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入关,定鼎北京,乃至后来的一统天下,最大的功臣就是多尔衮。
多尔衮这么卖力,可不是为了做功臣,而是以军功取天下,做一个庙号为祖的功主皇帝。
多尔衮
可到最后,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清世祖的庙号是小侄子的。自己病逝后,皇帝名号是追尊的。并且时间很短,而且很快被废为庶民,而且连个儿子也没有。
功大于天,权势滔天,落得如此下场,多尔衮做鬼也得气死,变成渐。鬼死为渐。
一手遮天的多尔衮为何不趁机称帝?您看咱们古代的刘裕,外国古代的拿破仑,哪个不是立大功、居高位、开新朝、称皇帝?
偏偏成为了小号的宇文护,为什么会这样?
多尔衮有三次当皇帝的机会,因为无奈、无力、无时都失败了。
无奈,是在努尔哈赤死后,他与皇太极竞争。
满人有幼子守灶的接班习俗,当然论年纪多铎最小,可多铎才13岁,多尔衮已经15岁了。
可随着,皇太极娴熟的宫斗技术,多尔衮的生母被逼人殉,而她的孩子自然也丧失了接班的可能。
对多尔衮来说,他皇太极有杀母之仇,夺位之恨。奈何当年弱小,只能默默承受,熬死了皇太极,他继位的机会又来了。
一、先是实力不允许崇德八年八月庚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亥刻(就是晚上的9点,10点),皇太极猝然长逝,连接班人也没指定。
皇太极之死因为女人而耽误了孩子,宸妃之死让悲伤过度,丧失了入主中原的伟业,这也造成了继承人的斗争。
这却给了多尔衮一次绝妙的机会。
当时的多尔衮,雄才大略,野心勃勃。
他依靠强大的军功和文武百官中的威望以及兄弟们的支持,发起对皇位的竞争。
他这一行为遭到了,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的坚决反对。
豪格
豪格虽然比多尔衮大3岁,但军功威望都不及多尔衮,不过,他是皇太极的长子,有天然的血统优势,并且其支持者的实力非常强大。
且不说豪格是正蓝旗的旗主,而且有正黄旗、镶黄旗、镶蓝旗、正红旗的旗主支持。
豪格众望所归,因此也非常自信,在他的支持者为他拉票时,你就假意谦虚了一下,说自己德小福薄。
多尔衮是正白旗、镶白旗、镶蓝旗的代表,两白旗以此为突破口加以攻击,造成豪格非常被动,其支持者也很尴尬。
只要豪格再硬气一点,继承大统,轻而易举。
多尔衮与代善
这年的八月十四日,代善主持选帝大会,正黄旗、镶黄旗携带兵器,态度强硬“非皇子不立”。正红旗、镶红旗代表代善提议立豪格为帝。
豪格假意推辞一番,说自己“福小德薄,非所堪当”。他本想以退为进,结果满族人太实在,以为豪格真的不想干。
大家议论纷纷,弄得豪格非常尴尬。阿济格、多铎提议多尔衮继位,多尔衮见豪格都拒绝,自己也不好意思答应。
多铎生气了,表示:恁要都不干,就选我或者选二哥代善。
代善表示,自己老了,怎么能让我这头子干?选能力最强的多尔衮是好事,多尔衮还是不答应,那就选皇子。
说着,代善就离开会场。两黄旗代表则表示,没个结果谁也别走,只要不立皇子,我们都不活了,追随先帝去。
豪格的铁杆支持者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与两白旗代表多尔衮,拥立六岁的福临为皇帝。
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多尔衮的堂兄)和睿亲王多尔衮辅政。
两黄旗的人无话可说,代善带头支持。
可这个方案不要说别人,就是代善的儿子和孙子都不满意。
代善的儿子硕讬和孙子阿达礼的态度是,立一个小孩算啥。代善怒斥他们。他们第二天,又说,大家都要立多尔衮,您老咋不支持呢!
代善怒斥他们后,就把他的儿子和孙子,向多尔衮告发了。
代善大义灭亲诛子杀孙
多尔衮为了自证清白,杀了硕讬、阿达礼这两个铁杆支持者,至于代善平时也非常讨厌他这个儿子和这个孙子。
试想如果多尔衮的两白旗与豪格两黄旗陷入内战,代善他们帮谁都不好,代善的中立也会加剧进一步内斗。
无论是多尔衮获胜还是豪格获胜,他们找代善算账的,这种连环内斗会造成满清的分裂和削弱的。
就是多尔衮和豪格两败俱伤,代善坐收渔翁之利,那明朝、蒙古会不会趁机攻打,到时候不要说入主中原了,割据一方都难。
正是多尔衮的实力不允许,他才不得不从长计议,下好一大盘儿棋。
豪格的支持者济尔哈朗在辅政中居首,多尔衮屈居第二,看来是豪格赢了。
事实并非如此,多尔衮是亲自上位,而豪格则躲在幕后,加上多尔衮水平很高,济尔哈朗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
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多尔衮有很强的话语权,而豪格只能拼军功。
多尔衮想,掌控权力,大家紧密团结南下入主中原,以一统天下的功勋荣登大位。
二、后是时间不够用由此看来,在这场争斗中,福临小儿成为最大赢家,多尔衮以其统兵治国的能力屈居第二,豪格成为最大的失败者。
多尔衮为了早日取代福临这个傀儡,他两手准备,同时发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处死豪格,以绝后患
豪格假意谦让,痛失帝位,多尔衮反而出任摄政王,一肚子怨气,又是喝酒又是骂多尔衮,不免说出一些大逆不道的话。
豪格的人固山额真(旗臣、旗都统)失其·何洛会,向多尔衮告密并诬告肃亲王与两黄旗大臣扬善、俄莫克图、伊成格、罗硕他们要谋反。
1644年四月,豪格的亲王位给他削掉了,他的支持者两黄旗的肃亲王与两黄旗大臣扬善、俄莫克图、伊成格、罗硕将谋都被直接杀了。
这相当于豪格直接断了臂膀,尽管十月又恢复了他的亲王爵位。
1646年,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以福临的名义封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破陕西攻入四川。
鳌拜做先锋,豪格岁随后跟进,大西军大败,就连张献忠也被豪格射杀,小顺治皇帝嘉奖大哥豪格。
到了1647年,整个四川被占,豪格实行以汉治汉,让左良玉的部下李国英等人守川。
1648年二月,豪格班师回朝,小皇帝和他大哥还没高兴两天,就被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以“隐瞒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将豪格关押。
1648年四月,豪格死于狱中,享年四十岁,他的妻妾全被皇父摄政王霸占。
2、步步为营,欲为皇帝
当初,摄政亲王有两位,第一位是摄政和硕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第二位摄政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
济尔哈朗虽然位居第一,但他是努尔哈赤的侄子(舒尔哈齐家老六)论血统关系还是比较远一些的。
济尔哈朗
而且此人胸无大志,而多尔衮则胸怀壮志。多尔衮步步紧逼。济尔哈朗处处退让,到了1644年三月时,济尔哈朗令三院八衙门堂官,有什么事先向睿亲王多尔衮禀报处理。
嗣后凡各衙门办理事务,或有应白于我二王者,或有记档者,皆先启知睿亲王。
三月,明朝的崇祯皇帝自缢殉国。
四月,顺治帝在笃恭殿拜多尔衮为大将军,亲赐大将军敕印,在李自成大败朱由检后,多尔衮兴匆匆摘桃子了。
李自成只当了一天的皇帝,在吴三桂和多尔衮的联合下,急匆匆退出北京城。五月初二,清军进入北京城,多尔衮立即下令剃发以后再说,邀请福临去北京城再次登基。济尔哈朗这才从盛京赶往北京,在入主中原上,多尔衮功劳最大!
多尔衮被封为叔父摄政王,而济尔哈朗被封为信义辅政叔王,两人不仅排名变换了,权力待遇也相差比较大了。
多尔衮是摄政王,济尔哈朗是政叔王,济尔哈朗的工资只有多尔衮的一半——年薪一万五千两白银。
多尔衮
从此,多尔衮开始专权,已经没有人可以制衡他了。多尔衮的官职也开始不断升迁。
1645年叔父摄政王晋升为皇叔父摄政王,王公大臣在大的活动中,都要列班跪拜多尔衮。
每逢大的节日,文武百官都是先朝贺顺治帝,再去朝贺皇叔父摄政王。
1646年五月,多尔衮以方便工作为由,把皇帝的玉玺放入自己的办公室,多尔衮的仪仗升为20种,和皇帝的待遇一样。
1647年多尔衮已经狂到,不用向皇帝行礼了。福临是坐皇帝,多尔衮是立皇帝,福临是大皇帝,多尔衮是二皇帝,其实他这个二皇帝早把小皇帝架空了。
就在1647年,僭越的多尔衮以郑亲王府台僭越,罢免了济尔哈朗的辅政王。
也就过了半年,多尔衮让他弟弟多铎担任辅政叔德豫亲王。
济尔哈朗早在九月份,多尔衮任命他为定远大将军,派他南征湖广。
整个大清朝都成他们哥儿俩了,年底多尔衮又升为皇父摄政王。
这时的多尔衮完全享受皇帝待遇,不管福临知不知道,同不同意,多尔衮不用请示,直接下令,并且用的词汇和皇帝完全一样。
再这样下去,皇父摄政王估计会变成太上皇,太上皇再变成皇帝了。
这让福临很紧张,而使多尔衮很兴奋,也就加紧了取而代之的步伐。
3、受伤而死,功亏一篑
万万没想到,在多尔衮即将登上帝位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让多尔衮抱憾而死。
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到古长城北口打猎,一项勇武威猛的他,竟然从马上摔下。
坠马的多尔衮
寒冬的古长城北口,很冷很冷,多尔衮就在喀喇城养伤,十二月初九(公元1650年12月31日),多尔衮就在古北口病逝,只活了39岁,还没有他大侄子豪格活得岁数大。
多尔衮之死,有人说是意外,有人说是被人所害。在当时的情景下,多尔衮之心,路人皆知,孝庄太后、顺治皇帝、忠诚大臣基本都恨得多尔衮牙痒痒。从摔伤到病亡,前后还没一个月。
一直想当皇帝的多尔衮,最终还是死在差一点的路上,堪称受伤而死,功亏一篑。
听完我的讲解,您现在知道“摄政王的多尔衮为何不称帝?”的两个因素的具体情况了吧。
小楼东风
小姐姐文史功底不错,文中也夹杂了很多自己的看法,令人耳目一新。但能不能仔细校对一下,错别字和词不达意之处不应该出现在您的大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