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作者:马伯庸

逃驿事件和江陵调冰
上节说到,李善德借助杨国忠的权势,终于启动了他的荔枝转运计划。然而,计划刚起步就遭遇不祥之兆——他得罪了苏谅和阿僮这两位重要的朋友。
但眼下事务缠身的李善德已无暇顾及这些。五月十五日,他提前出发,开始检查沿途驿站的准备情况。
起初一切顺利,直到五月二十二日下午,他抵达岳州昌江县,也就是今天的湖南省岳阳平江地区。这里是转运路线的关键节点,转运队伍需在此舍马登舟,从汨罗江转入长江。然而,就在这关键节点上的黄草驿,发生了“逃驿事件”。
唐代驿站的驿务人员并非专职,而是由附近百姓轮流服役。驿站工作繁重,待遇微薄,一旦发生动荡,驿卒便会分走财物,一哄而散。李善德虽预见到这种可能,特意在预算中加入了“贴直钱”,也就是驿务人员补贴,却仍未能避免。
时间紧迫,李善德无暇追究原因。黄草驿的缺失势必影响转运速度,他必须立即补救。他首先想到征调附近村落的马匹,却发现村民也已逃散。无奈之下,他只能将自己的马留给转运队伍,自己则抄小路赶往下一个驿站。
深夜,李善德终于抵达汨罗水驿。途中他不慎滚落山崖,摔伤右腿。但此刻他顾不上休息,为对冲黄草驿逃驿造成的延误,他决定赶往江陵(今湖北荆州)调取冰块接应转运队伍,以确保荔枝新鲜。
五月二十四日清晨,李善德抵达江陵。当他提出调冰要求时,当地官员面露难色,户部文书只要求他们送冰去京城,而李善德却要他们反向送冰到岳州。冰在古代是珍贵物资,官员们的犹豫在所难免。
此时的李善德已非昔日唯唯诺诺的小吏。他手持杨国忠银牌,又是为天子办事。他毫不客气地将银牌摔在官员脸上,一脚踹翻对方。在权势的威慑下,江陵官员只得屈服。
为防止冰块在途中全部化掉,李善德动用了二十块大冰,同时,为减轻船重,他下令卸下船帆、砍掉桅杆、拆掉船篷和半面甲板,甚至扔掉所有补给。一艘完好的江船就此报废,损失只能由江陵地方默默承担。
经过这番波折,转运队伍终于在贵妃生辰的六月初一正午抵达长安春明门。然而,沿途损失惨重,最终只运回两坛荔枝。
此时的长安城花团锦簇,看到荔枝转运队伍到来,春明门守军擂响二十面开城鼓,两扇城门罕见地同时开启。城内各处鼓声此起彼伏,兴庆宫的城门、宫门、殿门次第敞开,迎接这珍贵的贡品。
正如杜牧诗中所写:“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同时,招福寺的钟声加入和鸣,全城庙宇、道观、坊市纷纷响应,整个长安陷入狂欢。
而此时,真正的荔枝使李善德却累倒在上好坊的乱葬岗上,像是被抽空了一样。
论功行赏和斗胆直言
荔枝终于呈上,虽然已不如初摘时新鲜,但能从岭南千里迢迢运到长安,已是奇迹。杨贵妃笑靥如花,举国的贺礼在这两坛荔枝面前都黯然失色。玄宗见贵妃欢喜,自己也倍感有面子,龙颜大悦。作为此事的主办者,杨国忠自然少不了嘉奖,帝王的恩宠又添几分,他的地位也更加稳固。
具体操办此事的李善德也得到杨国忠的青睐。杨国忠竟亲自邀请他到私宅叙话,这对昔日的小吏李善德来说,简直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杨国忠笑着许诺李善德,以后的“好处”少不了他。显然杨国忠有意将李善德收做“自己人”。
从李善德在转运路上的表现来看,他已近乎一个冷酷的官吏。此时,他本应顺势表忠心,但他却冷冷地问了杨国忠一个问题:荔枝转运的费用究竟从何而来?
这正是杨国忠的得意之作。原来,他发布了两条命令:
其一,要求沿途驿站所领的“长行”宽延半年。“长行”是驿站工作人员垫付的费用,按期结算报销。宽延半年意味着驿户要多垫付六个月的驿站开销,且之前垫付的费用暂不报销。
其二,驿站附近的农户按人丁数量加派一期额外的徭役。如果不愿意,需缴纳两贯“荔枝钱”便可免除。
根据李善德的计算,这两个举措综合下来,总共能有五万六千七百二十贯的入账,而本次荔枝转运,总计花费三万一千零二十贯,尚有两万五千七百贯结余。
当然,这多余的笔钱杨国忠没有装进自己的口袋,他倒是很忠心,将这笔钱充实了玄宗的小金库。难怪玄宗这么宠信他,因为这实在是太“体贴”了,但这种“体贴”的代价却是千万百姓遭受了平白无故的盘剥。
而这些盘剥,高高在上的玄宗是看不见的,或者装作看不见。但是李善德却不能看不见,他不仅看见了,他还要替百姓发声。
李善德摊开逃驿的黄草驿账册,给杨国忠分析道,因为他的这两道命令,为附近的农户增加了九贯五百钱的负担。这九贯多的花费只是玄宗日常花费的一个零头,只是李善德一个月的工资,但是对于“家无余米,人无蔽衫”的底层百姓而言,这可能是几年的积蓄。
除此以外,为了将这两坛新鲜荔枝送到长安城,在从化要砍毁多少荔枝树?又有多少骑手奔劳涉险?多少牧监马匹累死途中?多少人为之丧命?
而这一切就是为了让皇帝玩一场浪漫?
当然,李善德再悲愤,杨国忠也不会醒悟。面对李善德的斗胆直言,杨国忠怒火冲天,挥动马球杆将其痛打了一顿,之后又将他赶了出去。
皇帝赏赐和流放岭南
李善德彻底得罪了杨国忠,这下他在荔枝转运过程中犯下的种种罪过全被翻了出来。
岭南朝集使弹劾他将通行符牒私自卖给奸商;御史台弹劾他贪污公款、收受贿赂、暴虐奴仆;江陵地方则投诉他强开冰库、巧取豪夺;甚至连他从上林署预支三十贯差旅费的事也被揭发出来。墙倒众人推,这些罪名一旦全部坐实,等待李善德的只有死路一条。
李善德心知自己这次在劫难逃,便约出韩洄、杜甫两位好友,准备交代后事。他特别叮嘱两位好友买一些“兰桂芳”佳酿送去岭南,看来他始终没忘记对阿僮的承诺。
正当三人喝闷酒时,之前那个送来“冯元一”名刺的小宦官又出现了,依旧没头没尾地说了一句:“今日未正,金明门。”
未正就是下午2点,金明门是兴庆宫西南的宫门,门墙之上便是花萼相辉楼。兴庆宫原是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前的藩王府邸,李隆基即位后将其扩建为宫殿。神秘人让李善德去金明门做什么?三人一头雾水,但也只能先去看看再说。
到了金明门,三人才知道今日有“观民之仪”。所谓“观民”,就是玄宗每月登上花萼相辉楼,俯视百姓,以示体恤民情、与民同乐。
李善德等三人因有官身,得以站在第一排观瞻。
玄宗与杨贵妃并肩出场,俯瞰楼下。旁边还有一个身材肥胖、手持拂尘的宦官。那宦官朝楼下指了指李善德,三人低声嘀咕了一会儿。
忽然,有使者从楼上奔至城头,用嘹亮的嗓门喊道:“赏嘉庆坊绿李一篮!”嘉庆坊远在洛阳,那里出产的绿李极为鲜嫩。这篮绿李从城头垂吊下来,居然径直送到了李善德手中。
这一番奇遇后,韩洄终于想起“冯元一”是谁,也为李善德解开了谜团。
原来,冯元一就是玄宗身边有名的大宦官——高力士。高力士是唐初名将冯盎之后,本名冯元一,因家族获罪被净身入宫,后被武则天朝的大宦官高延福收养,故改名高力士。
高力士两次传话目的也很明确:第一次传话让李善德去找杨国忠,是为了利用李善德阻止鱼朝恩抢功;第二次传话让李善德到金明门,是为了在玄宗和贵妃面前表明李善德是他安排的,转运荔枝也有他的功劳。
三人推测,高力士祖籍岭南,甚至玄宗之所以要岭南的荔枝而非四川的荔枝,也是因为高力士的推荐。
虽然高力士引荐李善德只是为了自己邀功,但确实救了李善德一命。由于皇帝御赐绿李,李善德的处理只能从轻发落。最终,从各项罪状中挑了一条最轻的——“贪赃上林署公廨本钱三十贯”,但判决却是“杖二十,全家长流岭南”,这又照顾了杨国忠的情绪,可谓官场平衡的艺术。
转眼到了第二年七月,李善德流放岭南后,被安排到从化居住。这倒让他有机会与阿僮修复关系,李善德答应为阿僮补种荔枝树。至于苏谅,李善德还未见到他,但也在积极寻找。
至于林邑奴的碑,因李善德“倒台”太快,岭南经略府还没来得及树立,连碑文也只刻了“义仆”两个字。李善德索性把碑扛回来做个陪伴。
当然,李善德也很奇怪,怎么今年荔枝转运还没人来办呢?从赵辛民口中得知,原来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在河北起兵反叛,相继攻克洛阳、长安,玄宗仓皇出逃。从此,再也不用进贡荔枝了。
盛世中的见微知著
好,讲到这里,《长安的荔枝》这本书我们就介绍得差不了。小说以大唐盛世大厦将倾为背景,选取了天宝年间运送荔枝这件“小事”作为切入点,让我们“置身其中”,与李善德一起焦头烂额、一起峰回路转、一起悲愤交加、一起为民请命。
在泱泱的大唐中,通过李善德这个小人物的视角,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上层统治者的一言一行对基层官吏和普通百姓的巨大影响,从而对于天宝盛世的巨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见一叶而知深秋,唐朝盛世的危机,并非毫无征兆,长安皇宫中的每一颗荔枝,似乎都在大声疾呼着这种危机的到来,可惜皇帝、宰相、贵妃都迷醉在荔枝的甘甜之中,看不到,也听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