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在自传中坦言:2008年时,便发现美国难以同中国公平竞争

南萧看花回 2025-04-10 17:09:1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2008年,奥巴马刚刚赢得美国总统大选,就被迎头浇了一盆冷水。

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美国陷入几十年来最深的一场危机。

而彼时的中国,却顶着风浪往前冲,不仅没崩,反而成了全世界最亮的增长引擎。

奥巴马后来在回忆录《应许之地》中承认:“美国想在经济上与中国公平竞争,实在太难。”

这可不是一句牢骚,而是一份警醒——那一刻,他就明白,美国的“光辉岁月”,可能真的走到头了。

经济牌桌上的换位

时间倒回到2008年9月,美国华尔街突然像中了病毒一样,一连串老字号金融巨头轰然倒塌。

雷曼兄弟宣布破产,美林证券卖身银行,高盛、摩根斯坦利也差点“嗝屁”,整个资本市场血流成河。

那会儿,美国的GDP一度出现严重收缩,失业率飙升至9%以上。

许多普通美国人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房子被银行收走,养老金缩水成泡沫,连最基本的信贷都卡壳。

布什政府为了止血,硬是端出了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助方案,号称要拯救“系统性风险”。

但老百姓只听懂一句话:我们要用纳税人的钱救那些把我们害惨的华尔街。

这时候,美国还没缓过劲来,经济发动机几乎熄火。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国正在加速提挡。

中国也不是没被波及。

2008年下半年,中国出口订单一夜之间“蒸发”,东南沿海的许多代工厂像骨牌一样倒下。

富士康裁员上万人,温州的“鞋都”也一片萧条,整个沿海经济像是断了线的风筝。

可不一样的是,中国政府的“反应速度”堪称神速。

只过了不到一个月,2008年11月9日,国务院就正式宣布推出“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

这可不是纸上谈兵,是真金白银砸下去的财政投资。

主要方向就是修铁路、建高铁、盖保障房、扩城市基础设施,还搭配了降息、减税、贷款放松等一整套组合拳。

这一套打法简单粗暴,但效果惊人。

2008年全年,中国GDP仍然保持了9%的增长,而且就业稳定、物价可控,人民币汇率基本维持稳定。

这时候,奥巴马刚刚赢得大选,还没来得及在椭圆形办公室坐热,他就得面对一个冷冰冰的现实。

美国这个“世界经济领头羊”,第一次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了。

后来他在自传《应许之地》中坦白说,2008年那会儿,他就意识到一件事:美国已经很难在经济上与中国进行所谓的“公平竞争”了。

公平竞争是种幻觉

奥巴马在自传中那句“与中国公平竞争很难”,乍一听像是在吐槽,可细琢磨一下,却藏着极深的制度焦虑。

比如,美国最初推动全球化,原本是想让世界都融入“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自己既是裁判又是球员。

从WTO(世界贸易组织)到世界银行、从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到SWIFT(国际资金清算系统)支付系统,美国建构了整个国际经济秩序的游戏规则。

而这一套规则有一个隐含逻辑:西方国家控制核心技术、品牌与资本输出,发展中国家做低端制造、接受规则教育。

说白了,大家是“主仆关系”。

可中国偏不按剧本走。

入世以后,中国不但没有一直停在“世界工厂”的起跑线,而是借力打力,把全球化变成了自己的发展加速器。

靠着中国庞大的人口红利、勤劳成本、政策稳定性,中国企业迅速掌握了制造体系,并通过市场换技术,从家电、手机、机械、光伏一路升级到5G、AI、新能源车。

结果,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体系,变成了中国跃升为产业链核心的跳板。

奥巴马当然看在眼里。

他知道,中国不是靠“作弊”赢的,而是把美国自己制定的规则玩得更溜。

这对美国来说,才是真正的恐惧来源——规则没有失效,但赢家换人了。

与此同时,中美两国在经济体制上也有着巨大的差异。

让我们先从美国自身说起。

美国长期引以为傲的,是自由市场制度、资本驱动创新、企业自治、政府有限干预这一整套“西方式经济模板”。

这种制度确实塑造了许多世界级的巨头,从GE到苹果,从通用到谷歌。

可问题在于,这一套制度到了21世纪初,开始“内卷”了。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是无缘无故爆发的,它本质上是一场由过度金融化、监管失控、利润优先驱动的系统性失败。

比如,美国很多企业为了短期盈利,把大量资金用于回购股票、发高管奖金,而不是投入实体创新。

制造业外流,技术研发放缓,工人失业,产业空心化越发严重。

曾经制造F-22战机的底层工业,如今靠进口螺丝钉维持。

更讽刺的是,美国政府在经济政策上的“无为而治”在关键时刻变成了“毫无作为”。

中国的经济打法

而中国这边,玩的就是另一套逻辑。

很多西方人,包括奥巴马在内,经常抱怨中国“不公平”。

比如国有企业享有政策红利、银行信贷倾斜、地方政府有资源动员力,还有各种看起来“不透明”的行政干预手段。

但中国的“国家能力”恰恰体现在这些被指责为“非市场”的行为中。

拿基础设施来说,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用短短几年时间修建了世界上最长的高铁网络,而美国至今一条高速铁路都没搞定。

你说这是因为技术差吗?不是,是因为制度效率不一样。

中国政府可以统一土地、调配资金、组织劳动力、压缩审批流程,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执行链条。

这种执行力,在西方制度里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再比如,中国用十几年时间从3G追到5G,建成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基站网络,背后靠的就是政企协同、科研政策统筹与产业链联动。

而美国的5G推进,则陷入频谱分配、地方审批、私企互掐、投资效率低等多重困境中,华为和爱立信在技术上甩出好几条街。

这就是奥巴马那句“难以公平竞争”的真实底色:中国不是靠作弊赢的,而是把组织力和效率发挥到了极致。

而且,中国经济发展从来不是“走一步看一步”,而是有长远规划。

从五年规划到“中国制造2025”,再到“双碳目标”“新基建”……政策连贯、路线清晰、节奏稳定。

反观美国,从克林顿的“新经济”、布什的“反恐战”、奥巴马的“重返亚太”、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到拜登的“印太战略”,国家战略一年一变,谁上台谁重启。

一个国家如果连“下盘棋要下多少步”都说不清,又怎么跟一个有计划、有节奏、有定力的对手公平竞争?

奥巴马曾经试图拉拢盟友制衡中国,比如主导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但最后特朗普一上台就退群了。

奥巴马想推动绿色能源产业链,结果共和党人把气候问题当成“自由派幻想”嘲笑。

他想修复制造业体系,最后落成的不过是“光说不练”的政策框架。

当一个总统必须花两年打中期选举、剩下两年忙连任,还得被国会制肘、媒体追击,政策连五年都维持不了,又怎么应对一个二十年磨一剑的国家机器?

奥巴马那句“难以公平竞争”,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性的无奈,也是对未来国际秩序的早期预言。

对于中国来说,2008年是拐点,但不是终点。

参考文献:

知网《浅谈08年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辛金洋

我国是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3年03月29日

应许之地:奥巴马自传回忆录

0 阅读:0
南萧看花回

南萧看花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