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地活》作者:迈克·辛格
上一节我们说到,想要在心灵上超越自我,需要放下旧有观念,以全新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放下内心的执着。
那么,在这一节中,我们来聊聊:如何真正享受生活?
感受“无条件的幸福”
看到这个话题,很多人或许会觉得,谁不会享受生活呢?给我大把的钞票,很高的地位,天才般的头脑,干什么都是一种享受。但作者辛格认为,如果把这些当作享受,也许我们会得到一时的快乐,但只要外部的经济环境、家庭环境、政治环境一变,享受又变得无从谈起了。
因此辛格指出,人生的千万般享受,归于一点,就是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它不取决于外部世界如何变化,只基于我们内心的选择。当我们真心地享受生活,才会找到通往幸福快乐的道路。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给自己找很多理由,不愿选择幸福快乐的道路。比如,有的人说,我的工作太累了,工资还低,我并不快乐。也有的人觉得,我单身很长时间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我活得很孤单。还有人会抱怨:我的妻子离开了我,我的家庭不圆满,我感受不到快乐。
这些理由听起来很合理,但我们如果把这些或大或小的情况放在一边,真心问问自己:我到底想不想要幸福?想不想快乐?相信所有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这就是很多人的问题所在,他们不选择幸福,不是他们不想要,而是觉得自己无法控制这些事情,快乐的生活不会无缘无故来到。
当人们不够自信的时候,自然会给生活设定很多附加条件,比如要有很好的学历,较高的收入,圆满的家庭,稳定的工作等等。可实际上,得到幸福的关键不在于实现这些条件,而在于放下这些条件,实现“无条件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这种快乐是长期而稳定的,不会因为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尽管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受到世俗观念的挑战。有个声音会在脑子里嘲笑说:这不是心灵鸡汤吗?一个连物质基础都没有的人,凭什么过得快乐呢?
那么对此,我们不妨想想自己小时候,只要一日三餐,和家人待在一起,总是感到很幸福。想想自己劳累的时候,从紧张的环境中解脱出来,回到家里放松的时候。这些都是简单的幸福和快乐。
很多人总是想得很多,觉得自己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管理的事越多,才会有成就感。事实上,这些东西反而容易变成内心的负担。
这就是我们在前面的内容中提到的,社会上那些固有观念会反映到我们的内心,成为一道道反对、质疑的声音,进而让我们封闭,阻隔与外界的能量交流,变得疲惫不堪。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我们前面所说的技巧,意识到内心的声音并不是真正的自我,只是一个喜欢唱反调的“室友”。
然后我们需要找到那种“倾听者”的状态,去理解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恐惧、欲望、冲突,等等。这些固然是负能量的东西,但这个时候,我们要试着去掉这个概念,不要认为它们是坏的,把这些事物看作正常的,必然发生的事情。当这些事情发生时,我们就去积极的处理,既不为此感到担忧,也不会觉得兴奋。
当我们去做了这些尝试之后,就会惊讶地发现,在生活的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真正需要处理的,只是自身的恐惧和欲望,而不是什么可怕的突发问题。当一个人变得不害怕、不强求,很多复杂的问题也会简单化。我们可以反过来想想,为什么要感到焦虑和痛苦呢?如果觉得自己赚的不够多,就想一些增加收入的办法;如果觉得在感情上很痛苦,就主动向对方去表达。这些问题都可以用坦诚的态度和行动进行解决,而不必要为此内耗。
那么,此时的关键就在于,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我们都要有一颗平常心,告诉自己:幸福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当我们理解了生活的真谛,就能够以平静喜悦的姿态去迎接它。我们只需要看着生活在眼前展开,以自然理性的方式和它互动。当每一件事发生,认真地活在当下,享受生活带来的体验就是幸福。
思考死亡
如果这样做了,我们还是无法找到幸福的感觉,辛格还帮我们请了一个老师,那就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死亡。有的人对死亡讳莫如深,但辛格认为,死亡恰恰是生命教育很重要的一环,不知死的难过,怎么会知道活的重要呢?
具体来说,我们要立足死亡这个人生终点,去应对现实的问题。当我们遇到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麻烦,不管用了什么办法,都难以进步分毫。当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无法接受,一切行动都没有了希望,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呢?
比如,一个人某天和爱人吵得不可开交,两个人互不相让。这个时候他可以想想,假如此刻突然发生意外,是不是要爱人孤独地生活,无人照顾,才算这段争吵有个结果呢?如果他能放下争吵的情绪,就会发现,相爱的人,总是希望对方是幸福的。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思考与他人的关系。想象一下,我们身边的某个人,今天见的这一面就是最后一次,我们自己会怎么样呢?假如死神突然降临,告诉我们:我将要带你离开,你有一个月的时候做准备,我们会和谁道别呢?自己还会因为一些小摩擦、小情绪而感到困扰吗?
每个人其实都应该思考一下,那些关于死亡的话题,它并不一定会到来,却会让我们透过生命看到本质,去寻找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长久以来,人的死亡蕴含了一个极大的悖论:很多事情,只有在人死亡时才会真正领悟到,但不论他顿悟了什么,下一秒一切都将回归虚无,变得没有意义,留下的只有遗憾,还有至亲好友的悲伤。那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在想象中将死亡的时间“提前”,去避免那些可能让人后悔的情况发生呢?
也许我们一直觉得很重要的东西,比如金钱、事业、地位、名望,等等,那些抓不住的东西总让人着迷,但死亡却可以瞬间把它们全都夺走。在死亡面前,富人和穷人,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小孩,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分清,生活中到底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也就能改变自己的想法,乃至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们将更有动力去享受生活,去放弃那些不必要,其他人却在孜孜以求的事物。当一个人能全身心地投入生活,感悟生活,生命就会趋向完整,即使是死神,也无法从他身边带走什么。
在这本书的最后,辛格特别提到了一个概念,那就是,人生中的“道”。他通过老子的《道德经》,感悟到:万事万物都在“平衡”二字。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如果因为碰到困难就去走极端,又会产生大量负面情绪,蒙蔽了对生命的感知。
为此辛格建议,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执中而行,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尽管骑上去的时候,身体会左摇右晃,有摔倒的风险,但这其实是自我平衡的过程。生命只有一次,生活总会有高低起伏的变化,我们不需要强迫它只往上走,我们应该做的是放平心态,保持自身在其中的平衡。
好了,说到这里,关于《清醒地活》这本书,我们就介绍地差不多了。下面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书中精髓。
首先,我们解释了,“脑海中的声音”是谁。很多人以为,那个声音就是内心的自我,事实上,那个声音只是外部世界的反应,而真正的自我,其实是我们内心的“倾听者”,是听内心声音讲话的那个,当我们把自己当作一个旁观者,也就能够感受真正的自我了。
其次,我们介绍了,如何体验生命的能量。很多人只看到了身体上的能量,却忽视了内心的能量。如果我们能够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体验,不断聚合,就能慢慢挖掘掌握这股能量。
然后我们还介绍了,要如何拔除心中的执念。这需要我们不去对抗执念,而要下定决心,告诉自己,不再跟过去的伤痛纠缠。
接着,我们介绍了如何超越自我,为心灵窃取自由。其中的关键在于生活的态度。坦然面对,才能放下内心的恐惧,改变思维,才能找到内心自由。打破固有观念,用未知的眼光看待一切,才能在心灵上超越自我。
最后,我们说到如何真正享受生活。我们需要抛开那些为生活设定的条件,拥抱“无条件地幸福”,通过思考死亡来理解与他人的关系,真正达到平静而喜悦的状态。
读完这本书,我们会发现:许多生活中的压力、情绪不是来自于外部世界,而是源于自己的心。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脑海中,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跳过头脑中的那个声音,去找寻那个在审视一切的“旁观者”,因为他才是真正的自我。在生活中,我们只有越过现实的“杂音”,回到内心的自我,才算真正过着清醒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