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个小时,把兴趣熬成技能

鹰哥爱写文 2025-04-11 05:53:11

《源代码》作者:比尔·盖茨

​上一节我们讲到,盖茨童年时因为与众不同,并不被人看好。可他内心强大,一步步构筑自信,挖掘潜能,校正行为,寻找方向。这种持续自我探索的精神极为可贵,也极大推动了盖茨的成长。

那么,这一节,我们就来看看盖茨是如何与计算机结缘,并踏上计算机编程之路的?

当笨机器遇上倔小孩

当时,社会上新发明的 Basic语言,让盖茨有了使用计算机的机会。Basic编程语言能用人类易懂的指令操控计算机,极大降低了非技术领域学习者入门计算机编程的门槛。为了帮学生们使用计算机,校方在机房墙上钉了半页纸,写上基本的入门指引,像怎么登录、出问题按哪些键,还严肃警告不能输入某些指令,否则会让系统失控。

就在这台终端机上,比尔・盖茨编出了自己的第一个计算机程序——井字棋游戏。这款游戏规则简单,小孩都能很快学会,可要是让机器来“玩”,那就得费一番功夫了。

为了让程序顺利运行,盖茨需要深入思考规则里最基本的要素,为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编写操作指令,好让这台“笨机器”正常运转。这迫使比尔・盖茨不停地思考,而他恰恰喜欢这点。计算机对思维上的疏忽毫不留情,它逼着盖茨保持逻辑的自洽,重视每个细节,一个逗号或分号放错位置,程序就无法正确运行。这和解答数学证明题一样,对解题过程的严谨性和逻辑性要求很高,只不过计算机的方式更优雅高效。

面对这个当时最时髦的新兴事物,湖滨中学所有的人都为之着迷,一堆学生排着长队等着玩这台机器。他们拿着自己写的程序输入计算机,看它能否成功运行,要是失败了,就得重新排队,机会既稀有又珍贵。

一开始,盖茨编写的程序总是出错,他只能坚持不懈,强迫自己开动脑筋,不停改进。盖茨很享受这个过程,那种每次都能改进一点的感觉让他欲罢不能。得益于他的逻辑思维和长时间专注的能力,编写程序对他来说得心应手,他在计算机方面的优势很快就凸显出来。

几周后,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已经失去了兴趣,留在机房的只剩一些铁杆追随者,其中就有盖茨、肯特、保罗和里克。这些人在盖茨编程学习的路上至关重要,保罗还是他的创业合伙人,大名鼎鼎的“微软”就是他们一起创办的。

保罗当时15岁,正在读高二,比盖茨和肯特大两岁。他是个计算机超级发烧友,很早就对计算机感兴趣了,在初中毕业演讲中,他就精彩绝伦地描绘了计算机融入社会生活各层面的美好未来,甚至预测用不了几十年,计算机就能拥有思考能力。

他们总是在一起讨论计算机,乐此不疲。那时,他们天天泡在机房里,写程序、测试、失败、再重来,循环往复。这看起来很不务正业,他们的成绩也的确一落千丈,可他们确实在快速学习,快速进步,这也是盖茨在湖滨中学最快乐的时光。但坏消息来了,学校支付计时费的钱快被他们花光了,之后该怎么办呢?

天上跳馅饼,免费送机时

转机很快出现。那时,盖茨和同学们拼车上学,附近同学的母亲轮流开车接送。有一天,他们在车上跟罗纳夫人讲了在学校编程的事。巧的是,罗纳夫人正投身计算机创业,租了一台最新型号的PDP-10计算机,想为波音航空等大公司提供计算机服务。新公司叫“计算机中心公司”,英文缩写是三个“C”。数学迷的盖茨给它起了个绰号叫“C的立方”。

眼看湖滨中学支付的计时费越来越高,罗纳夫人给校长写了封信,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建议:要是学校里的小程序员们能去她的初创公司帮忙,她愿意让学生们无偿使用那台新型计算机。

那么,“C的立方”为什么会提这样的建议呢?原来,当时计算机公司主要靠硬件赚钱,像组装计算机的芯片、磁带存储驱动器、处理器,还有各种连接设备。相比之下,运行计算机的软件,也就是现在说的“操作系统”,只是成交后的附属品,价格很低,近乎免费赠送。

因为那时软件性能差,漏洞多,即便客户买了或租了计算机,软件也很不稳定,需要反复调试后才能适应高强度日常使用。生产PDP-10的数字设备公司为改善自家软件系统,和“C的立方”达成交易,只要这家新公司发现并上报程序错误,数字设备公司就免除其月租费。“C的立方”把这当成延迟支付使用费的好机会,这才想到“雇佣”湖滨中学的小程序员们。

就这样,盖茨他们获得了免费使用该公司计算机的权限,可以尽情在计算机上探索,唯一的要求是计算机突然停止运行或表现异常时,他们要及时记录。记录的程序错误越多,免费使用的时间就越长。

1968年11月的一个周六,父亲开车把盖茨送到了“C的立方”公司。在那儿,他见到了肯特、保罗、里克和湖滨中学高年级的几个学生,还看到一排长长的电传打字机终端,和他们在湖滨中学用的一模一样。从那以后,“C的立方”办公室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他们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编写代码、调试程序、起草程序错误报告。

新的一年开始,他们在“C的立方”的时间从每周六变成每个工作日下午,后来又延续到晚上。当湖滨中学其他学生在自习、参加体育运动、去教堂或睡觉时,他们在“C的立方”摆弄着一台昂贵的高性能计算机,而且完全免费。

幸运的是,那一年是西雅图历史上降雪最多的冬季之一。强降雪导致学校停课,他们正好能把这些时间用在“C的立方”。他们知道这种“免费的午餐”早晚会结束,所以得趁机会消失前,尽可能多地使用这台计算机,提升自己的技能。

办法总比困难多

那么,这么多的时间,他们都在干吗呢?听起来很厉害,其实也就是盲目试运行这台性能强大的计算机,看看如果犯了某些愚蠢的错误,程序会怎样运行,毕竟当时的他们,还是一群“菜鸟”,毕竟那时,计算机编程还是一个非常非常小众的东西,业内专家屈指可数,大多数还在政府部门做保密项目,还有些在顶尖大学当实验室负责人。

想要学习,他们就只能自己摸索,盖茨曾弄到一本薄薄的《编程入门》,但这远远不够。他们想向“C的立方”的程序员学习,又不好意思开口,于是就想了个“曲线救国”的办法——下班后去翻人家的垃圾桶,找用过的计算机纸。

那场面十分滑稽,只见一个人在下面托举,另一个人钻进垃圾桶翻找,从满是一次性塑料杯和剩饭剩菜的垃圾桶里,找工程师们当天编写的代码,这些代码通常不完整,甚至破损不全。但有一天晚上,他们发现了一沓厚厚的纸,上面写满数字和简单指令,那是PDP-10操作系统的部分源代码,这些指令源代码是不对他们这些小屁孩开放的。那一刻,他们如获至宝,欢呼雀跃,这些皱巴巴、沾着咖啡渍的纸张,成了他们见过最令人兴奋的东西。他们一行行反向破解代码,弄清楚代码的用途。

他们还向“C的立方”程序员借了PDP-10计算机的操作指南,晚上趁员工不在时,拼命阅读、默写里面的内容,直到深夜。随着这些学习经历的增加,他们编写代码的能力不断提升,盖茨想做些实事的念头也越来越强烈,他想编写一个真正能用的程序。他意识到,掌握了编程,自己就是计算机世界的造物主,现实世界里造桥梁、造火箭这些实现不了的事,在计算机里都能实现。

总之,有了这台计算机,盖茨觉得能创造出任何自己想象的东西。最后,他把目标锁定在编写一个战争模拟程序上。为此,他苦思冥想,收集各种数据,观看战争影片,估算武器和战术,阅读军事历史著作,让一切尽可能逼真。

盖茨对此如痴如醉,晚上他还在想:为什么要在家里浪费时间,这会儿本可以坐在计算机前!当时已经是晚上十点,他悄悄推开卧室窗户爬出去,蹑手蹑脚绕到房子一侧,坐着公交车来到“C的立方”公司。这是他第一次晚上偷偷溜出去,在那年冬天和之后几年,他经常这么做。深夜2点,他再坐夜班车回家,要是错过了末班车,就得步行45分钟,但他从不觉得辛苦,一路上脑海里都在重写代码,完全无视周围的人。

500个小时,从兴趣到技能

这段免费使用计算机的时光很不寻常,对他们四个人来说都是如此。那时,盖茨和肯特才13岁,保罗和里克也不过15岁,此前都没真正操作过计算机。在“C 的立方”,他们自由摸索学习,把最初的兴趣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技能,而他们的老师,是一台价值50万美元的机器,这实在太幸运了。

盖茨见过很多成功人士,他们都说,爱上选定的领域后,都要在一段时间内艰苦专注地工作,才能使最初的兴趣逐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技能。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一书中提到,不管是作曲还是打网球,都得经过1万个小时的刻苦练习才能达到高超水平,书中还把比尔・盖茨列为软件行业的例子。

比尔・盖茨认可这个观点,同时认为,如果没有那段幸运的免费上机时间,如果没有那500小时的积累,接下来的9500小时或许根本不会存在。

今天,很多人总爱说“一万小时定律”,却常常忽略一个残酷真相:90%的人都倒在了最初的500小时。比尔·盖茨的传奇,不在于他后来的富可敌国,而在于13岁的他愿意倾情付出,为了一个模糊的可能性,和计算机死磕500小时。这世上从没有横空出世的天才,只有咬牙坚持的勇者,这也是盖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之一。

然而,很快盖茨他们的好运气就结束了。免费使用计算机4个月后,数字设备公司开始向“C的立方”收取租用计算机的费用,这意味着“C的立方”不再需要他们了。与此同时,湖滨中学开始向“C 的立方”支付访问计算机的费用,使用者们也要支付各自的分时账单。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享受过免费午餐,哪还能忍受这么高的上机费呢?于是,保罗利用发现的漏洞获取了几个登录密码,可还没享用就被正直的老师举报,这种歪门邪道的入侵行为,直接导致“C的立方”公司封杀了他们。

0 阅读:0
鹰哥爱写文

鹰哥爱写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