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我大部分时间在菜园里打发。腰疼时就坐在门口的藤椅上,看着村道上来来往往的人和车。村里人都叫我老刘,虽然我姓张。可能是因为我爱看刘德华的电影,年轻时大家都说我长得像他。现在嘛,大概只剩下花白的头发还能让人看出我曾经也是个俊小伙。
我养了一只老黄狗,它总喜欢趴在我脚边,有时还会衔来一双我去年就找不到的拖鞋。那拖鞋早就磨得不成样子,但我舍不得扔。
大儿子夫妻俩在县城买了房,常年不着家。小儿子则住在我隔壁,每天骑着电动车去镇上的家具厂上班。他媳妇小李在县医院做护士,轮夜班时就住医院宿舍,平常骑车回家要四十分钟。
说起小李,那是个勤快的姑娘。虽然我们开始相处得并不顺利。
那年相亲,我一眼就看出她家境不好,衣服洗得发白,手上有厚厚的茧子。村里人都说护士好找对象,可她都二十八了还单着。对象倒是处过几个,听说都嫌她家穷,妈妈还有病,需要长期照顾。
我当时就有点犹豫,毕竟小儿子家底也不厚,在家具厂做工也是刚刚够温饱。但小儿子认定了她,说她人好,肯吃苦。我拗不过,也就同意了。
结婚头两年,我总觉得她心思重。每次回娘家都带好多东西,大包小包的。我私下数落过儿子几句:“这媳妇怎么老往娘家搬东西?咱家又不富裕。”
儿子只是笑:“爸,你别多想,她妈病着呢,她带点吃的用的怎么了?”
我心里不舒服,但也没再多说。

三年前,我突然得了一场大病,高烧不退,在医院躺了半个月。大儿子忙着做生意,只匆匆来看了一次。倒是小李,每天下班后就守在病床前,给我端水喂药,晚上睡在病房的小凳子上。她手法轻柔,比医院的护士还细心。
出院后,我身体大不如前,腿脚也不灵便了。小李就安排调到了白班,每天早上出门前先把家里收拾好,中午再骑车回来给我做顿饭,然后匆匆赶回医院上班。
就这样过了大半年,我的身体渐渐好转,能自己做些简单的饭菜了。
“爸,您自己做饭多麻烦,我天天中午回来给您做。”小李说。
我摆摆手:“你来回这一趟得多少时间?医院食堂不是挺好的吗?”
“医院食堂油大盐多,您吃不得。”她笑着说,“再说我做饭也方便,中午回来休息一会儿挺好。”
我知道她是担心我,心里暖暖的,却又有点过意不去。
后来,小李改变了方式。每天早上出门前,她会做好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放在保温盒里,连汤带料,盖子一扣,中午打开还热乎。保温盒放在一个专门的提袋里,她每天变着花样:今天是西红柿鸡蛋面,明天是肉丝面,后天是榨菜肉丝面。周末她休息,就会做些大菜,炖排骨、红烧肉,然后分装在小盒子里冻起来,平时拿出来煮面时放一块。
有时候她来不及做,就在医院附近的面馆买一份,然后赶回家倒进保温盒。我总能闻出来那不是她亲手做的,但从不说破。那些日子,我常坐在门口等着她送面来。我的老黄狗似乎也记住了她的作息,总在她该来的时候竖起耳朵望着村口。

“又等着小李送好吃的呢?”隔壁的老王路过时打趣道。
我嘿嘿一笑:“儿媳妇孝顺,我这把老骨头还挺有福气。”
这种日子本来过得挺好,直到有一天,我刚吃完面,村里的张大妈突然来敲门。我和老伴生前跟她家关系不错,她老头子走得早,就她一个人住在村东头。
“老刘啊,我听说你小儿媳妇天天给你送饭?”她一进门就问。
“是啊,小李这孩子孝顺,天天给我送面条吃。”我笑着说。
张大妈脸色一变:“你可得小心点,我听我侄女说,小李在医院名声不太好。”
“这话从何说起?”我皱眉道。
张大妈压低声音:“我侄女也在医院上班,听说小李前年在病房值夜班时,有个病人突然去世了,家属闹得很凶,说是护士疏忽。后来虽然查不出什么,但医院里有人背后嘀咕,说那病人明明好转了,怎么会突然走人?”
我心里一沉:“这又跟送面条有什么关系?”

“你想啊,她每天给你送面,谁知道里面放了什么?”张大妈神神秘秘地说,“你儿子家那块地可不小啊,要是你走了,房子地都是他们的了。”
我心里发堵,但表面上只是笑笑:“大妈,你想多了。小李那孩子心地善良,不会做这种事。”
张大妈见我不信,也不多说,嘀咕着走了。但她的话像一粒种子,在我心里生了根。
那天中午,我看着热腾腾的面条,突然不敢下口了。
次日中午,小李又送来了面条。看着她匆匆离去的背影,我犹豫再三,最终把面条倒在了院子的角落里。老黄狗闻着香味跑过来,我吓了一跳,赶紧把它轰走,怕它吃了出事。
就这样,接连几天,小李送来的面我都偷偷倒掉了。我怕她起疑,还特意把碗洗得干干净净。
一周后的中午,小李送面来时,看我比往常消瘦,担心地问:“爸,您是不是不舒服?怎么瘦了这么多?”
“没事,可能是天热胃口不好。”我随口敷衍。
小李半信半疑,临走时说:“那您多吃点,面里加了您爱吃的肉丝,还有青菜。”

我点点头,等她走后,刚要把面倒掉,突然看见老黄狗不知何时蹲在我脚边,仰头看着我。它眼神幽怨,似乎在问:为什么浪费这么香的面条?
我想了想,从碗里夹了一筷子面放在它碗里。老黄狗三下五除二吃完,还意犹未尽地舔着碗。
接下来几天,我把小李送来的面分一半给老黄狗吃,然后观察它有没有异常。老黄狗不仅没事,反而毛色更亮了,精神头也足了。
但我心里的疑虑并没有完全消除。
这天中午,小李刚送完面就接到医院电话,说有急诊,她匆忙离开。我看着桌上的面,决定细细检查一番。掀开盖子,还是熟悉的卤肉面,肉丝炒得香,面条劲道,汤色红亮。
我用筷子在碗里搅了搅,没发现异常。正准备倒掉时,筷子碰到了碗底,发出一声轻微的响动。我心里一惊,放下筷子,仔细查看碗底。
这是一个普通的青花瓷碗,小李结婚时带来的嫁妆之一。我把碗倒过来,碗底刻着细小的字:刘爸爸专用,药补三七粉。
我愣住了。三七粉?这是什么?是毒药吗?
我急忙翻出手机,笨拙地搜索”三七粉”。网上说,三七粉是名贵中药,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对心脑血管疾病有保健作用。

我想起出院前,医生曾建议我平时可以服用些三七粉调理身体,但价格不菲,我就没放在心上。没想到小李一直在偷偷给我吃。
当晚,我在小李下班回来前,翻开了她放在柜子里的一个小盒子。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一小包包的褐色粉末,每包都标着日期和”爸爸用”三个字。盒子底下压着几张药店的购物小票,三七粉,每两百克368元。最早的票据是去年冬天的,最近的是上周。
我算了算,这一年来,小李光买三七粉就花了两千多元。她一个月工资才四五千,还要贴补娘家,竟然舍得花这么多钱给我买药。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脑海里浮现出小李刚嫁过来时的情景,她怯生生地叫我爸,帮我洗衣做饭;她在我生病时日夜守护的身影;还有她每天风雨无阻送面时匆忙的背影……
第二天中午,小李又送来了面条。我看着她额头上的汗珠,突然明白她为什么总是气喘吁吁——医院到家里单程四十分钟,她只有短短的午休时间,却坚持每天来回奔波,就为了给我送这一碗热面。
“爸,今天是鸡丝面,您最喜欢的。”她把面条放在桌上,转身就要走,“我先回去了,今天科室有个会。”
“等等。”我叫住她,声音有些发抖,“你是不是一直在面里放东西?”
小李脸色一变,支支吾吾道:“我…我…”
我深吸一口气,掀开碗底给她看:“这是什么意思?”

小李看到碗底的字,眼圈瞬间红了:“爸,我…我不是有意瞒着您。我知道您心疼钱,不愿意买那么贵的药材。可医生说了,您这情况,吃点三七粉对身体有好处。我…我就想着偷偷给您补补。”
她低着头,声音越来越小:“我怕您发现了不肯吃,所以就…就没告诉您。”
我望着眼前这个瘦弱的姑娘,突然觉得鼻子一酸,眼前有些模糊。想起自己这段时间的胡思乱想,和倒掉的一碗碗心意,我羞愧难当。
“对不起,爸。”小李似乎误会了我的沉默,急忙解释,“我以后不会再这样了。如果您不喜欢,我就不放了。”
我摇摇头,声音哽咽:“不是,不是这样的。我…”
我不知该如何开口,只能伸手拍了拍她的肩膀。一向吝啬泪水的我,此刻老泪纵横。
小李惊讶地看着我,有些手足无措:“爸,您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我擦了擦眼泪,深深叹了口气:“傻丫头,爸没事。只是…只是想告诉你,你比我亲闺女还亲。”
那天下午,我把张大妈的话告诉了小李,还承认了自己倒面条的事。小李先是震惊,后来又笑了起来。

“爸,您也太多心了。我对医院那些病人都尽心尽力,怎么会害自己的亲人呢?”她说着,眼睛里闪着泪光,“再说了,您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上哪儿找这么好的公公去?”
我们相视一笑,中间隔着一碗尚有余温的鸡丝面。
回家的路上,我特意绕道去了趟张大妈家,把事情原委告诉了她。张大妈先是不信,后来支支吾吾地承认,那事是她从电视剧里看来的,侄女压根就不在医院上班。她看我一个老头孤零零的,怕我被欺负,才编了这么一出。
“大妈,您是好心。”我笑道,“但下次可别这么乱传了。好端端的一个家,差点让您搅黄了。”
从那以后,我不再让小李给我送面了。我骑着三轮车去了镇上,添置了一口高压锅、豆浆机和电饭煲,学着自己做饭。虽然手艺不精,但也能糊弄个一日三餐。每周日孩子们回家,我就露一手,倒也博得一片称赞。
更让我欣慰的是,小李怀孕了。大家都说是我那碗面的福气,我只笑而不语。小李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我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做吃的,还特意跑去县城的药店,买了不少补品。
邻居们打趣道:“老刘现在可成了大厨啊,天天给儿媳妇做好吃的。”
我嘿嘿一笑:“一家人嘛,不就是这样互相照顾吗?”
小孙子出生那天,我抱着那个皱巴巴的小家伙,心里满是感慨。人这一辈子,有时候就是因为一些误会和猜忌,错过了很多温暖;又因为一碗面,一点小事,体会到了人间真情。

如今,小李已经回医院上班了,我每天带着小孙子,在院子里晒太阳。老黄狗蹲在一旁,时不时过来闻闻小家伙,惹得他咯咯直笑。
有时我会想起那个碗底的字,和那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花自己辛苦赚来的钱,偷偷给你买最好的东西,这就是最纯粹的爱了。
昨天,我特意去镇上买了一套新的青花瓷碗,底部刻着”全家人的爱”。回家后,我把碗摆在餐桌中央,倒扣着,让每个人都能看到那行字。
小李看到后,扑哧一笑:“爸,您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浪漫了?”
我摸摸发白的头发,笑道:“老头子学着点新东西,不行吗?”
晚饭时,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碗里盛满热腾腾的饭菜。我看着儿子和儿媳幸福的笑脸,心里踏实极了。
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啊。不是每天都有大喜大悲,但每一天都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