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25载,处处诡异的嘉庆帝

厚德生益 2025-04-28 21:44:49

关于雍正皇帝的去世原因,普遍认为是由于过量服用丹药。然而,民间却流传着一个故事,认为雍正是被刺杀而亡。

传说中有一位名叫吕四娘的绝世美女,她的祖父吕留良因文字狱而遭殃,家族被满门抄斩,唯独她侥幸逃过一劫。吕四娘心中充满仇恨,决意向皇帝复仇,最终通过选秀入宫成为妃子,并在侍寝时刺杀了雍正。

稍微懂些历史的人都明白,吕四娘刺杀雍正的故事显然是虚构的。

不过,清朝确实有一位皇帝曾遭刺杀(虽然未遂),那便是雍正的孙子,嘉庆皇帝颙琰。

嘉庆皇帝像

不被看好的选择

嘉庆帝的父亲是声名显赫的乾隆皇帝弘历。与影视剧中常描绘的风流倜傥形象不同,弘历实际上是一位政治手腕高超、行事果断的统治者。这种性格使得他并不十分欣赏性格温和、缺乏强硬作风的儿子永琰(嘉庆皇帝当时名为永琰)。

乾隆确实是雍正的儿子,但他与祖父康熙的感情更为深厚。年轻时,刚继位的乾隆曾立誓,自己的在位时间绝不能超过当年统治长达六十年的康熙。虽然这话有些夸口,但在那个七十岁即为高龄的年代,皇帝的寿命并不能得到保证。

弘历的非凡命运在于,他的确活得很长。

他活得实在太久,晚年只剩下四个儿子可供选择。虽然他育有十七个儿子,但也失去了不少,甚至一些孙子都未能活过他。

虽然不太满意,但永琰总算是看上去正常的选择。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他以“秘密立储”的方式,正式立了皇十五子永琰为太子。

“秘密立储”是清朝独有的立储制度。与中国传统的立储方式不同,清朝在康熙之后不公开太子人选,而是对所有皇子进行平等的教育培养。皇帝将太子的名字写在纸条上,放在正大光明匾后,待时再公布。从某种程度上说,清朝皇子的教育水平在历史上也是最高的。

表面上看似公平,实则弘历依然受到汉人儒家思想的影响,寄希望于嫡妻富察氏皇后所生的两个嫡子。可惜,两位嫡子都早逝。

永琰的生母魏佳氏是汉军旗人,生下永琰时不过是乾隆后宫中的一名普通令嫔。因儿子成为太子,她被追封为皇后。虽然魏氏是旗人,但从血统上看,她应算汉人,因此嘉庆也是清朝唯一一位有汉人血统的皇帝。

然而,这一艰难的选择让乾隆颇为挣扎。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在祭祀时,乾隆用皇子的名字向上天祈祷,若此人不适合当皇帝,愿上天将其除去,以便再选继承人。这位父亲的心思可真狠,幸好永琰命不该绝,未死于宫中。

时间飞逝,转眼到了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在养心殿内的勤政殿召集皇子皇孙、王公大臣,宣布他在乾隆三十八年做出的选择,立皇十五子永琰为太子,并决定次年举行禅让大典。

乾隆皇帝像

同时,乾隆要求儿子改名顒琰,以便天下人避讳。皇帝起名是一件繁琐的事,皇家喜欢用生僻字。雍正曾让兄弟堂兄弟们改名以避讳,而乾隆则相对宽松,让大家少写一点即可。毕竟,嘉庆的名字中总不能不写“永”字,练书法时也绕不开“永”字八法。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新皇帝改名。

乾隆的禅位公告引发了朝廷的轩然大波。

顒琰恳请父亲不要退位,自己继续做皇储,等您百年之后我再上位。

王公大臣们也纷纷请求皇帝不要退休。废话,领导说要退休,谁敢高兴地表示同意?

但乾隆坚持要遵守当年执政不超六十年的誓言。

这场清朝史无前例的禅位大典在太和殿举行。禅位当天,乾隆清晨就起床,前往宫中各处佛堂参拜。吃过早餐后,他带着皇太子颙琰到奉先殿、堂子(萨满祭祀的地方)祭祖。八点钟,乾隆走进太和殿,坐在金銮宝座上。穿戴着皇太子冠服的顒琰跪在父亲的御座前,接过玉玺,正式成为皇帝。

然而,盛大的禅位大典结束后,太上皇依然住在养心殿,而新皇帝仍待在毓庆宫。

宫中一切,似乎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被架空的“实习皇帝”

为了过上愉快的退休生活,乾隆费尽心思将宁寿宫改造成模样可观的场所。如今故宫内独立售票的珍宝馆,就位于这座宫殿中。

宁寿宫的占地超过五万平方米,模仿乾清宫和坤宁宫建成,拥有独立的花园和规模最大的戏台。内部最奢华的乐寿堂则是用珍贵的金丝楠木修建而成。

讽刺的是,这座乾隆的退休俱乐部,他自己一天都没住过。在此后的百多年里,也没有皇帝敢住进去。直到自认为至高无上的慈禧太后,才在里面小住过一阵。

问题来了,乾隆为何不愿意住在宁寿宫?他不愿意放下手中的权力。

实习皇帝顒琰并没有什么政务要处理。他并非没有这个心,而是他的父亲不愿意分享权力。

退位后的乾隆依旧用太上皇的名义发布谕旨。每逢筵席,他坐在正中,顒琰则在一旁伺候。顒琰不得不时时刻刻看着父亲的脸色行事,父亲高兴他要笑,父亲生气他也得跟着生气。

最为滑稽的是,外界已改元为嘉庆,而宫中仍然沿用乾隆的名号。顒琰在父亲弘历的眼中几乎是个“小透明”。

控制朝政尚且如此,更何况乾隆当时已八十多岁,几乎神志不清。他所说的话基本无人能懂,只有宠臣和珅能听懂,再由和珅转达太上皇的意思。和珅自认为拥立嘉庆有功,对待皇上也极为傲慢。

可怜的顒琰不仅要揣摩父亲的心思,还得屈服于和珅的威势之下,难怪父亲去世后他对和珅处置得如此狠辣!

在这样一个控制欲极强的父亲身边,顒琰的前半生无疑是极其压抑的。他的学生生涯一直持续到三十多岁,唯一的慰藉便是师傅朱珪。

顒琰六岁时入学,起初由奉宽先生教他读书识字,学习成绩还不错,十三岁时已能背诵五经。之后更换为翰林院侍讲学士朱珪教授诗文。

乾隆对儿子的学习要求极为严格。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他派人到宗学寻找皇四子永珹,结果发现皇四子因参加祭礼不在学校。乾隆大怒,认为祭礼不是在黎明进行吗?永珹不该以如此拙劣的借口旷课!于是处罚了皇子身边的人。听上去像是严父训斥顽童,但当时的永珹已三十一岁,已经为人父。

与他兄长一样,顒琰也是“读书”读到三十多岁。试想,若是天天上课三十多年,恐怕人都会发疯。

而且,颙琰并不像他的爷爷雍正那样,至少在宫外开府居住。颙琰成为皇帝的头几年,仍然住在宫中的毓庆宫,简直是史上最惨的皇太子。

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两父子的关系又怎能融洽?因此,嘉庆与乾隆的关系并不亲近。乾隆对这个儿子并不太看重,而嘉庆也不觉得亲生父亲像个父亲。他心中真正的“慈父”,应该是朱珪这样的老师。

朱珪是位神童,何以神童?乾隆十二年(1747年),虚岁十八的朱珪中进士,成为翰林院的庶吉士,妥妥的学霸。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他被命为上书房行走,教授皇子顒琰读书。在外放担任布政使之前,朱珪给顒琰留下了十字箴言:“曰养心,曰敬身,曰勤业,曰虚己,曰至诚。”顒琰非常喜欢这句话,将其写成座右铭,时常铭记于心。

登基后,身处太上皇与和珅内外夹攻的嘉庆帝颙琰感到极为孤独。此时,太上皇召回师傅朱珪担任大学士,顒琰非常高兴,写诗祝贺。然而,和珅因朱珪受到太上皇的宠爱而心生嫉妒,便将嘉庆的诗稿告状于乾隆,激怒了乾隆,最终在军机大臣董诰的劝说下才作罢。

朱珪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去世,谥号“文正”。从谥号可见,顒琰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毕竟,能被谥为“文正”的,皆为一代名臣,如后来的曾国藩曾文正公。

在朱珪的教导下,顒琰这个“实习生”最终也算是成功转正。

盛世的终结者?

不知弘历是否精心挑选了退位的日子,儿子颙琰登基不久,白莲教起义便爆发。

若说平定三藩之乱预示着康乾盛世的开端,那么白莲教起义则标志着盛世的终结。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一百多年的统治,国内几乎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乱。所有战争都在边疆展开。这一百多年,是帝国腹地罕见的和平时期。乾隆晚年,大清人口已达三亿,实属了不起。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能养活如此众多的人,证明农业生产力已达到极致,劳动愈加密集。

然而,人口的增加并未伴随耕地的增加,大清国内可耕地日益减少,田少人多的矛盾愈发尖锐。

在湖北、四川、陕西交界处,大批民众不断向山区迁移,寻求温饱。这些人脱离了官府的统治,逐渐变为游民,开垦山间荒地。数以百万计的人在山间游荡,山地土地贫瘠,难以自给自足。

这些生活困苦的群众,很快便被白莲教的思想感染。

白莲教究竟是什么,至今史学界仍无定论。只知道白莲教自南宋兴起,是弥勒教、佛教等的结合体,并受到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影响。白莲教的教义宣称世间存在明暗两股力量的斗争,弥勒佛降世后,光明将战胜黑暗,听起来颇有救世主的意味。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七,朝廷调兵镇压白莲教。这一打,就是三年,结果却毫无作用,反而白莲教徒的人数愈加壮大。这是为何?

人人都渴望安宁的生活,但若不居安思危,触觉与能力真的会退化。清朝在长时间的安宁中,生活质量提升,军队却高度腐败。平日里无事可做的士兵们只会听曲玩鸟,这样的军队只能用“不堪一击”来形容。每个地方的军队遇到白莲教徒时,往往是选择逃跑,不追了,不追了。

按他们的战斗力判断,这些官兵显然不愿与白莲教徒进行正面冲突。

嘉庆四年(1799年),始终独揽大权的太上皇弘历去世,“万年实习皇帝”顒琰终于开始亲政。

嘉庆一亲政,便命令手下不得延误军情,欺瞒皇帝,否则立即军法处理。之前压制军报的事,统统推给和珅,让大臣们如实报告白莲教起义的情况。

在弘历晚年,镇压白莲教的督抚将领们冒功领饷、克扣军饷的事情屡见不鲜。乾隆并非不想管,而是精力不济。军官们不愿剿匪——白莲教徒越多,闹得越凶,他们就越能发财。要镇压才有军饷发放,若无军饷,如何克扣?正所谓“养贼自重”,也难怪镇压工作难以推进。官员们将平定白莲教视为肥差,不是想立功,而是想趁机贪污军饷。

嘉庆明白,白莲教起义之所以日益壮大,乃是官逼民反的结果。因此,他改变了乾隆一味屠杀的作风,转而推行“害民之官必宜去,爱民之官必宜用”的政策,惩治贪官污吏,提拔清官,安抚百姓。对于那些杀了两千多降兵以邀功的官员,嘉庆则指出,这种做法无异于逼迫老百姓不敢投降,继续造反,都是大清子民,怎可自相残杀?对投降的教众应给予抚恤,绝不能让他们流离失所。

前后花了九年时间,动用了十六省的军队,白莲教才算被镇压下来。整个过程耗费军费两亿两,相当于四年的财政收入,真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

清朝的盛世,从此结束。

“背锅侠”的自我修养

嘉庆皇帝常常被传统史学家批评为“带领清朝由盛转衰”。这话虽有道理,但也不尽然。

作为最后一个帝制时代,清代以前的中国,陈规习俗已累积了两千多年。可以说清朝是封建王朝的集大成者,也可称其为皇权专制的极致。如此庞大的帝国,官僚、行政系统涉及千万人的利益。即便嘉庆并非开拓创新型的统治者,连他的曾祖康熙皇帝那样的圣主,也未必能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

嘉庆帝颙琰,这位清朝衰败的“背锅侠”,实际上为挽救颓势做出了不少努力。

嘉庆的庙号为仁宗,这与他的行事风格相当契合。那种征东讨西的霸主型皇帝,听起来很有气势,但对老百姓而言未必是仁君。或许某天正耕田时,就被强征去打仗了。

嘉庆对老百姓算得上是难得的体贴,这或许与他个人性格有关。像乾隆帝那样的统治者心气过高,反而像嘉庆这样的皇帝,能对普通百姓多一分同理心。

嘉庆的个人作风也相当务实。历代皇帝或多或少都喜欢“祥瑞”,吹牛拍马总是有效的。清宫档案显示,嘉庆朝也有不少官员报告祥瑞,比如某地长出了“嘉禾瑞谷”,某地长出了“瑞芝”“瑞麟”等等。但嘉庆对这些刻意奉承的狗腿子进行了严厉的申斥。

作为一国之君,嘉庆并非“老好人”。对于胡作非为的官员,该罚的一个都逃不掉。嘉庆五年(1800年)一月,云南威远一带发生严重水灾,云南巡抚江兰却隐瞒不报,待皇帝派人查实后仍嘴硬不认,结果被嘉庆革职回乡。类似事件还有嘉庆九年(1804年),直隶总督颜检在尚未收割时谎称麦子丰收,闹了蝗灾后又胡扯说已扑捕干净,结果蝗虫竟跑到宫里,嘉庆气得不轻,将平日颇有好感的颜检严惩。

谈及“由盛转衰”,嘉庆也是最后一位举行木兰秋狝的清朝皇帝。

众所周知,满洲人是靠马匹得天下的民族。根据明末的情况来看,善战的满洲士兵几乎一个能顶明军十个。即使称帝中原,在多方面汉化后,吸取前人的教训,骑射依然是清代皇子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0 阅读:14
厚德生益

厚德生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