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的“化石妙方”,堪称一绝 话不多说,先亮方,它叫大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表里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效。 曾经在某医学期刊上看到一则医案:有个中年女性,45 岁,平时饮食不节,偏好油腻辛辣食物,且运动量极少。 半年前开始,她时常感到右上腹隐隐作痛,尤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疼痛加剧,还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起初并未重视,后来疼痛愈发频繁且剧烈,遂前往医院就诊。经检查,确诊为胆结石,结石直径约 0.8 厘米。医生建议手术治疗,但她因害怕手术,寻求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面色发黄,口苦咽干,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开方:柴胡、黄芩、半夏、枳实、白芍、大黄、生姜、大枣。 结果如何? 患者在服用 7 剂中药后,右上腹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呕吐次数减少,大便也变得通畅。继续服用 14 剂后,诸症基本消失。复查 B 超显示,胆结石缩小至 0.4 厘米。 这里用的正是大柴胡汤,这个古方是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记载的,本是用于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方剂,可解表攻里,多用于治疗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病症。可从来没听闻它能治胆结石,这其中有什么道理呢? 对此,我起初也十分疑惑,还拿着这个案例去请教我的老师。经过老师的悉心指点,我才恍然大悟。 第一方面,从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来看,长期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湿热蕴结于胆腑,胆汁排泄不畅,日久形成结石。而患者表现出的口苦咽干、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症状,正是少阳阳明合病、内有湿热之象。 大柴胡汤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清泄少阳之热;大黄、枳实内泻热结,行气通便,使湿热之邪从大便而出;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白芍柔肝缓急止痛;大枣调和脾胃。诸药合用,既能和解少阳,又能内泻热结,清除胆腑湿热,为胆腑营造一个正常的生理环境,有利于结石的排出和消散。 第二方面,我们思考一下:胆结石的形成与胆腑的气机不畅是否有关呢?答案是肯定的。 胆为六腑之一,以通降为顺。若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胆,导致胆腑气机不畅,胆汁淤积,就容易形成结石。而身体的疼痛、不适,从中医角度讲,与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有关。胆腑气机不畅,气血瘀滞,筋脉得不到濡养,就会出现右上腹疼痛等症状。 大柴胡汤中的柴胡、枳实能疏肝理气,条畅胆腑气机,使胆汁排泄通畅;白芍不仅能柔肝缓急止痛,还能养血柔筋,改善筋脉失养的状态;大黄、枳实泻下通便,促进体内气血的运行,消除气血瘀滞。这样,既能解决胆腑气机不畅的问题,又能缓解因气血瘀滞、筋脉失养导致的疼痛等症状。 而且方中白芍与甘草配伍,酸甘化阴,能滋养肝阴,防止肝气疏泄太过,同时补充筋脉所需的水分,使筋脉柔润,进一步缓解因筋脉失养引发的不适。 当然,此方不能一概而论,胆结石的成因复杂多样,病情也轻重不一。在临床应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加减,针对病因病机,用对方法才能从根本上帮助患者摆脱胆结石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