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寺”门前两句对联,是解开《红楼梦》谜题的钥匙

王玄陵有笔札 2024-11-02 11:18:45

《红楼梦》非「劝世小说」,却披着「劝世小说」之外衣。

「劝世小说」是明清时期常见的一种小说,旨在劝善惩恶,这一类小说数量非常之多。明朝著名的小说合集「三言二拍」,蒲松龄《聊斋志异》,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纪昀《阅微草堂笔记》,都可以归为这一类。

脂批,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内容不详,但根据这个书名判断,大致也应该是劝人不要沉湎风月之类。

明清之时,政府对文字管制极其严苛,而「劝世小说」因为其劝善惩恶的主旨符合统治者的利益,所以往往不入官府的文字管制之列。

「劝世小说」,在统治者眼中就是温顺而没有威胁的羔羊。

基于此,《红楼梦》的表面也披着一层「劝世小说」的外衣,只不过,《红楼梦》的内核是披着羊皮的狼。

01

《好了歌》是《红楼梦》密码的核心之一,此歌劝人不要执着于外物,功名、金钱、妻女、儿孙等,从表面来看,颇有老庄的意思。

《红楼梦》之书名,取其“浮生若梦”之意,似乎同样是在劝人不要执着于外物,不要执着于世间的一切表象,这里面又含着一层禅意。

《红楼梦》佛道不分,看似是让人向佛向道,是为了劝人向善,实际上作者对佛道的讽刺又毫不客气,书中的马道婆、馒头庵老尼净虚个个令人生厌。

所以,《红楼梦》中的佛道,以及劝善思想,与小说内容显得格格不入。

究其原因,所谓佛道、劝善,所谓「劝世小说」外衣,只是作者为直抒胸臆而给自己涂上的一层保护色而已。

同样属于保护色的,还有智通寺。

贾雨村在林家坐馆,一日闲游到村郭郊野,见一残弊古寺名曰「智通寺」,寺门两旁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从字面意义上来看,似乎是在劝人知足,劝人不要执着于对外物的追求,不脱前面所说「劝世」的范畴。

但是,从小说内容来看,这幅对联和正文似乎没什么必要关联。除贾赦、贾雨村似乎是“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以外,别人则毫无干涉。

《红楼梦》并非是「劝世小说」,不是为了导人向善,不是为了普渡众生,为何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专门写一个残破不堪的智通寺。

智通寺的出现,让人殊难理解,对联的喻指,更是让人摸不到头脑。

作者到底是想让谁“缩手”,又是在暗示谁“回头”?

「智通」二字之下,有脂批曰:

“谁为智者,又谁能通,叹叹!”

这真的是在说「智通寺」吗?脂砚斋到底为何而叹?他到底想让我们“通”什么?

02

「智通」者,有大智者方能通也。

作者如果不是为了让我们「知足」,又为什么要在对联上一再提示我们,要“缩手”,要“回头”。

其实「智通寺」一段,作者通篇都在给我们暗示。

贾雨村游览「村野风光」,脂砚斋在此四字下批道:

“大都世人意料此,终不能此;不及彼者,而反及彼。故特书意在村野风光,却忽遇见子兴一篇荣国繁华气象。”

这段弯弯绕绕的批语,旨在将「村野风光」与「繁华气象」相对,告诉我们,唯智者才能着意于「村野风光」。

智通寺“门巷倾颓,墙垣朽败”,却又隐于“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脂批曰:

“谁为智者?又谁能通?一叹。”

此处将残败的智通寺和茂盛的山林相对,旨在告诉我们,唯智者才能识残败寺庙于茂林深竹之间。

贾雨村想在古寺之中,寻一个「翻过筋斗来的」,在遇到“既聋且昏,齿落舌钝”的老僧之后,却又不耐烦的走了出来。脂批曰:

“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

此处将老僧和宝黛等人相对,雨村只识光鲜之宝黛,不识「翻过筋斗来的」老僧,能于残败寺庙中寻之,而不能识之,可谓是智而不通。

凡此三者,就是作者在给我们解释,什么是「智」,什么是「通」。

——从繁华中看到凄凉,从故事中看到隐喻,就是「智」。唯智者方能通之。

原文评价「智通寺」门前对联道:“文虽浅近,其意则深”,脂批曰:“一部书之总批”。

何以一副普通的「劝世」对联,会成为“一部书之总批”?

03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这其实是一句反话,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如果翻译过来应该是这样的。

身后有余要缩手,眼前无路要回头。

——总结起来就是三这个字:要回头。

提到“回头”,我们就应该联想到《红楼梦》中另一个莫名其妙的情节。

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与秦可卿携手结伴而行,行至一处,“但见荆榛遍地,狼虎同群,迎面一道黑溪阻路,并无桥梁可通”。

正在二人犹豫之间,警幻仙子赶来阻止道:“快休前进,作速回头要紧”。

宝玉止步问所在之处,警幻仙子道:

“此即迷津也......但遇有缘者渡之。尔今偶游至此,设如堕落其中,则深负我从前谆谆警戒之语矣”。

作者为何屡屡警告我们「要回头」?

因为,前面是「迷津」也,不回头就会堕落其中。

放到「智通寺」的故事当中,「繁华气象」是迷津,「茂林修竹」是迷津,「宝黛阿凤」是迷津,遇此就要及时「回头」,否则就会堕落其中。

要之,迷津者,繁华之风月表象也。

整部《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迷魂阵,就是警幻仙子所说的“迷津”。如果我们执着于故事情节当中,则是堕入迷津,难以自拔。

唯有智者方能通之,唯有缘者方能渡之,这是解通《红楼梦》的第一把钥匙。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说的基本上也是这么一回事。

照正面是风月、是美人,很惬意,但却于事无益;照反面是骷髅、是血泪,虽惊怖,却能看到真相。

小结

小说很多莫名其妙的旁支情节,披着「劝善惩恶」的外衣,却与小说正文格格不入。

曹公惜字如金,为何会安排这么多凿枘不投的情节?

《红楼梦》原本一百零八回,曹公舍掉后三十回,就是为了让读者不要执迷于故事情节。

“身后有余忘缩手”,如果不舍掉后三十回,小说的故事情节就是完整的,读者就会将注意力放到故事情节上。

“眼前无路想回头”,小说到第七十八回戛然而止,小说的故事情节没有结局,读者就会根据脂批研究前七十八回,在研究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隐藏在其中的奥秘。

1 阅读:5

王玄陵有笔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