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养不出世界首富但爱可以

鹰哥爱写文 2025-04-09 05:54:53

《源代码》作者:比尔·盖茨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盖茨家人对他的影响和托举,这种托举更多是一种人格上的影响、精神上的塑造、价值上的指引。这些东西无影无踪,却是盖茨从家庭获得的最珍贵的财富。

这一节我们继续教育这个话题,来看看比尔·盖茨如何“从一个令人头痛的差生,成长蜕变为天之骄子”的。

那在开启这一节的讲述之前,我们先来聊聊当下的教育现状。互联网上流传着一句话,“压垮一个成年人,只需要一个‘鸡娃群’就够了”。

现如今,家长们被焦虑无限裹挟,被迫走上“鸡娃”的道路。只要是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家长便不遗余力,甚至一岁多就开始让孩子伏案桌前。在这种高强度的教育之下,很多孩子成绩是上去了,但心理问题也跟着来了。很多家长也开始反思,到底这样的“鸡娃”有没有必要?到底怎样才是适合自己孩子的成长之路。

那么,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比尔·盖茨的人生经历。

令人头痛的课堂表现

比尔·盖茨出生于1955年,在家中三个孩子里排名老二。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小学低年级时就已经能够独立阅读大量图书。

外祖母家的地下室是他最爱的地方,那里有一满墙的杂志可以翻阅,大部头的《世界百科全书》也让他爱不释手,九岁时他就已经一字不落地读完了。每周,他还会从图书馆借来一大摞新书,作为一周的精神食粮。

读书让他迅速地掌握了大量新知识,系统地认知某一个领域,他享受这种迅速掌握新知识的感觉,享受自己摸索探寻知识的旅程。

但正因为爱读书,他反而变得不喜欢学校。那种“填鸭式”、“漫灌式”、“平铺直叙式”的教育方式,满足不了盖茨的探索欲,也很难让他产生兴趣。他经常走神。偶尔碰到喜欢的知识,他又表现地“不守规矩”,比如他会兴奋地从椅子上跳起来,夸张地举手,大声地喊出答案。

他并不是有意扰乱课堂秩序,而是他的大脑面对感兴趣的事情时就是那样的不受控制。他好奇心很强,总在课堂上无所顾忌地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占用老师大量的时间。他不喜欢遵规守纪,对练字这样的事觉得毫无意义,脾气也十分暴躁,会跟其他孩子打架,尽管瘦小的他根本不是别人的对手。

他喜欢标新立异,显示自己其实很独特、很聪明。当别人在课堂展示环节吹长笛、讲旅行时,他选择带一叶牛肺来展示器官的构造,因为这样很酷。很显然,盖茨有自己的思考节奏,也习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种与传统教育相悖的表现,无疑会让许多家长感到焦虑,如果是在“鸡娃”的教育模式下,很可能会遭受打压和批判。但盖茨的父母没有这样做,当他提出想在课堂展示人体器官时,父亲没有嘲笑、没有指责,只是建议他换成动物器官,还主动帮他联系屠宰场,搞到了牛肺。

认知的觉醒

在幼年时,比尔·盖茨就开始了对自己的探索。和外祖母玩牌的经历,让他发现自己在数字推理和逻辑判断方面有些天赋。在学校的数学课堂上,他再次印证了自己的判断,他发现每次数学运算测试,他都是最早起笔、最早完成的那个,甚至计算完毕还能悠然自得地观察一下别人的窘迫之状。

这是他第一次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同龄人强,对于他而言,数学简单又有趣,只需要遵循基本的运算法则就可以了,就像5乘以5,永远是25。这雷打不动的确定性,可比与人社交容易多了,盖茨喜欢这种确定性。

比尔·盖茨愈发感觉到,这个世界是理性的,和数学一样,很多事物都是可以被理解的。纸牌游戏、桥梁、人体器官,以及其它的复杂问题,都是有答案可寻的。只要他开动脑筋,收集信息,任何事物都可以被理解、被掌握。

认知的变动,让盖茨对自己的智力越来越自信了,甚至觉得大人们的智力也不过如此,比如自己遇到的很多问题,大人都不知道,即使知道给出的答案也不能让人满意。小小的盖茨觉得,大人也没厉害到哪里去,很多事情他自己通过思考和探寻也可以解决,如果他自己就能替自己拿主意的话,为什么还要听父母的建议?甚至为什么还需要父母呢?

从此,成人世界的权威不复存在,盖茨进入了叛逆期,觉得为什么总是父母说了算,为什么他们总是“手握大权、专横跋扈”,于是他选择负隅顽抗,用故意拌嘴、咄咄逼人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用父亲的话说:一夜之间,盖茨变成了一个特别难以相处的大人了。可那时他其实只有9岁,比一般孩子的青春期叛逆要早得多。

家中叛逆引发鸡飞狗跳

当盖茨开始变得叛逆时,爱控制的母亲受到的打击最大。为此两个人时常争吵,场面一度失控,使得当律师的父亲白天在外断别人的官司,晚上回家断家里的官司,每天忙个没完。

有一段时间,盖茨会连续好多天不说一句话,也很少在家人面前露面。只有吃饭和上学时,他才从自己的房间里出来。叫他吃完饭?他不理你。让他把衣服捡起来?没门儿。让他清理桌子?想都别想。催促他赶快上车参加晚宴?你催的有多急,他就有多拖拉……

当时的小盖茨真的是把父母折腾得够呛,他们在盖茨身上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至于对大女儿都无暇顾及。很多年后,当记者采访盖茨的父母时,他们还能绘声绘色地讲述盖茨当时的暴躁状态。

这种亲子间的冲突,对于任何家庭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可能会采取强硬的手段来压制孩子的叛逆,试图维护家长的权威。然而,盖茨父母并没有这么简单粗暴地处理问题。他们意识到,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状况,一定不是孩子单方面的问题,而是整个家庭关系出现了偏差。这种自我反思的态度,是他们爱的重要体现。

为了改善与孩子的关系,帮助盖茨健康成长,父母做出了令人钦佩的努力。他们甚至去上课学习,参加教会组织的家庭教育课程,试图从中找到与孩子有效沟通和相处的方法。这些课程教授如何倾听子女需求,平等接纳子女,这与当时家长专制的育儿方式截然不同。不仅如此,夫妇俩还带着盖茨去咨询心理医生,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盖茨认识到,他终究会长大,也一定会赢过父母,但认为他们做错了是个荒谬的想法。与其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与父母的对抗上,不如专注于获取一些专业技能,为踏入社会、赢得独立积聚力量。最重要的是,心理医生让盖茨意识到,父母会永远爱他,他们是他的盟友而非敌人。

盖茨父母也做了心理辅导,并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开始改变强硬的态度,做出必要的让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尊重、鼓励以及无条件的爱与支持。尽管这对他们来说很艰难,但是他们依旧照做了。

从9岁起,他们便不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盖茨,而是尝试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其实,不止是小盖茨,所有孩子的成长都需要空间,而不是被各种条条框框所束缚。盖茨父母这种为了孩子愿意自我改变、积极学习的态度,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为孩子找到合适的环境

父母充分了解了盖茨的个性特点,深知他在公立教育刻板僵化的环境中可能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于是,他们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帮他转学到更适合个性的湖滨中学,尽管这会让家里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但湖滨中学里丰富多样的协会和兴趣班,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比尔·盖茨接触到了当时尚是稀罕物的计算机,并在湖滨中学包容的环境中自由探索,寻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父母在行动上也给予比尔·盖茨最大的支持与包容,他们尽可能地鼓励盖茨参加各种活动,为他提供增长见识、丰富生活经验的机会。

比如鼓励他参加“童子军”的野外活动,让他在大自然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在盖茨痴迷于计算机时,父母没有说他“不务正业”,而是选择尊重他的兴趣爱好,支持他在这条道路上探索。这种对孩子兴趣的尊重和支持,为盖茨日后在计算机领域的巨大成就埋下了伏笔。

默默陪伴与适时支持

盖茨的父母还有一个非常值得称赞的地方,那就是他们从不对他的行为妄加干预。他们给予了孩子充分的自主空间,让他能够自由地探索世界、尝试新事物。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相反,当盖茨需要他们的时候,父母一定在他身后,给予他坚实的支持,当盖茨在编程项目上遭遇不公和官司时,父亲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脉为他提供法律支持,用自己的能力为他的事业保驾护航。

从盖茨的成长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爱”才是成就一个孩子的关键因素。“鸡娃”或许能在短期内取得成绩,却无法给予孩子真正的动力和热爱。真正的爱是理解、是包容、是尊重、是支持,是在孩子迷茫时给予引导,在孩子需要时给予帮助,在孩子犯错时给予宽容。

比尔・盖茨的父母用他们的行动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

真正的爱没有压力,却有着无穷的力量,推动着孩子走向成功的彼岸。在如今“鸡娃”盛行的时代,我们或许应该停下匆忙的脚步,重新审视我们对孩子的爱,用更温暖、更包容的方式陪伴他们成长,因为只有爱,才能真正培养出像比尔・盖茨这样杰出的人才。

0 阅读:10
鹰哥爱写文

鹰哥爱写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