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代码》作者:比尔·盖茨

今天我们要讲的书,是比尔·盖茨的首部自传,书名叫作《源代码》。
在当代社会,比尔·盖茨的名字可以说是如雷贯耳,他是科技界的传奇人物,是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是霸占世界富豪榜多年的前世界首富。多少人儿时的梦想,就是成为像比尔·盖茨一样的人物;多少人通过他创立的Windows系统,第一次领略到计算机的神奇;多少时代弄潮儿以他的事迹为蓝本,在科技的浪潮中迎流激荡。
虽然如今的比尔·盖茨早已淡出大众的视野,但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哥已不在江湖,江湖仍有哥的传说”。
有时候,他被贴上了计算机天才的标签,似乎他的成功不过是一种顺理成章,是天才妙思的自然落地。
有时候,他又被贴上富二代的标签,不少人认为他的成功得益于富裕家庭提供的人脉资源,比如媒体总是反复渲染比尔·盖茨母亲向他引荐了投资大神巴菲特。
有时候,他又成了“知识无用论”的注脚,哈佛辍学却走向巅峰的独特经历,让他的成功充满了戏剧性。
然而,当我们读完《源代码》这本书就会明白,比尔·盖茨的成功,既不是成功学的范本,也不是精英家庭“鸡娃”成果的胜利宣言,而是一个普通人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寻找人生坐标的启示录。
《源代码》这本书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比尔·盖茨成长经历的大门。书中既展现了他如何从一个并不算出众耀眼的孩子,成长为举世闻名的“比尔·盖茨”,也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个迷茫的孩子,成长为坚定的人,并最终寻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而这一点,对于所有人都很重要。
当年近70岁的比尔·盖茨平静诉说着那些成长的瞬间时,我们才发现,伟大从来都不是天赋与运气的简单叠加,而是对自我的清醒认知,对时代的精准把握。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满了变化与不确定性。在科技革命的引领下,我们见证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崛起,见证着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见证着科技对我们生活工作方方面面的改变。
毫不夸张地说,技术的迭代速度早已超过了大众的认知,所以我们充满惶恐,担心不一留神,未来的自己就会被科技产品所替代。
身处这个充满了巨大不确定性的时代,个体如何在时代浪潮中把握自己的命运,是很多人不断思考的问题。而比尔·盖茨的成长轨迹,对于每一个在人生道路上徘徊、探索的人来说,都有着重要的启发与借鉴价值。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解锁比尔·盖茨的“源代码”。
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差生
1955年10月28日,比尔·盖茨出生在美国西雅图一个中产之家,属于“二战”婴儿潮一代。那时的美国,正处于“二战”后最繁荣富足、积极乐观的时期,整个国家洋溢着昂扬向上的氛围,民众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社会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机会。同时,美苏“冷战”这一特殊的国际局势,促使美国政府引进了大量科技人才,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这加速了芯片等新一代高科技技术和产品的蓬勃发展,在国家意志的推动下,计算机行业高歌猛进,迎来了迅猛的发展。这一切,都悄然发生在比尔·盖茨的成长之中。这个时代,正等待着比尔·盖茨的扣门。
但童年的比尔·盖茨,还想象不到自己的非凡人生,生活也和计算机毫无关联。那时的他,家庭条件虽然还不错,但也只是衣食无忧、买书自由而已。
他的父亲靠着自己的努力,从小镇扎根到大城市西雅图,成为一名律所的律师。母亲虽然家境优渥,但那个时代女性没有太多的发展空间,她一开始也只是一名初中老师,之后则热心于各种社区事务和公益事业。他们居住在西雅图一个新建社区,并很快生下了女儿克里斯蒂和儿子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的父母从小就对孩子的教育十分上心,不遗余力地关注着孩子的成长。但有一些不一样的是,姐姐克里斯蒂从小就很让人省心,她很听话,和别的孩子很容易玩到一起,上学后成绩也很优异,总是按时完成作业,是典型的“好学生”。
但比尔·盖茨可不是这样,他性情暴躁、亢奋多动,对成绩排名毫不在意,还时常扰乱课堂秩序,是学校里出了名的问题学生。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比尔·盖茨很可能就是一个“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内心和思维封闭在一个小圈子内。行为和思维的差异,还使他一度被学校语音矫治师鉴定为“智力发育迟缓”。哪怕在家里,比尔·盖茨也因为过分叛逆,与父母一度关系紧张。
事情的走向是不是和我们预想地有点不一样呢?比尔·盖茨童年时期的样子,看起来和“好学生”、“好孩子”根本沾不上边。
父母与盖茨的破局之旅
不过,面对外部世界的这些恶意,面对儿子的与众不同,比尔·盖茨的父母表现出了巨大的包容性。
知道盖茨不善社交,父母就对他进行社交训练,比如在家庭晚宴和聚会中,请他担负起“端茶送水”的职责,从而赢得和那些专业人士和成功人士交流一二的机会;比如在几个家庭的例行度假日中,每个孩子都要抽纸条,然后独自和别的家长共进晚餐;再比如支持他参加社区的卖坚果比赛,甚至开车陪着他一家一家敲开陌生人的大门。
这些社交活动让比尔·盖茨不再畏惧和人打交道,也在和成人世界的接触中,了解到商业的基本规则、了解到形形色色成功人士的过往经历,这些都成为他日后创业的隐形助力。
除了父母的引导,比尔·盖茨自己也在进行努力的破局。盖茨很清醒,面对自己和别的男孩的不同,面对自己被人群的孤立,他没有陷入内耗和迎合,也没有在迷茫中沉沦,而是认真客观地分析和看待自己。
他热爱阅读,享受理性思考,特别是喜欢数学这种确定性的事物。幼年时,他喜欢与外祖母一起玩牌,简单的游戏却让他体验到了心智较量的乐趣,也敏锐地察觉到自己在数学方面的天赋以及掌握新技能所带来的满足感。这次经历成为了他自我认知的重要开端,让他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
此后,在小学的数学测试中,他再次展现出了在数学领域的优势,这不仅进一步增强了他的自信心,也让他迎来了自己的“觉醒时刻”。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在数学和理性思考上有着独特的天赋和潜力,不应被传统的教育评价标准所束缚。从那以后,盖茨便踏上了寻找自己职业方向的征程。
转机是从初中开始的。考虑到比尔·盖茨与公立教育的格格不入,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私立学校——湖滨中学,这里没有固定的排课时间,也不拘泥于传统的学习方式,看起来更适合盖茨当时的状态。
幸运的是,湖滨中学刚好迎来了一位新校长,大刀阔斧地对学校进行了改革。这位校长主张教育应该无为而治,给学生们充分的自由去探索自己,一旦他们找到学习的动力,就能“不待扬鞭自奋蹄”。为了让学生们能充分挖掘自我,湖滨中学还花重金租来了计算机的使用权。要知道,当时的计算机可是个稀罕物,一台计算机价值数千,甚至上万美元,这个数字换算成今天的美元,可能后面还得再加一个零。
作为当时的新兴物,比尔·盖茨原先只在世博会上远远看见过一次。可现在,学校里竟然可以远程接入计算机的终端,让他们这群毛头小子亲手操作计算机,这简直太酷了!所有的学生都为之疯狂,大家排着长队等待着自己的上机时间,编辑一些有意思的小程序,为计算机找到应用的场景,这其实就是最初的计算机“软件”了。为此,他们各显神通,靠着自己钻研,成为编程方面的能手。
盖茨喜欢数学,也喜欢钻研新事物,最重要的是,计算机强迫他进行思考,每一次思考的结果都有明确的对错反馈,这正是盖茨喜欢的理性思维。从此,他对计算机变得如痴如醉,还找到了三个志同道合的同学,成为湖滨中学的四人编程小组。
与此同时,比尔·盖茨也迎来了教育上的“觉醒时刻”,他发现湖滨中学只给那些最优异的学生提供自由空间,让他们可以不受课时限制自由地去做想做的事,比如自由使用计算机。为此,他开始废寝忘食地学习,成绩也变得出类拔萃。
计算机打开人生新机遇
不过,因为分时租赁使用计算机太过昂贵,学校很快和第一家租赁公司结束了合作。此时,另一家创业公司“C的立方”(即计算机中心公司)向学校伸出了橄榄枝,承诺学校可以免费使用该公司计算机的访问权限,唯一的要求是,小程序员们发现系统异常时要及时报备,因为这可以为公司降低运营成本。
小小的比尔·盖茨知道,这种免费使用的情况不会维持太久,总有一天,系统漏洞会被修复完全,他们必须赶在失去“利用价值”前,充分地学习。得益于湖滨中学开放的学习环境,当别的学生在自习、运动、娱乐和休息时,盖茨和他的三个好朋友日复一日地待在“C的立方”公司,编写代码、调试程序、起草程序错误报告。有一段时间,他们甚至夜里偷偷溜出家门跑去公司,在计算机上进行着自由探索。
这段免费使用计算机的时光,对比尔·盖茨而言极其珍贵。《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一书将比尔·盖茨视为“一万小时定律”的楷模。书中认为要想在一个领域取得突出成绩或达到高超水平,必须要经历10000个小时的刻苦练习。
比尔·盖茨自己十分认同这个观点。他在回忆录里写道:“倘若没有那段幸运的免费上机时间,也就是我最初的500个小时,那么接下来的9500个小时或许根本就不会存在。”
正是在“C的立方”自由探索计算机的500个小时,激发了比尔·盖茨对计算机的兴趣和热爱。通过那段艰苦而专注的付出,他将兴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技能。那段时间虽然只有四个月,但却塑造了他几十年的工作风格。
之后“C的立方”公司因为资金问题倒闭,但学校为他们联系了新的租赁公司。他们对计算机的探索依旧在继续,并已经小有所成。这期间盖茨和他学校的编程小伙伴干成了几件重要的事:一是开始在湖滨中学教授计算机编程;二是为信息科技公司编写薪酬程序;三是为西雅图地区街道的交通流量进行编程统计;四是帮助湖滨中学编写电脑排课表;五是为美国西北地区电网做自动电力调配系统。
这些项目的难度越来越高,尤其是最后一个项目,需要达到99.99%的稳定性。为此,盖茨和他的伙伴保罗没日没夜地待在项目处。当他看到自己通过编程让那些复杂难题变得迎刃而解、并因此获得商业回报时,盖茨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微软的横空出世
后来,他申请了以商业和法律著称的哈佛大学,开始了对自己人生的尽情探索。刚到哈佛大学时,自信心爆棚的他,总是选修那些最难的课程,但在一群天之骄子面前,盖茨很快认清现实,发现自己并不是最聪明最有天赋的那一个,自己只是在计算机领域很厉害而已。这个事实很重要,也让他的人生方向逐渐清晰起来,最终确立以计算机作为职业方向。
当时的计算机体积庞大、造价高昂,主要被政府和一些大型企业垄断,想要使用必须向他们支付高昂的使用费,大众因此呼唤计算机的平民化。此时,牛郎星个人计算机横空出世,这台只需要400美元的小型计算机,迅速冲击了整个行业。
比尔·盖茨和四人编程小组里的保罗嗅到了机会,他们争分夺秒,为这台机器编写了软件程序,让这台机器有了灵魂,让普通大众也可以轻松操作计算机。这款软件跟着牛郎星计算机风靡全美,一炮而红。
之后,比尔·盖茨和保罗决定成立一家公司,为个人计算机开发出一整套操作系统,而这家公司就是之后赫赫有名的“微软公司”。
也正是由于比尔·盖茨和保罗当初的这个构想,让我们拥有了现在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软件。在创业的道路上,他们面临着无数的困难与挑战,但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盖茨带领微软不断发展壮大,甚至因此放弃了哈佛的求学。
当时,有人问比尔·盖茨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他说“我们希望让自己的软件运行于全球每一台个人计算机”,这是年轻的他为自己许下的心愿,尽管当时不少人对此嗤之以鼻,但后来的故事,我们早已知晓。
在书里结尾,比尔·盖茨带着“微软”奔驰在5号洲际公路上,他写道:“我的路径已经确定,很难想象它将把我带到多远的地方”。
从出生到求学、再到创立微软,比尔·盖茨首部自传的故事结束于此。按照计划,比尔·盖茨接下来还会继续书写他的故事,让我们也一起期待自传三部曲中的后两部。
我们可以向盖茨学什么
好,到这里,《源代码》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就介绍的差不多了。通过书中的内容,我们发现这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个人自传,书中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首先,对于个人而言,深刻认识自己非常重要。比尔·盖茨从小就展现出了对自我的高度重视,在成长过程中,在和世界的接触中,在对新事物的尝试中,他始终保持着对自我的关注,不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并寻找可以匹配的人生方向。
盖茨是一个爱思考、爱琢磨事儿的人,他非常善于从生活的点滴中汲取经验,不断印证和完善对自身的认知。比如,与外祖母玩牌和小学的数学测试本是平平无奇的琐事,却成为他认识自己的重要契机。
我们常说“顺势而为”,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顺势而为同样很重要。我们每个人也应该学会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积极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潜在能力,通过不断地尝试与反思,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其次,在职业选择方面,时机的把握至关重要。比尔·盖茨所处的时代,计算机技术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初期,是很多人看好却不敢轻易涉足的新兴行业。盖茨很幸运地接触到了计算机,并想法设法精进自己的编程技能。从13岁起,他和伙伴就开始对计算机行业保持密切关注,他们不断探讨,寻求着可能的创业方向。
在哈佛求学,尽管他热爱哈佛的求学机会,但面对个人计算机的时代风口,他毅然决然从哈佛退学,全身心投入到微软的运营发展之中,从而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
如今,我们正处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前夜,这与盖茨所处的计算机兴起时代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我们也应当像盖茨一样,积极关注新兴技术和行业动态,抓住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同时也要认识到,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当我们忧虑未来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时,不妨主动拥抱机遇,主动学习新事物,适应时代的发展。
再者,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可以从盖茨的成长中获得许多宝贵的经验。
在家庭教育中,他的父母给予了他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让他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节奏去探索世界。父母鼓励他独立思考、勇于尝试,培养了他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学校教育中,尽管盖茨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曾遭遇过一些挫折,但学校仍然为他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环境,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
此外,社会教育也对盖茨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时的社会昂扬进取、鼓励创新,各种科技展览、前沿杂志,让他能够及时了解计算机领域的最新动态,在广泛地涉猎中拓宽了视野和思维。
这启示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应当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既要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也要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源代码》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比尔·盖茨,也让我们从中汲取到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和力量,激励着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成为“比尔·盖茨”,并不是要简单地复制他的成功路径,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身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也各不相同。我们应该学习的,是他对自我的深刻认知,对时代机遇的敏锐把握,对梦想的勇敢追求。
人生不是写好的程序,而是一场需要实时调试的冒险。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里,希望大家能不惧人生的困难,直面人生的bug,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串“人生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