时他们还没有搞清楚引发动荡的源头是怎么来的,德国并没有集结部队,消息宣称德国有4个装甲师正在靠近捷克边境,可实际上德国总共才有3个装甲师(第4和第5装甲师在1938年11月才组建)。众人猜测这个谣言是捷克人自己编造的(日后也有人猜测,这个消息是时任德国情报局长卡纳里斯散布出去的,他堪称德国内部最大的“叛徒”)。

5月28日,希特勒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与会的包括三军总参谋长凯特尔、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陆军管理局局长(相当于陆军总参谋长)贝克,以及外交和其他部门重要官员。希特勒用平静的语气宣布:“将捷克斯洛伐克从地图上抹掉!”

如果在两年前,他还会选择息事宁人,当时所有德国人都把莱茵兰的军事行动视为一场豪赌。现如今,经过在莱茵河军事区和奥地利的试探,希特勒坚信英法打的是苏德交恶的算盘,而苏联已经洞若观火,岂肯轻易上当。所以他当着一脸错愕的众人说:“英法不会开战,俄国也不愿干涉,意大利对捷克并没有兴趣。”

希特勒和陆军爆发了他执政以来最严重的分歧。贝克在当天的备忘录里是这样写的:今天的德国并不比1914年的德国强盛,更易毁于空袭。更有甚者,德国面临着捷克斯洛伐克、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四国联盟。他得出结论是:“对手不但有可供其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且其人力物力皆远胜于德国及其盟国。”

贝克的观点代表着军方的意见,布劳希奇和凯特尔建议贝克向希特勒做一次汇报。他的汇报很有策略,没有涉及政治,只是将德国潜在对手的军事实力和德国做了对比。希特勒认为贝克过高地估计了法国的军力,他在5月30日的会议上力排众议,下令将“绿色方案”的第四版付诸实施。凯特尔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这是陆军的灾难。”

贝克没有放弃“挽救国防军”的机会,他继续在军队内部大声疾呼“用武力解决苏台德问题,德国势必要与西方开战”“倘若军事将领们不按自己特有的政治见解和良心行动,历史就会将罪过加在他们头上。若大家行动坚决,战争政策就执行不了。”“在新的战争中,谁是罪魁祸首的问题,与上次大战相比将更重要。战败的后果将比1918年的失败更为惨重。”

贝克并非爱好和平,他只是觉得目前动用军队挑衅西方的时机不对,他的观点代表了国防军中绝大多数高级将领的心声,甚至包括外交领域的高级官员。面对众人的反对,希特勒反倒坚定了决心,他向这些人保证:只要张伯伦和达拉第在位,就不会出现大战。

贝克提出辞呈,布劳希奇不予接受,于是贝克索性不去上班。为了化解僵局,希特勒批准了贝克的要求,陆军军队管理局也被撤销,随即成立陆军参谋部,哈尔德就任陆军总参谋长。

贝克原以为他的辞职会引发军队内部的震动,从而逼迫希特勒改变主意。可他的希望落空了,他的挚友布劳希奇背叛了他,整个陆军在战前最激烈的一次反抗草草收场。

德国内部纷争源于自身军事实力的不足,希特勒并非不清楚这一点,他的判断是英法不可能为了捷克斯洛伐克开战。对于希特勒的判断,苏联驻英国大使麦斯基曾一针见血地做出了预判:德国50%的表态是恐吓,对战争威胁产生决定性因素的是英法的暧昧态度。

9月13日,苏台德地区的德裔民众受到鼓动,走上街头举行抗议,当局出动警察打死1人,打伤10余人。至当天晚上,死亡人数上升到21人。冲突继续升级,苏台德地区工人举行总罢工,并宣称不再交税。捷克当局下令出动军队,并命令边境地区实施戒严。希特勒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捷克停止迫害境内的日耳曼人,否则德国将军事干预”。

9月14日晚,达拉第和张伯伦经过紧急磋商后,由后者致电希特勒,提出到德国与他会晤。这是二人在9月份三次会面中的第一次,气氛还算融洽。张伯伦对希特勒说:“只要德国不诉诸武力,英国准备讨论为德国人申冤的可能性。”希特勒流露出惊讶的表情说:“谁说要动武?正在使用武力的不是贝奈斯吗?”

在接下来的会谈中,希特勒像是一个带着羞涩却任性的孩子,张伯伦则像是谆谆教诲的长者,希特勒喜形于色,张伯伦面沉似水。但双方在坐下来之前就已经打定了主意,谈判桌上的技巧并未带来实质性的改变。最后张伯伦答应回去会尽力说服内阁在“苏台德地区公投”问题上让步,双方在一周后再次会面。希特勒知道自己已经赢了。

69岁高龄的张伯伦回到英国,先是说服了同僚,然后又和达拉第达成了一致。在和希特勒约定第二次会晤还剩下48小时时,他将决定告诉了捷克方面。在这最后的一点时间里,贝奈斯先联系了苏联,询问“如果法国履行条约义务,苏联是否也会履行?”苏联立即给予了肯定的答复。

贝奈斯又联络法国,后者没有正面回复,而是建议英国再次向捷克表明态度。英国的第二份照会十分强硬:“立即毫不保留地接受英法建议,否则我们不再关注你们的命运。”9月20日凌晨2时,从时睡时醒中听到这个消息后,贝奈斯浑身瘫软,眼泪夺眶而出,他们被抛弃了。

就在争取“欧洲和平”的大戏即将落幕时,希特勒又临时给自己加戏。9月21日,张伯伦和希特勒第二次会晤,希特勒告诉对方,鉴于过去捷克继续迫害苏台德地区的日耳曼人,他无法与捷克达成谅解,两国的边境线也要通过公投决定。这时随行人员给张伯伦递过来一张纸条,德军已经越过边界进入苏台德地区。

张伯伦警告德国人:“这种事情的发生双方都不可避免!”然后他敦促对方与他一起“不遗余力地、有秩序地、和平地将问题解决,勿让枪击和事故扰乱和平工作。”3个小时的会晤就这样不欢而散,成果仅是第二天继续会谈。

第二天的会谈气氛仍然十分紧张,希特勒质问张伯伦,如何解释捷克宣布实行总动员?张伯伦反驳是德国先这样做的。希特勒最后拿出一份备忘录,要求捷克于9月26日撤军,9月28日正式割让苏台德地区。然后他向张伯伦保证:捷克问题是他不得不在欧洲做的最后一个领土要求。

也许张伯伦想要的就是希特勒的这句话,因为他离开德国时,没有在脸上看出一丝一毫的不快。国内的怨言骤起,议员们认为与其一味退让宁可一战。捷克总统贝奈斯也表明态度,宣布自己会奋起抵抗。一直冷眼旁观的美国驻法国大使给国内的信息是“从星期五(9月23日)午夜起,95%是战”。

希特勒后悔了,他把责任推给了里宾特洛甫,认为是他提供了错误的信息,才导致了自己的误判。柏林城内没有出现战争的狂热气氛,民众没有做好打仗的心理准备。希特勒的私人副官魏德曼(一战时希特勒的上司)听到希特勒在喃喃自语:“我还不能对这个国家发动战争。”9月27日晚,他给张伯伦发起了一份照会,宣布收回上次会面提出的要求。

正被国内的批评声搞得焦头烂额的张伯伦长出一口气,他之所以选择退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的军备已经荒废多年,国家也没有为战争做好准备。他草拟了一封私函给墨索里尼,让其从中斡旋,得到后者的积极回应。然后他于9月28日在众议院发表讲话,席间他公布了刚刚收到的消息,希特勒邀请他去慕尼黑。

议会大厅里发出了歇斯底里的欢呼声,几乎所有人都庆幸避免了一场战争,与会的玛丽王后和张伯伦夫人甚至失声痛哭。温斯顿·丘吉尔等极少数人没有庆祝,他大声地对众人说:“捷克斯洛伐克怎么办?难道没人想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吗!”

9月29日,张伯伦、达拉第和墨索里尼先后抵达慕尼黑,参加这次会议的还有波兰和匈牙利的代表。当天下午5时,四方会议在墨索里尼的主持下举行。次日凌晨1时30分,《慕尼黑协议》签订,苏台德地区割让给了德国。

波兰得到了约800平方公里的切欣地区,匈牙利拿到了一块1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希特勒签完字就立即离开了,张伯伦和达拉第签过字后又驻足了很久才离开。2时15分,张伯伦在下榻的旅店见到了捷克代表,他们这才得知宣判结果。

慕尼黑会议后,捷克总统贝奈斯羞愤辞职,改由埃米安·哈查就任捷克斯洛伐克总统。一个委员会根据《慕尼黑协定》成立,负责处理后续工作。1938年10月6日,斯洛伐克成立自治政府,约瑟夫·蒂索出任自治政府总理,此君一直主张将斯洛伐克与捷克分裂。

希特勒有些后悔,他觉得如果自己要是再坚持一下,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就都是自己的了。英国也很后悔,国内加重了对战争的担忧,丘吉尔认为这是“最糟糕的决定”。

1938年11月9日,一起偶然事件引发了一场暴力。一位犹太青年于3天前在巴黎射杀了德国外交部官员,戈培尔在这一天暗示柏林民众,报复行动不会受到政府的阻拦。

当晚共7500多间犹太商店被洗劫,91人死于非命,直接经济损失2500多万马克。这次暴行因为大量窗户被砸,街道上到处是玻璃碎片,后来被称作“水晶之夜”。

希特勒对外界说此事他之前并不知情,可多人在后来的回忆中确定希特勒在事发前与戈培尔在办公室里讨论过此事。戈林负责事件的善后工作,他先是抨击了具体指挥这次行动的戈培尔和海德里希,然后颁布多项法令,其中对犹太社区的罚款为纳粹德国聚敛了10亿马克。此时德国正因为巨幅增长的军费陷入财政困难,这笔钱解了燃眉之急。也就在这段时间,德国组建第4和第5装甲师,由莱因哈特和黑廷霍夫出任指挥官。

事件还在发酵,希特勒接下来把德国的诉求进一步延伸,宣称没有解决犹太人威胁的国家就构成了对德国的威胁。德国还将界定犹太人写进了法律,根据法律定义,属于犹太人至少满足三个条件之一,即:祖籍三代是犹太血统;祖籍两代是犹太血统且信奉犹太教;与犹太人结婚者。法律还规定了“半血统”,即:祖籍三代中只有一人是犹太血统,或两人有犹太血统且未信奉犹太教的人群。半血统者不会受到镇压措施。

1939年新年伊始,希特勒就给德国定下了一系列目标,第一项就是全面控制捷克斯洛伐克。戈培尔首先发起了宣传攻势,他还对捷克外长说:“对一个未消灭犹太人的国家,德国是不会提供保证的。”不久,德军开始向苏台德地区集结部队,边境地区粗暴对待捷克普通民众的情况越来越多。德国的目的就是要激发捷克人的反抗情绪,然后将此视为威胁,给入侵制造借口。

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埃米安·哈查不久犯了一个大错误。3月6日,斯洛伐克商业部长和交通部长因财政困难到访柏林。哈查认为这是分裂的信号,他于3月9日下令逮捕斯洛伐克自治政府总理蒂索,解散斯洛伐克政府并重新组阁。他还下令部队开进斯洛伐克,在布加迪斯拉发宣布戒严。

希特勒迅速做出反应,他指示凯特尔起草一份最后通牒,警告捷克军队不得抵抗,同时命令苏台德边境集结的德军做好随时入侵的准备;接着他给已经渗透进捷克和斯洛伐克的特工下达行动指令。3月11日晚,5名德国将军乘车进入斯洛伐克首府布加迪斯拉发,径直闯入正在召开内阁会议的会场。他们要求内阁宣布斯洛伐克独立,遭到阁僚们的拒绝,称此事需要和布拉格方面沟通。

蒂索从监狱里逃了出来,他于3月13日见到了希特勒。后者亲口告诉他,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将率领部队于3月15日6时进入捷克斯洛伐克。然后他要求蒂索立即联系国内,让内阁宣布斯洛伐克独立。迟疑片刻,蒂索用希特勒办公室的电话接通了布加迪斯拉发。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回斯洛伐克。3月14日,名义上独立的新斯洛伐克诞生。

与此同时,捷克总统哈查也离开布拉格,乘火车前往柏林。当哈查一行抵达柏林时,希特勒正在将军们的陪同下看电影《大势已去》。大约1个小时后,希特勒见到了坐卧不安的哈查,此时是3月14日22时40分。像一年前会见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一样,希特勒扔给对方一份文件,要求他同意捷克并入德国。他还通知哈查,无论他是否配合,德国军队都将于3月15日6时从各个方向开进捷克。

惊恐的哈查一度昏厥过去,幸亏德国医生给他注射了一剂维他命,他才慢慢苏醒过来。凌晨3时55分,哈查在协议上签了字,他的笔还没有放下,希特勒就夺过文件,兴冲冲地冲出了办公室。他对随从们说:“孩子们,快来吻我吧!这是我有生以来最大的凯旋!”

1 阅读:111

巴巴维维

简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