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小技巧,大智慧,火罐的秘密,你了解多少呢?

宋国政 2024-04-05 23:42:15

2016年里约奥运会,美国飞鱼菲尔普斯制造了两个闪光点,一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奥运记录传奇,二是身上的拔火罐印记吸引了全世界人们好奇的眼光,这种在中国被广泛使用的疗法,获得了外国运动员的认可,确实值得欣慰。那拔火罐到底还隐藏着哪些秘密呢?哪些人该拔,哪些人不该拔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拔火罐,貌似是小技巧,其实隐藏着大智慧,历代中医文献中多有论述,最早在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录;晋代葛洪的《肘后方》中就有以牛角罐作外科吸血排脓的记载;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载以火罐治疗“肺痨”;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火罐专用于痹症等病的康复治疗,认为:“罐得火气合于肉,即牢不可脱……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风寒尽出。”

虽然在中医中使用广泛,但实际上拔罐疗法并非中国独有。早在公元前1550年的古埃及就有关于拔罐的记载,《埃伯斯纸莎草书》是西方对于这种疗法的最早的记录。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神庙的壁雕中有两个医用吸杯,杯吸法似乎比角法更接近今天的拔罐法。而公元前400年,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提斯也曾经使用这种疗法替人看病。在欧洲,使用拔罐和水蛭疗法一直盛行到19世纪,英国著名的拔罐师马普尔森在他的《论拔罐的艺术》一书中详细列举了适合于拔罐的各种疾病,包括中风、心绞痛、哮喘、吐血等。

但是,拔罐疗法在中国和西方却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结果,在西方,这种盛行数千年的治疗方面被直接PASS掉,理由可笑的令人发指:“拔罐没有科学依据”;而在中国,拔火罐的传统不仅得到保留,而且得到极大的发展,不仅罐的质料和拔罐的方法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而且治疗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内外妇儿五官皮等各科都有它的适应症,并且经常和针刺配合使用,拔罐法成为针灸治疗和人们日常生活保健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下中医是如何利用拔罐来治病防病的。

拔火罐,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以罐为器,利用燃烧的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以产生负压,使之吸着于皮肤,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淤血现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罐的质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临床使用最多的就是玻璃罐、抽气罐和竹罐。最常用的拔罐方法有闪罐法、留罐法、走罐法、药罐、穴位拔罐、留针拔罐、刺络拔罐法等。 玻璃罐是用玻璃加工而成,其形如球状,罐口平滑,分多种型号。其优点是质地透明,使用时可直接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便于掌握时间,其缺点是容易破碎。玻璃罐的操作一般采用闪火法,具体方法如下:罐口朝下,用卵圆钳或巾钳夹持蘸有95%酒精的棉球,用酒精灯或火机点燃,将带有火焰的酒精棉球端,往罐底一闪,迅速撤出,马上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此时罐内已成负压即可吸住。闪火法的优点是:当闪动酒精棒时火焰已离开火罐,罐内无火,可避免烫伤,优于投火法、滴酒法、贴棉法。 抽气罐,是利用抽气成真空负压状态的无火拔罐器具,较之传统意义上的火罐,使用安全,无烫伤之忧,操作简便,不易破碎,但不能行闪罐治疗,缺少传统火罐的温煦力量,尤其是反复闪罐后的坐罐,要比抽气罐效果更理想些。

竹罐,是用直径3-5厘米坚固无损的竹子,截成6-8厘米或8—10厘米长的竹管,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制成形如腰鼓的圆筒,用砂纸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正。竹罐的优点是取材容易,经济易制,轻巧,不易摔碎。缺点是容易燥裂漏气,吸附力不大。但是竹罐可以用来做药罐使用,我们在临床中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将不同方剂的中药与竹罐一同煎煮,再把竹罐捞出来使用,笔者在北京东直门医院东院进修学习时,竹罐做药罐来临床应用已成常态化。也有不同的药罐做法,先在抽气罐内盛贮一定的药液,一般为罐子的1/2左右,药物常用生姜、辣椒液、两面针酊、风湿酒等,或根据需要配制,然后按抽气罐作法抽去空气,使罐吸附在皮肤上。

闪罐法,适应于肌肉比较松弛,吸拔不紧或留罐有困难处,以及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证患者,也可以于坐罐法之前施术操作。操作方法是:采用闪火法将罐拔住后,又立即起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上起下,起下再拔,直至皮肤潮红为度。

走罐法,亦称推罐法,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部等。可选用口径较大的玻璃火罐,罐口要平滑,在拔罐前,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上一层凡士林、板油等润滑油做为介质,再以闪火法将罐吸拔于所选部位的皮肤上,然后,医者以右手握住罐子,以左手扶住并拉紧皮肤,向上、下或左、右,或循经脉走行,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瘀血时,将罐起下。走罐术是中医传统拔罐疗法中的一种操作方法,它是延伸单纯拔罐“吸力”为动态“滑动摩擦力”,即将单罐的负压吸力与走罐时的摩擦力,共为合力,作用于人体体表皮层。通过掌握走罐的速度、频率、面积,控制合力的大小、方向、作用力点,有可能达到选择性和增强吸拔的强刺激、弱刺激,调节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起到防治疾病作用。

闪罐法、留罐法、走罐法,三者是可以结合使用的,以颈背腰部疼痛为例,我们可以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二侧线为操作部位,先行闪罐,再行走罐,最后留罐,效果还是非常理想的。

留针拔罐是将针刺和拔罐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即先针刺待得气后留针,再以针为中心点将火罐拔上,留置10-15分钟,然后起罐拔针。

刺血拔罐,又称刺络拔罐。即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行拔罐,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针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比如刺血拔罐在急性腰扭伤中的治疗,在委中穴迂曲静脉点刺后留罐,往往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穴位拔罐是根据病情辩证选穴,在穴位上进行拔罐治疗的一种方法,如面瘫的治疗。

说完火罐的常见类型及运用方法,我们再来了解下拔罐疗法在临床中的运用。

拔罐疗法最常用于颈肩腰腿痛等软组织疾病的运用,通过吸拔,可引致局部组织充血或郁血,促使经络通畅、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散寒、除湿的作用。从西医角度来讲,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有一种较强的吸拔之力,可造成所吸拔部分的浅层组织发生被动性充血、瘀血,有助于将人体深层软组织中的致痛性酸性代谢产物吸附到浅层,有利于新鲜血液的重新灌注,从而改善机体组织间的营养状况, 调整了血液循环,也促进了新陈代谢。

拔火罐既然能够疏通经络,也能刺激穴位,辩证取穴后的穴位拔罐,是不同于西方单纯杯吸式拔罐方式,比如颈椎病我们取穴:天柱、颈夹脊、大椎、大抒、肩井、肩外俞等;头痛选穴:太阳、阳白、印堂、天柱、三阳络等;肩痛病选穴:肩五穴、中平穴、条口等;腰痛病选穴:肝俞、肾俞、大肠俞、命门、腰阳关、夹脊、志室、腰眼、秩边、委中等;坐骨神经痛选穴:肾俞、大肠俞、命门、腰阳关、夹脊、秩边、环跳、髀关、殷门、委中、阳陵泉、承山、飞扬等;面瘫选穴:阳白、下关、颧髎、牵正、翳风、颊车、地仓等穴;咳喘病选穴:天突、膻中、中府、大椎、定喘、风门、肺俞、肾俞等;胃痛选穴:三脘、梁门、足三里、脾俞、胃俞、阴陵泉等;痛经选穴:关元、归来、子宫穴、次髎、血海、三阴交等等。

很多人都存在湿气重的问题,体内湿气过重,会让身体沉重,容易产生疲乏感,也会引发肥胖问题,带给身体的不良影响较多。想要排出体内湿气,也不妨尝试拔火罐。火罐可以加快血液循环,也能疏通经络,会让身体变温暖,慢慢的湿气就会排出来。

拔罐也可以运用于高血压病的治疗,我的常规做法就是大椎穴、降压点的刺血拔罐,耳尖、百会、太阳的刺血,配合中药内服,治疗结束后,喝上一杯白开水,静卧半小时,血压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拔罐也可以配合其他器具使用,如在针刀术后的应用,可加快排出淤血和积液,在痛风、关节积液、滑囊炎等疾病的治疗中都有较好的疗效。

除了上述疾病,拔罐疗法还可以运用于外科脓肿的排脓,同样道理,我们也可以把拔罐疗法运用于痤疮病的治疗,对于痤疮的治疗,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大椎、风门、肺俞等穴位的刺血拔罐,清除上焦风热;一部分就是局部脓头的火针点刺后,小气罐拔罐,将脓性物排出,同时配合中药的内服,此处值得一提的是,脓头比较多、舌苔厚腻的患者,不要忘了祛湿,单纯清热解毒有可能冰伏邪毒,导致疾病缠绵难愈,总之不管是针、药、手法还是拔罐,都离不开辩证论治的总体纲领。

不是所有人都是适合拔罐的,拔罐有拔罐的注意事项: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的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或有所移动,及骨骼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可用。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3.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无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泡刺破放出水液,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 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者,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亦不宜拔罐。

火罐作为一种治病养生保健的的治疗方法,有着很好的效果,但是,拔罐也是不可以乱搞的,如上图的拔罐,直接让人无语。

拔罐不是万能的,任何一种疗法都是其他疗法的一种补充,拔罐也不例外,对于拔罐疗法,不贬低、不浮夸,我们应该更理性的来看待。

“把看病故事化,将治疗通俗化”,我是威海市中医院全科医生宋国政,我会根据基层实践,结合临床生动案例,用中西医两种思维来分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希望能够在中西医融合、基层卫生建设、学术交流、心声流露等方面,为同行、朋友、民众提供一点点力所能及的帮助!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关注、点赞或转发,谢谢了!

0 阅读:0

宋国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