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晋西北一带,人们常常将没有出嫁的姑娘叫作“黄花大闺女”,而不是“红花大闺女”。“黄花”代指菊花,“闺女”待字闺中,未出嫁的女子。如:“我家是黄花大闺女,他家再有钱,也不嫁个二婚的。”

按理说“红花”代表艳丽的春天,花开似火,娇艳欲滴,灼灼绽放,比喻青春少女,朝气蓬勃,欣欣向荣。而“黄花”则代表凄凉晚秋,衰草连天,花残叶落,故有“明日黄花”之言。

想到“红花”就会想到牡丹、玫瑰,诗人李中有“红花颜色掩千花”,“红花”鲜艳多彩,鹤立鸡群。想到“黄花”,当然就会想到深秋绽放的菊花,苏轼有“明日黄花蝶也愁”,“黄花”垂暮之花,即将衰败。

在现代人看来,黄色的菊花开在晚秋,天气已转冷,是垂暮之花。菊花一般用来上坟祭祖,祭奠亲人,缅怀情思。但在古代却不是这样,黄色的菊花除了外表金黄绚丽,代表富贵之外,还与梅、兰、竹一样高贵典雅,不畏严寒,称为“君子之花”,金黄的菊花不畏晚秋之凉,不与群芳争艳,独自在秋天开放,居有高清、雅洁的品格,代表着忠诚与贞节。

陶渊明就曾用“怀此贞秀姿”来形容菊花,高贵、典雅的菊花与青春美丽、情窦初开,未经人事的女子所拥有的品行非常相似,所以菊花就成了“未婚少女”的代名词。古代女子喜欢用花来装点自己,往往会摘下菊花,戴在头上,称之为“黄花大闺女”。

正所谓“今朝白面黄花姐,明日红颜绿鬓妻”。一旦女子出嫁,就会改变妆容,不再保留“黄花”之饰,久而久之,人们就用“黄花大闺女”来特指那些还没有出嫁、保持干净纯洁的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