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单位当中,哪个部门的存在感最低?

壹号度文 2022-10-09 00:00:55

不论是中央部委、省级部门、市级部门还是县级部门,都有一些单位处于边缘部门。

强势的单位很多,如县委办、组织部、纪委,政府口的政府办、财政、发改、人社,这些都是强势部门。

这些强势部门召集会议、发送通知,其回复率都很高,因为任何人都不会愿意得罪这些部门。

而有一些部门就是边缘化的单位,平时没有几个领导想得起来。甚至单位的主要领导也只有在县里面开大会才能够见一次面。其他时间不论是动态信息,还是内部刊物上,都少有这些部门的身影。

年终考核排名的时候,自然也就是处于全县的最末尾。不是因为工作做得不够努力,而是因为这些部门的工作根本拿不上台面,比如发改委可以说今年上马了多少项目,争取了多少资金,而这些部门只能够说今年搞了几场活动,编了一本书之类“鸡毛蒜皮”的事。

在这些单位,别说是晋升了,基本不可能。所以年轻人千万别去这些部门,如果考入到这些部门,也赶紧跳出来吧!

第五名 县红十字会

在体制内的应该基本上都知道红十字会,毕竟每年都要搞一些捐款活动,如博爱一日捐、99公益日、58人道公益日、公益献血等等。

红十字会对于一些资金充足的地方来说,开展各类活动、慰问弱势群体之类的还可以开展。但是对于一些贫困地区,捐赠的资金每年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号召党政机关捐款,每次也不过几万块钱,对于解决一些问题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而且,经历过郭美美事件之后,红十字会的名声也不是很好,每年的考核基本上都是在后排。

第四名 县地震局

地震局在县级单位当中的存在感确实很低。特别是一些不发生地震、不在板块活动地带的地方,平日里基本上没有什么事情,因此这些地方地震局的编制数也相对较少。

县地震局搞科研是不可能的,没有那方面的条件。平日里做得最多的就是地震宣传。宣传对于板块活动地带相对来说还有用,但是对于一些几百年都没有发生过地震的地方,确实用处不大。

然后就是编制地震预案之类的,平日里也不会和其他单位打交道,很多群众甚至不知道地震局在哪里,所以存在感还是比较低的。

第三名 供销社

供销社基本上不会和体制内的其他单位打交道,毕竟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已经很不错了。

虽然曾经供销社非常火爆,权力很大、影响很大。整栋的百货大楼、整条的购物街都是供销社的。那个时候,能够在供销社里上班就是非常牛的了。

不过,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现在的供销社每年就是靠着之前的老本,收一些房租,推进一下物资的采购、批发之类的。已经成为边缘单位的代名词。

很多在体制内工作多年的,供销社去都没有去过。

第二名 科协

科协属于群团组织,主要的职能就是开展科学宣传、学术交流、反映科技工作者建议、组织科技工作者参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等等。

对于一些贫困地区来说,科技工作者本来就很少,相关的科技人才也就是中学老师、农业技术人才之类的,整个协会会员也就一两百人。每年开展一些科技普查、开一下代表会议,搞一下科技下乡之类的。

其他的时候,基本上都看不见。所以存在感也相当低。

第一名 县志办

每年与史志办打交道估计就两件事情了,一件事就是收集上年工作情况的通知,另外一件事就是领取上一年度史志的通知,其他时候基本上也不会发通知了。

其他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史志办什么事情。有的地方每年两会或者主要领导出席重要活动、重要大会的时候史志办还会安排人跟着去拍照、记录之类的,有一些地方没有条件的每天的工作也就是按时上下班,校稿、对稿、排版之类的了。

曾经有一个认识的朋友考录到某县史志办,上了两个月班就辞职走了。

对于这些存在感低、冷门的单位来说,如果是年龄大一点的还可以呆着,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绝对没好处。

对于年轻人来说,还早走为妙。

0 阅读:169
壹号度文

壹号度文

多年体制内工作经验,深度介绍体制内的那些人、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