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代码》作者:比尔·盖茨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盖茨父母用包容的爱,给比尔·盖茨自由探索的空间和舞台。其实,当比尔·盖茨被传统教育盖上“问题学生”、“智力迟缓”的标签后,不止是盖茨的父母在努力寻找办法,盖茨自己也在努力突围。
那么,这一节,就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到盖茨的自我觉醒上,看看他是如何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源代码”。
177页的课堂报告
在这本自传中,我们发现比尔·盖茨从小到大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自我探索”。他从没有将成功归因于天赋,而是反复强调“持续探索”的重要性。可以说,盖茨的成长是一部自我认知的进阶史。
1965年,10岁的盖茨站在小学教室的讲台上,手中攥着一份让他倍感自豪的课堂作业。这份关于特拉华州的研究报告,与其说是一项作业,不如说是少年盖茨向老师同学发出的宣言与呐喊。特拉华州是美国最小的州之一,也最没用存在感的一个州,作为课堂作业,没有人想选它。
但盖茨却主动接受了这个挑战,并像个真正的学者一样投入其中。他穿梭在图书馆的书架间,他翻阅家中能找到的杂志,他写信给州政府索取宣传册,尽可能地搜寻所有能找到的资料。他追溯该州的历史,记录该州400年的大事年表;他编制那里的旅游指南,还为历史小镇撰写了“方志”;他甚至虚构了一个牡蛎捕捞者和一名花岗岩开采旷工的人生故事,还给该州人物小说写了读书笔记,并煞有介事地分析当地的经济结构和代表公司。
所有的这些,最终凝结成了一份177页的报告。这份长到令人震惊的报告,带给盖茨的自豪感是难以言表的。那些独自伏案的时光,也让盖茨找到了对抗外界纷扰的良方。
这份报告的意义远不止于课堂上的优异成绩,而是让比尔·盖茨萌生出对知识的浓厚兴趣。他发现自己拥有整合信息、系统认知世界的能力。他迷恋上了这种感觉,开始像拼装模型一样积累各类知识点,从历史事件到科学原理,从商业案例到社会现象,每一个新发现都在拓展他认知的边界。
那一年,他在母亲准备的年度清单上写下,我长大后想要成为科学家。这是他对未来人生方向探索的开始。
成长就是全方位的观察和尝试
与成人世界的接触,也在不断强化着盖茨对各种职业的理解。有段时间,他经常去父亲的律师事务所。在那里,他一边读书,一边好奇地观察那些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人。
周末无人时,他还会翻看那些成堆的法律图书,查阅那些复印出来的案例,辨认律师们写下的批注,偷看律师们的工作时间记录,这些经历让他对父亲沉着冷静、条理分明、立场坚定的作风有了感性的认知,对职场生活有了更生动的理解,也为他设定了评价事业有成的标准。
父母组织的家庭聚会,也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专业人士和成功人士,他们制造产品、制定政策、建造楼房。盖茨通过母亲的社交训练和他们交流对话,了解他们的故事,汲取商业领域的知识。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写进学校作业,并虚构了一家名为“盖茨韦”的公司,在报告里模拟创业经验的过程。
那一年,他还受母亲社交活动的启发,创办了一个“现代俱乐部”。这个由他主导的小团体,基本上是父母举办的那些社交聚会的少年版。俱乐部每次都会围绕特定主题展开讨论,大家轮流做东,一边喝果汁、吃曲奇,一边通过辩论分享认知。他们举办了自己的万圣节派对,盖茨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带一身节日装扮供他人穿着,这是他从母亲那里学来的社交小技巧。盖茨还在父母的帮助下组织了几次实地考察,带领俱乐部的成员参观非盈利组织和华盛顿大学。这段经历培养了他的组织能力和思辨精神,也进一步完善了他的自我认知。
艰难地寻找定位
1967年的秋天,12岁的比尔·盖茨进入湖滨中学,开始了中学生活。这所学费不菲的私立学校,称得上当时的精英学校了。周围的同学都是非富即贵,大家看起来全都自信非凡。一些同学迅速加入各种社团,融入各自的圈子,盖茨反而有点自卑,甚至有点迷失自我了。
他在小学时好不容易取得的进步,在这里毫不起眼。在湖滨中学的前两年,他艰难地寻找自我定位,深感无法融入集体生活,在班里耍宝搞怪的行为,也无法帮他赢得关注,反而被视为“不合群的异类”、“书呆子”甚至“讨厌鬼”。
他依旧不写作业、不做练习、瞎胡乱混,还一度为扮演班上的“活宝”而沾沾自喜。直到有一次,班里要完成小组项目,老师把最好的学生分到了一起,却让盖茨和班里倒数第一一起做搭档。这件小事,让盖茨意识到,原来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和倒数第一没什么区别。老师竟然觉得盖茨不聪明,这让对自己智力引以为傲的盖茨万分受伤。
他试图挽回,就借鉴特拉华州研究报告的书写过程,写了一篇关于黑海的作文。但今日不同往昔,湖滨中学的老师没有被这篇灌水式的操作所迷惑,毅然给他打了低分。盖茨甚至发现,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自己的表现低于平均水平。因为他所有的学科的分数都很差,盖茨甚至求着老师给自己一个好分数。
是朋友,也是引路人
那个学年结束后,盖茨对自己失望透顶,甚至怀疑父母的决定是否正确。好在八年级时,盖茨在数学课上交到了一个好朋友肯特。
肯特是个无法让人忽略的人,他人高马大,长着一头凌乱的棕发。他有着明显的唇裂,为此经历过一连串折磨人的手术,至今仍带着牙齿矫正器,说话时略有些口齿不清。
和盖茨一样,他很难融入湖滨中学已有的派系小圈子,不一样的是,他根本不在乎这些。早年的磨难,为他种下了一颗无畏的种子,让他对社会地位和别人看法毫不在意,他只为自己和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而活,兴之所至,就全力以赴。
比如12岁时,他感兴趣的是国家政治,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总统选举的拉票活动中,走家串户为心目中的候选人争取选票,还在市中心派发传单,甚至想方设法接近候选人。一位湖滨中学的老师曾感慨道,竟然在某次民主党会议上碰见了12岁的肯特,而他对政治的了解比老师还要多。
肯特这种无畏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比尔·盖茨。他们两个很快成为无话不谈、形影不离的好友。肯特比盖茨拥有更长远的规划,特别是关于未来。他似乎很确定自己会有了不起的成就,而他要做的就是找出实现目标的众多路径中,最有利的那一条路,为此他经常和盖茨谈论这些话题。他们一起阅读名人传记、剖析这些人物的人生,分析他们的成功路径,然后再结合自己进行职业匹配。
在那之前,盖茨对未来的思索不过是模糊的,但肯特的志向激发了盖茨追问之心。只是两个孩子不知道的是,在他们想象未来的时候,他们最终会选择的道路,已经摆在了他们眼前。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那一年,湖滨中学的数学部引入了一台计算机。很多年后,当人们回顾起比尔·盖茨的辉煌人生时,湖滨中学的这台计算机,成了开启他辉煌人生的钥匙。
当时的计算机是个稀罕物,也是个庞然大物,由一排冰箱大小的设备组成,通常只出现在大学的实验室、银行的地下室和其它大多数人都无法到达的地方,而且只有专业人士才由资格操作它们。在那之前,盖茨只在世界博览会上见过一次计算机,还是只能远远地看着,而现在他居然亲手触摸键盘,为计算机发送指令,这太令人惊奇了!
我们可能会惊讶于湖滨中学怎么这么有眼光,区区一个中学,就有引进计算机的实力,这是什么神仙学校和富贵学校?
其实,这一切并不是因为学校有多有钱,而是当时湖滨中学新换了一位校长,他打破了湖滨中学守旧的做派,主张将精力放在开发学生的潜能上。在他的支持下,学校引进了一批高质量的老师,他们或者曾经就职于波音公司等大型企业,或者曾是天体物理学家,有的还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总之是对自身领域兴趣浓厚且有真才实学的人。
学校认为,只有一流的老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才能不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给那些有天赋的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正是在这种新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数学部引进了计算机。
确切的说,湖滨中学引进的并不是计算机的主机。而是一台电传打字机,俗称“终端机”,学校可以借助电话线将它接入主机,供同学们玩游戏,甚至编写自己的计算机程序。
当时计算机的租赁费极为高昂,学校每年要为此支付1000多美元的租赁费,外加每小时8美元的计时费。这在当时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尽管校长对此表示支持,但这笔开销实在太大,最终还是依靠学校的校友筹集了3000美元。
计算机引进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整个学校没几个人知道如何使用这东西,就连引进它的数学老师,也是经验寥寥。
尽管如此。学校基于直觉还是认为这台终端机是个好东西,认定总有人能将它搞明白。管理机房的老师也主张无为而治,他总是敞开机房的大门,让学生们来去自如。他相信,在不设限的情况下,学生们必然能够发挥创意,找出自学之道。
正是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下,比尔·盖茨开始了与计算机的奇妙缘分,当他将手第一次放在键盘上时,命运的齿轮已悄然启动。
那么,当我们回顾盖茨的成长轨迹时,就会发现他在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一点一点摸索未来的方向。这种思考从模糊到清晰,驱动着他的成长,也推动他越来越接近正确的人生方向。我们常说要“认识自己”,但很少人能像盖茨一样,在少年时就拥有对自我的持续探索,包括这种探索的意识。希望你也能从中得到启发,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