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军崛起之背景与开端】
(一)甲午战争惨遭失败后的军事方面的觉醒
在甲午战争里,淮军、湘军这类传统的团练武装跟日本的新式陆军对抗时,输得一塌糊涂,这让清政府清楚地意识到,过去的军事体制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了。日本陆军是学德国的,而淮军里本来就有挺多德国的军事顾问,基于这样的情况,清政府采纳了建议,决定按照德国陆军的模式来编练新军,就此踏上了军事改革的道路。
(二)定武军以及新建陆军的初始形态
1894 年年末,长芦盐运使胡燏棻于天津马场训练定武军,运用西方之法进行操练,其装备亦有更新,然而编制仍留存旧式痕迹。没过多久,袁世凯接手,把这支军队扩充到 7000 人,并将其改称新建陆军。袁世凯依据德国军营制度,对军制予以力度颇大的变革,在营的基础上设立了左右两翼,把马兵、炮兵、工兵等兵种混合编入其中,中国首支近代陆军就这样问世了。
与此同时,张之洞于江南训练自强军,该军的军制、训练方式以及装备都和新建陆军颇为相似,二者一同构建起了新军发展初期的态势。
【北洋新军的发展壮大历程】
(一)袁世凯势力的膨胀以及常备军的训练编制袁世凯的势力不断扩大,他积极着手编练常备军。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袁世凯通过一系列手段,增强自己的实力,其中编练常备军成为他扩张势力的重要举措。
1899 年,袁世凯担任山东巡抚后,把山东的练军改成了武卫右军先锋队,慢慢让其成为了自己的直属力量。1900 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那些保卫京师的其他军队受到严重打击,可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却把实力保留了下来。战争结束后,重新开始了新军编练的计划,袁世凯依靠自己的地位和经验,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1901 年,袁世凯出任北洋大臣后,规划了新军的番号与营制。新建陆军先是被改称为常备军左镇,接着又变为常备军第一镇,并且其指挥系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从原先的五级提升到了七级。其后,清政府创建练兵处来统管新军的编练事宜,而袁世凯事实上掌控着练兵的大权。他对旧军进行裁撤改编,把保阳马队各营、怀军、肃毅亲军等部队加以整合,陆续编练出了常备军第二镇、第三镇等,又从各地调集兵力编练出了第四镇和第五镇,北洋常备军的前五镇就这样逐步形成了。
(二)有关北洋六镇的最终得以形成以及番号的调整情况北洋六镇的组建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筹备和发展后,北洋六镇最终成型。在此过程中,其番号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的军事需求和战略布局的变化。
1905 年,京旗常备军予以扩编,规模达到了一镇编制,随后清政府对其番号做出调整。原先的北洋新军第一镇变更为以旗人为主的京旗常备军,首任统制由汉军旗人凤山担任。原本的常备军第一镇变为北洋新军第二镇,原常备军第二镇成了北洋新军第四镇,原第四镇则改成第六镇,而第三镇与第五镇的番号维持原样。至此,北洋六镇全都编练完毕,成为了清末颇为重要的一支军事力量。
【地方新军与北洋新军的特点对比】
(一)地方新军中的知识化现象以及呈现出的革命倾向在晚清时期,为了维护统治,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军。这些地方新军的成员中,有不少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他们接触到了新的思想和观念,对社会现实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这些知识化的青年在新军中逐渐形成了一种革命倾向。他们对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感到不满,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感到担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开始积极寻求改变现状的途径,逐渐倾向于革命思想。这种知识化和革命倾向的结合,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辛亥革命中,不少地方新军成为了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在地方新军的组建当中,重视招揽有文化的年轻人以及留学生来当军官,这样一来,地方新军就具有了知识化的特征。像云南新军的蔡锷、山西新军的阎锡山、福建新军的许崇智等等,这些知识青年的思想比较开明,勇于持有不一样的政治见解,对新思想、新观念的接受能力较强,不少人悄悄加入了革命党,让地方新军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革命思想传播与活动的关键地方,给之后的革命运动打下了基础。
(二)有关北洋新军的战斗力优势以及其内部结构北洋新军在战斗力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其军事训练采用了较为先进的方法和理念,使得士兵们的军事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北洋新军配备了较为精良的武器装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其战斗力。在内部结构方面,北洋新军的组织架构相对较为完善。各级军官的选拔和晋升有着较为严格的标准和程序,保证了军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此外,军队的编制和兵种设置也较为合理,能够适应不同的作战需求。
北洋新军的战斗力算是比较强的,特别是北洋新军第二镇,那可是袁世凯的老底子,组建时间最早,士兵的素质比较高,装备在当时来讲也挺不错的,在全国的新军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不过呢,禁卫军组建之后,军事力量的对比情况就有了一些改变。
1909 年,禁卫军开始筹建,这是摄政王载沣为强化旗人的军事力量之举,他从各旗营里挑出精锐士兵来组成这支队伍。禁卫军的装备那是相当精良,全国仅有的 18 门克鲁伯 150 毫米重炮、36 门克鲁伯 75 毫米野炮都在这儿,还有一个机枪营,里头有 30 挺马克沁重机枪。不过,这禁卫军的军官素质可不怎么样,特别是中层军官特别缺。没办法,载沣只好从北洋系抽调一些官佐来补充进禁卫军。这么一来,虽说禁卫军的士兵大多是旗人,可中高级军官却有不少是北洋系出身的汉人,这就给后来军事格局的变化埋下了祸根。
【北洋新军背后的政治风云】
(一)袁世凯势力的兴起以及慈禧太后对其的牵制在清朝末年,袁世凯的实力逐渐增强,势力不断扩大。而慈禧太后为了维持朝廷的平衡和自己的统治地位,对袁世凯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以达到相互制衡的局面。
北洋新军愈发强大,袁世凯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这让慈禧太后心生警惕。慈禧太后忧虑北洋新军都被汉人把控,会给清朝的统治带来风险,所以让袁世凯和铁良一起负责京旗常备军的扩充事宜,想要借此牵制袁世凯的力量,保住满族权贵的统治地位,这一做法也体现出清末统治集团内部满汉势力之间的矛盾和争斗。
(二)袁世凯一时的失势及其潜在的作用力袁世凯曾在政治舞台上遭遇了暂时的挫败,权势有所削弱,但他的影响力并未完全消失。尽管他暂时处于不利地位,然而其潜在的能量依然不可小觑。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袁世凯的存在仍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他的潜在影响力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再次显现出来。
1909 年,摄政王载沣借口袁世凯有脚病,把他给撤职了,看上去好像只是普通的人员任命和免职,实际上却是政治权力的争斗。
然而,虽说袁世凯遭撤职后闲居家中,北洋军的指挥权名义上归摄政王载沣了,可实际上,北洋军的核心力量主要是汉人,其中高级军官大多是袁世凯的老部下,他们和袁世凯有着诸多关联。正因如此,袁世凯日后得以重新掌控北洋军,这还对清末民初的政治走势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