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饮食有度:看懂食物的“寒热”如何伤身   中秋将至,阖家团圆之

飞翔说健康 2025-09-28 08:52:46

中秋佳节,饮食有度:看懂食物的“寒热”如何伤身

      中秋将至,阖家团圆之际,餐桌上总少不了象征圆满的月饼、香甜的瓜果和热闹的烧烤。然而大快朵颐之后,很多人却开始被感冒、腹泻、胃痛、长痘等问题困扰。这不仅仅是“吃多了”那么简单,在中医看来,这背后是食物不同的“性格”——即寒热温凉的偏性,与我们身体内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相互作用。

一、 寒凉食物:直伤下焦阳气

      您可能听过“少吃生冷”的告诫,但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中医认为,性质寒凉的食物(如西瓜、螃蟹、梨、大部分水果以及冰镇饮料),进入人体后,其寒凉之性会遵循“同气相求”的原则,首先向下、向内走,损伤我们下焦(大致指肚脐以下的腹腔区域)的阳气。

这里的“阳气”好比身体的太阳和能量源。其中,运行于体表、负责防御和温煦的叫“卫气”,而卫气的根基,则是深藏于肾、更为根本的“元阳”。当寒凉食物消耗了下焦的阳气,会导致:

· 卫气虚弱:体表防御系统失守,容易吹点风就感冒、怕冷。

· 温煦不足:肠胃功能被“冻住”,出现腹胀、腹泻,特别是清晨的“五更泻”。

· 气化无力:膀胱固摄能力减弱,导致尿频、清长。

所以,一杯冰水下肚,伤的不只是胃,更是整个身体的阳气根本。

二、 热燥食物:灼伤中焦阴液

     与寒凉相对,性质温燥、煎炸、辛辣的食物(如烧烤、油炸食品、辣椒、以及一些月饼因其重油重糖也易生内热),其火热之性则会向上、向中焦(脾胃所在区域)聚集,过度消耗体内的津液和阴血。

中焦脾胃负责消化吸收,化生“营气”和“血液”,这些统称为“阴液”。阴液如同身体的润滑油和冷却液,能濡养脏腑、制约阳气过亢。营血生成后汇入肝脏储存,因此热燥食物伤阴,往往累及于肝。表现为:

· 肝胃不和:胃痛、反酸、烧心,因阴液不足,虚火上炎。

· 肝经郁热:肝经循行于胸胁咽喉,热邪阻滞会导致胸胁胀痛、咽喉肿痛。

· 热毒外发:多余的热毒无处宣泄,只能通过皮肤发出,形成疮疖、痤疮。

三、 纠正误区:寒热不能简单抵消

     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吃了冰淇淋,再喝杯热水“暖一暖”;或者吃了烧烤,马上来个冰饮料“降降火”。这其实是“掩耳盗铃”。

     中医认为,寒热食物进入身体后,是分别与不同的脏腑气血发生作用的复杂过程,并非在胃里像化学实验一样简单中和。先食寒凉,已伤阳气;再进热食,可能反而引虚火上浮,形成“上热下寒”的混乱局面。这种粗暴的“补救”反而加重了身体的负担。

四、 秋季养生:平衡是关键

当前正值秋季,天气特点是湿、清(凉)、燥混合,人体最易受外邪侵袭,发生腹泻、发热畏寒等疾病。因此,节日饮食更要讲究平衡:

· 月饼与水果:多性质偏凉、滋腻,品尝时应适量,尤其脾胃虚寒者更需谨慎。

· 烧烤与油炸:性偏燥热,享用时可搭配一些清茶或清淡的蔬菜汤羹,避免火上浇油。

· 核心原则:不可因节日而贪嘴,保持饮食的多样与适度,才是对身体最好的呵护。

结语

      中医饮食养生是一门关于平衡的智慧。了解食物的寒热属性,并倾听身体发出的信号,我们就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更好地守护健康。这个中秋,愿大家都能吃得明白,吃得健康。

0 阅读:9

猜你喜欢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