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可以逆转吗?

聂聂的笔记 2024-12-05 15:27:35
一,为什么高血压是一种疾病?

高血压病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为定义出来的疾病。

因为高血压病本身没有直接的症状。

在过去,是有不舒服的症状才叫疾病。而高血压病则打破了这个惯例。

我们是基于血压测量,人为规定XX血压数值切点,高于该数值切点即为高血压病。

那为什么把XX血压数值定义为切点? 是我们做对比研究:即以该血压数值为切点,高于该数值 VS 低于该数值,不同人群在划定的时间内的病死率高低。

对比时,还要考虑降血压治疗的影响。即高于该数值人群的降血压治疗的反应如何。

比如,同样是血压高于130/80mmHg,那么一些人做降血压治疗而实现血压达标,一些人不做降血压治疗。他们之间对比。最终看降血压治疗能否让人获益。

当我们发现血压控制在某个数值内,人群的病死率更低,脏器能得到更好保护,那么我们就把低于某血压数值定义为正常血压,而高于某血压数值则为高血压病。

很显然,血压对人体的影响不是短时间的。往往要观察3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看到高血压对人体的危害。

比如,美国的多中心随机开放性试验SPRINT,该试验纳入了9361例年龄≥50岁的患者,且至少有≥1个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患者被随机分为标准治疗组(收缩压目标为<140mmHg)或强化治疗组(收缩压目标为<120mmHg);两组的舒张压目标均为<90mmHg。血压测量方式是使用专业设备进行的自动诊室血压监测(automated offic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OBPM)。

该试验在中位随访3.33年后因观察到获益而提前停止;SPRINT的关键发现如下:

心衰:1.4% vs 2.2%、心肌梗死:2.2% vs 3.0%心血管死亡:0.9% vs 1.5%全因死亡率:3.5% vs 4.6%

类似的研究还有ESPRIT试验,这是一个来自中国的对照研究。囊括了11,255例心血管高风险者,该试验是目标血压为收缩压<120mmHg vs <140mmHg,随访3.4年时的结论如下:

全因死亡率,:2.8% vs 3.6%心血管死亡:1.1% vs 1.7%

在这里,我必须指出一点,这两个重要试验的观察时限是偏短的,它们的中位观察时限只有3年多,如果观察时限超5年,甚至更长时间,很可能降血压带来的好处会更大。

基于高血压对人体的危害性而定义了高血压是一种疾病

我们还可以注意到,哪怕是降血压治疗了,且血压控制在目标血压范畴内了,患者的病死率的确是下降的,但也没有降低到很低的程度。

比如,SPRINT的全因死亡率是 3.5% vs 4.6%;而中国的ESPRIT试验 是2.8% vs 3.6%。

我们并没有看到死亡率降幅超50%,甚至超70%的翻天覆地式的大幅度改变。就绝对获益来看,只有0.8%~1.1%的差异。

这点差异可以让临床研究的观察者看到显著差异。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就不会觉得“降血压有什么好处”。

很多人甚至会说:我看降压治疗的人也有人心肌梗死、心衰、甚至死亡。那我为什么要降血压治疗呢?

甚至有人看到降血压治疗人群里的心肌梗死、心衰、死亡,就说:这就是降血压药物所致。不降压还不会如何如何……

这话是不是很多人熟悉?

然而,普通人能看到的人数是有限的,普通人也不会去追踪随访相当长时间,他们只会看到有人在吃降压药,而这些人里曾经有发生心梗、心衰、甚至已经死亡。所以,在他们眼里药物治疗反而是问题;

普通人的观察是有限的,而医生观察的更全面

二,年轻人需要药物降压治疗吗?

实际上,前文提到的SPRINT试验是有前提的,并不是所有高血压者都被纳入了研究。而是选择了年龄≥50岁的患者,且至少有≥1个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什么叫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呢?

①≥75岁、②临床明显的心血管疾病(即,既往确诊冠状动脉、外周动脉或脑血管疾病,脑卒中除外)、③亚临床心血管疾病,即:CT示冠状动脉钙化评分升高、左心室肥厚或踝肱指数<0.9)、eGFR为20-59mL/(min·1.73m2),④10年Framingham风险评分≥15%。

中国的ESPRIT试验共有11255名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他们的平均年龄为64·6岁。这其中包含了4359名糖尿病患者和3022名既往卒中患者。

很显然,这些药物治疗的对象并不是年轻的,且除血压高之外而没有其他高风险状况的人。

因此,现在的主流观点是:对于并非心脑血管病高风险的人而言,我们并不强调看到血压高就立即药物降血压治疗。而是先尝试“运动+饮食调节”来控制,争取3到6个月把血压降低到正常范畴内。

如果3到6个月调节后,血压未能有改善的趋势,那再考虑药物降压治疗。

当然,根据心脑血管病风险评估计算,只要属于高风险人群,哪怕你年轻,你也应该立即降血压药物治疗。

风险评估计算有多个工具。这里不一一例举。

重点强调心血管病风险因素:吸烟、糖尿病、高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数值偏高、高体重、运动缺乏等等。

吸烟带来很强的心血管病高风险

三,非药物治疗的逆转高血压

既然并不是看到血压高就启动药物降压治疗,而是对低风险人群先尝试非药物治疗,那应该如何做呢?

目前很肯定的非药物治疗包括:

1,严格限制钠盐摄入;

请注意,是一天的总钠摄入,而不是某一口菜有多咸。你吃的菜很咸,但总量很小。那你吃进去的钠盐也不多。

如果吃的很清淡,但吃了很多,钠盐总摄入量也可能超标。比如,你喝了很多汤。

2,多吃富含钾的食物

这里主要是指蔬菜水果摄入量多。选择低钠盐也是有益的。因为中国有干预试验证实,选择低钠盐(其实就是掺了钾盐)可以降低血压。但请注意,肾功能显著下降者的高钾风险。

3,控制体重

每减1kg体重,血压下降0.5-2mmHg;而一些降低的药物治疗,比如著名的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就可以在降体重的同时,显著降低血压。

而少吃+多运动,是降低体重的不二法门。而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是让你更容易更轻松的少吃东西。

4,运动

研究显示,哪怕你的运动未能降低体重,运动本身也能降低血压。

研究证实足够的运动量,可以让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分别降低4-6mmHg和3mmHg;

5,降血压饮食模式(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DASH)

增加蔬菜、水果、低脂奶制品、全谷类、家禽肉、鱼肉和坚果的摄入,而少摄入糖类、含糖饮料和红肉。这种模式富含钾、镁、钙、蛋白质和纤维,但饱和脂肪、总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低。

总之,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以让你的血压有显著下降。

多吃蔬菜水果,多运动,降低体重,利于控制血压

四,一些特殊情况的血压问题

有些疾病,比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主动脉缩窄、肾血管疾病(例如,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等可以引起年轻人高血压、以及顽固性的高血压等。

治疗这些原发疾病是降低血压所必须的------虽然这些病人也能从生活方式调整里获益。但相对获益有限。

0 阅读:33
聂聂的笔记

聂聂的笔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