悍妇出击,穿越对马海峡,美军潜艇在日本海的大冒险行动

兵道争战史 2023-09-23 07:23:01

1943年2月,洛克伍德少将被任命为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的指挥官。作为一名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潜艇指挥官,洛克伍德少将从上任开始,就和他的作战参谋里查德·沃格尔一起,研究如何让美军的潜艇到达日本近海,袭击日本的商船。很快,他们就制定出了一个进入日本海的计划。

1943年7月初,洛克伍德派遣由“活塞”号(SS-179)、“许可”号(SS-178)、“拉布兰”号(SS-260)这三艘潜艇组成的第一批潜艇,从珍珠港出发,前往日本海进行巡航。

起航前,美国情报机构为其提供了日军在宗古海峡布下水雷带的情报,希望第一批潜艇核实情报,并记录这片海域的水雷分布情况,供美军潜艇部队日后使用。如果他们能成功进入日本海,还要搜索并利用鱼雷摧毁敌方船只。

太平洋上的美军潜艇

巡航结束时,三艘潜艇都成功返回基地。虽然战绩寥寥,但突入日本海的计划得到了证实,美军潜艇完全有机会进入日本海狩猎并平安返回。洛克伍德和沃格尔决定进行第二次行动。

1943年8月8日,第二次行动开始。执行这次任务的是“活塞”号和“刺鲅”号(SS-238),他们都自愿参加此次任务。此次巡航中,这两艘潜艇都成功穿过宗古海峡,进入了日本海。他们发现日本海上的船只非常多,但他们都碰上了相同的麻烦——艇上装备的鱼雷出现了问题,两船最终一无所获。

返回基地后,“活塞”号因为推进器出了问题而退出行动;“刺鲅”号坚持要换装新式鱼雷,重返日本海,洛克伍德同意了“刺鲅”号的请求。1943年9月初,“刺鲅”号与“锯鳐”号(SS-276)一起离开珍珠港,前往中途岛,开始了它的最后一次航行。

1943年10月11日,“刺鲅”号在宗古海峡被日军反潜部队击沉。一同行动的“锯鳐”号虽然安全返航,但也因鱼雷问题,战绩也不好。

由于当时有人猜测“刺鲅”号是被日军设在宗古海峡的水雷炸沉的,洛克伍德被迫下令暂停了潜艇部队进入日本海的行动,并据此认为,重返日本海的美军潜艇不仅需要安装可以识别水雷的特别设备,还要进行相关的训练和准备。

1943年4月,洛克伍德在刚到任后不久,曾造访了位于圣迭哥的加州大学战争研究部实验室。该实验室提交有一种被简称为“小型目标检测器”的设备——这就是后来在“巴尼行动”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调频声呐原型机。

调频声呐的工作原理与普通的标准主动式声呐相同,其搜索范围并不大(在理想状态下不超过730米),最大的用途就在于侦察水雷。调频声呐用一种明亮的“梨形”图像来显示水雷,同时发出一种清晰而又尖锐的提示音,船员们称之为“地狱钟声”。

1943年9月,调频声呐的能力提升到可以区分水雷与鱼群的程度。此时,洛克伍德意识到,这种设备可以令他的潜艇穿过布满重型水雷的水域,重返日本海。

1944年夏末,海军成功地完成了调频声呐侦测水下物体能力的测试。随着装有调频声呐设备的潜艇陆续出现,洛克伍德认为推动高层进行新的作战行动的时候已经到来了。

1944年12月3日,洛克伍德向美国海军司令欧内斯特·J·金海军上将提交了一份名为“在日本海上巡航”的备忘录。

日本海巡航

在备忘录中,洛克伍德提出,改进后的调频声呐令潜艇具备了以最小的代价穿过位于日本海南部的对马海峡的能力——对马海峡虽然只有40英里宽,但布满了水雷。当月月底,金海军上将就同意了洛克伍德的计划。

但加州大学战争研究部实验室和太平洋舰队司令部都明白,调频声呐在操作上还不可靠,要想投入实战的话,仍需继续改进。

因此,当洛克伍德向太平洋舰队司令切斯特·W·尼米兹海军上将报告,申请派出安有调频声呐的潜艇到日本海巡航的时候,尼米兹拒绝了他的申请。

1945年春天,加州大学战争研究部实验室加快了改进调频声呐技术的步伐,洛克伍德手里有了更多潜艇安装了可以投入实战的调频声呐设备。

美军潜艇围绕对马海峡入口,对布满水雷的海域进行了侦察。他们反馈了很多有价值的情报,其中包括日军在对马海峡附近布下的4条水雷带的具体位置。

3月底4月初,洛克伍德挑选实战经验丰富的威尔海姆·“巴尼”·西格洛夫担任行动指挥。他曾经指挥“蚝隆头鱼”号(SS-199)与“鲤鱼”号(SS-417)执行过7次巡航任务,其中有13艘战绩在战后得到了确认。因此,行动代号也成了“巴尼行动”。

根据长时间以来收集到的巡航、潮汐、洋流以及雷场等方面的信息,洛克伍德和沃格尔为行动选定了路线,路线的起点是对马海峡。

对马海峡是“黑潮”流入日本海的入口,潜艇可以借助“黑潮”的力量通过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装有调频声呐的潜艇也可以依据手上掌握的水雷带分布图来避开日军布下的水雷。

在完成日本海的狩猎任务后,潜艇可从日本海北部的宗古海峡撤走。宗古海峡是“黑潮”的出口,由于该海峡当时在尚处于中立的苏联的控制下,日本人不可能在那里布雷。

“巴尼行动”开始的时间定在1945年5月27日,有9艘潜艇参加行动,每艘潜艇都安有调频声呐系统。参加行动的潜艇代号“悍妇”,潜艇按三艘一组被分为三个分队:

“海狗”号、“马鲹”号、“锹鱼”号组成TG17.21作战分队,代号“爵士乐手”,指挥官是西德曼;

“飞鱼”号、“弓鳍鱼”号(SS-287)、“媞娜莎”号(SS-283)组成TG17.22作战分队,代号“山猫”,指挥官是里瑟尔;

“金枪鱼”号(SS-282)、“溜冰”号、“北梭鱼”号组成TG17.23作战分队,代号“臭猫”,指挥官是皮尔斯。由“海狗”号的艇长厄尔·西德曼全权负责前线指挥。

装备有调频声呐系统的美军潜艇

“悍妇”们要在6月4日、5日、6日三天穿过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之后,三个作战分队要分别在以下区域巡航:TG17.21在本州西北沿岸巡航;TG17.22在本州与九州西南部沿海巡航;TG17.23将沿着韩国东岸,从对马岛到西伯利亚南岸巡航。行动将在6月24日结束,三个作战分队会在通过宗古海峡后集结,一起返回基地。

5月中旬,参战的“悍妇”准备完毕。虽然此时潜艇安装的调频声呐还有待改进,但洛克伍德和他的潜艇部队都相信现有的调频声呐技术已经能够令他们完成任务了。

1945年5月27日,“爵士乐手”分队从关岛的阿普拉港出发,驶向日本海;“臭猫”分队在第二天出发,“山猫”分队则在5月29日出发。

穿越太平洋的过程中,“悍妇”们的行动都很平静,只有“媞娜莎”号发生了一段小插曲。6月初,洛克伍德命令“媞娜莎”号在日本海岸外600英里处搜救一架坠毁的代号为“摩天楼1号”的B-29飞机,“媞娜莎”号很快就找到并救起了B-29上的10名成员。

当飞行员们得知“媞娜莎”号要前往日本海,他们坚决要求返回救生艇,因为他们更喜欢搭乘在开阔海域航行的船只。幸好后来找到了一艘返回基地的潜艇,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

1945年6月4日刚过午夜,“爵士乐手”成为第一个到达对马海峡入口的作战分队。“海狗”号作为先导艇行驶在最前面,当它到达第一道水雷封锁线的时候,艇上的调频声呐出现了故障,只能收到模糊的“斑点”,“地狱钟声”也很模糊。

但“海狗”号没有理会这些问题,依旧航行在编队的最前面,最后奇迹般地躲过4道水雷防线。另外两艘潜艇跟在“海狗”后面,依次穿过对马海峡。6月4日夜,经过20个小时紧张的水下航行,3艘潜艇在水面集结,然后向他们的预定目标本州岛北部沿海地区驶去。

6月5日夜间,“臭猫”分队穿越对马海峡。“金枪鱼”号排在第一位,它的行动非常顺利,调频声呐也运行正常。“北梭鱼”号排在后面,行动也很顺利。在轮到“溜冰”号的时候,却出现了麻烦。

“溜冰”号经过一小时的潜行,终于安全穿过第一道水雷封锁线,但是在穿越第二道封锁线的时候,进入了水雷密集区。这里的水雷间距只有50码,不到潜艇长度的一半。

为了避开水雷,“溜冰”号只能缓缓前行,这时“溜冰”号上的水手们突然听到潜艇外壳发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金属摩擦声——这个声音通常意味着潜艇刮上了固定水雷的钢缆。

如果水雷的钢缆挂上了潜艇的前平衡翼或是甲板上的建筑,水雷就会被潜艇从钢缆上拉下来,将“溜冰”号炸得粉碎。

“就是这个声音”,一名水手说,“就是这个”。“溜冰”号上的水听器操作员阿尔伯特·奥卢夫森将仪器的音量开到最大,让同事们可以听得更清楚。

“他们的脸都变白了”,奥卢夫森回忆。水手们一边屏住呼吸,一边听着潜艇继续刮着钢缆前进的声音。惊心动魄的几分钟后,令人恐惧的声音消失了,“溜冰”号成功穿过水雷区。

穿越对马海峡的潜艇

6月6日,该轮到“山猫”分队穿越海峡了。第一艘穿过海峡的潜艇是“飞鱼”号,“飞鱼”号的穿越很顺利。接下来是“弓鳍鱼”号,和“溜冰”号一样,“弓鳍鱼”号也碰上了水雷密集区。

为了躲开水雷,“弓鳍鱼”号的指挥官亚历克·泰里站在指挥塔上,一边举着潜望镜,仔细观察水面,一边听着铃声,在密密麻麻的水雷中寻找前进的路线。“弓鳍鱼”号最终穿过海峡,事后泰里回忆,这段行程“对精神和体力都是巨大的消耗”。

最后一艘进行穿越的是“媞娜莎”号。与“弓鳍鱼”号和“溜冰”号相比,“媞娜莎”号碰到的麻烦更大。在穿越海峡的过程中,“媞娜莎”号陷入日军设下的用来诱捕潜艇的水雷阵中。

更糟的是,“媞娜莎”号的指挥官理查德·莱瑟姆因为长时间待在指挥塔上,感到有些困乏,于是听从了副手哈维·J.史密斯中尉的建议,在进入海峡前就去休息了。

莱瑟姆睡去后的某一时刻,“媞娜莎”号上的“地狱钟声”突然响起,显示屏上也出现了绿色的梨形回波。“水雷!”留在指挥塔里的史密斯和艇上声呐员跳起来将显示屏包围,在“媞娜莎”号的舰首两侧都出现了绿色的斑点。史密斯知道这是水雷群!

在好不容易绕过了这群水雷之后,调频声呐显示前面出现了规模更大的水雷群。史密斯别无选择,只好指挥“媞娜莎”号向水雷群前进。

“媞娜莎”号在密密麻麻的水雷中前行,潜艇外壳响起了“诡异的声音”,这是固定水雷的钢缆与潜艇外壳摩擦的声音。史密斯依旧别无选择,如果“媞娜莎”号离开这根钢缆,水流也会将“媞娜莎”号冲向别的水雷附近。

因为恐惧,潜艇内部鸦雀无声。钢缆划过后机舱,那里有潜艇附带的水上飞机和螺旋推进器,这些东西随时可能将水雷挂下来。

此时,水手们已经在估计会在什么时候听到水雷发出爆炸声了。突然,“吱吱声停止了”,钢缆带着水雷消失在“媞娜莎”号的身后。

在“媞娜莎”号穿过对马海峡后,9艘潜艇就都已成功来到日本海。潜艇来到各自的指定位置,开始在日本海上狩猎。

6月9日下午,“媞娜莎”号在其指定作战区域的韩国沿海发现了一艘运输船——“若松丸”号,这是“悍妇”的第一个猎物。

“若松丸”号是一艘新下水的货轮,排水量2200吨,航速12节。此时正向韩国的港口驶去,准备在那里卸下矿石、大米等货物。

突然,“若松丸”号的船体发生了巨大的爆炸,浓烟伴随着轮机碎片像火山爆发一样从甲板上喷薄而出。一枚鱼雷击中了该船的中间部分,将其分成了两半。船首和船尾在水中稍一停顿后,就沉入大海。

一时间水面漂浮着各种货轮的零件和满身油污、正在挣扎的船员。理查德·莱瑟姆没有理会这些人,命令“媞娜莎”号离去。同一天,“马鲹”号也在北日本海击沉了两艘运输船,“海狗”号也摧毁了一艘商船与一艘油轮。

“锯鳐”号潜艇

当天夜里,美军设在珍珠港的监听站发现日军电台变得活跃,日军已发现有船只被美军潜艇击沉,开始调动反潜部队前往事发海域。这一切都表明“悍妇”已经开始活动,得到报告的洛克伍德不由得点燃一支雪茄,深深地吸了一口。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悍妇”们就像是海中的猎人,在日本海上游曳,将碰到的日本船只变成沉船。

6月9日夜,“金枪鱼”号、“溜冰”号与“北梭鱼”号来到本州附近海域。“金枪鱼”号围绕着若狭湾附近海域行动,“溜冰”号与“北梭鱼”号则在能登半岛附近活动。

6月10日早晨,“溜冰”号在能登半岛以西海域发现了一艘鱼雷艇,“溜冰”号躲开了它。突然,“溜冰”号观察员在平静的海面上发现一个黑色的方形物体,还有一挺机枪和潜望镜露出水面。这是一艘日军潜艇!

“溜冰”号马上动员起来。11:30,15或20度左转,右满舵。11:44,4枚鱼雷齐射,目标伊-122(伊-122是根据战后的记录确定)。

在“溜冰”号射出的四枚鱼雷中,有两枚击中潜艇的中部,巨大的潜艇还没来得及爆炸、冒浓烟就沉没了,水面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嘶嘶”作响的气泡,接下来出现的是一摊浮油和潜艇在水下解体的声音。他们击沉了一艘日军潜艇!

“悍妇”们的猎物不只是日本船只,在宗古海峡附近巡航的“锹鱼”号就在无意间闯下了大祸,差点酿成外交事件。

6月13日夜,“锹鱼”号在库页岛南端以西约50海里的地区巡航时,艇上的雷达发现了两艘没有灯光的船。由于此处受苏联和日本共同控制,“这两艘船来自日本,还是苏联”这个问题因此摆在了“锹鱼”号指挥官格尔默松森的面前,而他只能靠常识来判断。

两艘船都没有护航,但当时在日本海附近航行的日本船只基本上也没有护航。如果是苏联的船只,按照《国际法》的规定,未对日宣战的苏联需要使用大量灯光来表明其中立国的身份,但这两艘船都没有灯光。

而且苏方船只在通过日本海时才需要按照规定走宗古海峡到海参崴的规定航线,这两艘船显然也没有在规定航线上行驶。为了能够识别对方身份,格尔默松森爬上了被烟雾包裹的船桥,试图寻找船上的灯光,但他什么也没看见。

最后格尔默松森认为这是一艘来自日本的船,于是下达了“让我们来结果它,然后再对付下一个”的命令。“锹鱼”号发射的鱼雷击中了第一艘船,该船盘旋、失控,最后沉入大海。

几个小时之后,洛克伍德从一系列电报中得知,“锹鱼”号击沉了苏联客货混装船“特拉斯巴尔特”号。“特拉斯巴尔特”号排水量11439吨,船上共有99人,其中5人死亡,94人获救。

苏联方面是从被该地区的日军巡逻艇救起的幸存者口中得到这条消息的,日本的官方新闻机构更是在第一时间就通过广播宣布是美国潜艇击沉了“特拉斯巴尔特”号。在莫斯科的美国海军武官确认了这条消息,并将苏联人的抗议转交给了尼米兹。

尼米兹

为了不让苏联和日本知道美国海军潜艇正在日本海巡航的消息,尼米兹和金将罪责推给了日本,咬定此事是日军潜艇所为。虽然苏联政府并不相信,但他们需要美国的援助,最后还是选择了相信美国的说法。

在经历了15天的“狩猎”之后,行动指挥官西德曼认为,突入日本海的行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以这次成功的行动向世人展示了潜艇可以执行更多艰巨的任务,并且能在未来战争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6月21日,西德曼发出命令,要求所有潜艇在宗古海峡外的预定集结地集合,一起返回基地。但6月23日当日,西德曼并未在预定集结地发现“北梭鱼”号的踪迹。

西德曼带领潜艇在北海道附近海域等待了多日,始终一无所获。事后,美国海军派出多批部队四处寻找,并在7月30日宣布“北梭鱼”号失踪。

战后,根据日军的作战记录,“北梭鱼”号被证实已沉没。6月19日,富山湾附近海域有一艘排水量为5488吨的货船“金山丸”号被鱼雷击中沉没。

为该船护航的日军部队向攻击者发动了疯狂的反击。战斗结束后,护航船报告称在海面上发现了潜艇的残骸与浮油。这艘遇袭沉没的潜艇正是“北梭鱼”号。

6月24日日出之后,在宗古海峡以西海域,八艘潜艇纷纷浮出水面。很快,八艘潜艇就以四艘一列的队形分作两列,在“马鲹”号的带领下,以21英里每小时的速度向东前进。它们要穿过宗古海峡,返回位于珍珠港的基地。

返回基地的“悍妇”

经过一天的潜航,“悍妇”们开始接近宗古海峡,此时海面出现了浓雾。一路上,西德曼都在尝试联系失踪的“北梭鱼”号,他甚至向洛克伍德申请再给他48小时等待“北梭鱼”号归来。但是现在,西德曼必须做出是否马上返回基地的决定。

西德曼还是决定在6月25日返航。修好了电台的“海狗”号从“马鲹”号的手上接回了指挥权,带领“悍妇”们从多艘日军舰艇身边悄悄绕过,向宗古海峡驶去。

6月26日早上,“悍妇”们成功通过宗古海峡,向着珍珠港驶去。7月4日与5日,“悍妇”的两支编队分别返回珍珠港,受到了热烈欢迎。

尼米兹上将亲自登上每艘潜艇,与每名水手握手以示祝贺。洛克伍德与他的全体参谋都跑上了码头,迎接“悍妇”返航。海军的女护士们也跑上码头,还有钢管乐队演奏歌曲。

在一系列欢迎仪式与庆祝宴会结束后,洛克伍德马上要求派遣更多的潜艇到日本海执行“狩猎”任务,但在“悍妇”返回珍珠港一个月后的1945年8月6日与8月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与长崎投下了两枚原子弹。日本在8月15日宣布投降,战争就这样结束了。

尽管出现过技术问题,但大多数潜艇上安装的调频声呐都表现良好。此次行动中,新技术的应用、周密的计划、训练有素的战斗人员、性能可靠的潜艇帮助“悍妇”们击沉了28艘日本船只,其中包括1艘潜艇和1艘驱逐舰,总吨位共计57508吨。

当然“巴尼行动”也付出了一些代价,损失了“北梭鱼”号潜艇及艇上的85名成员与苏联的“穿越波罗的海”号客货混装船及船上的部分水手。

洛克伍德对“巴尼行动”所取得的成功感到骄傲,但在战后评论家们对“巴尼行动”的讨论一直没有结束,有些评论家认为这次行动没有战略价值,甚至连“巴尼行动”的参加者都持有相同的质疑。

洛克伍德迎接凯旋的潜艇

在进入日本海作战两周年的这一天,参战的“马鲹”号潜艇艇员举行过一次纪念仪式。在仪式上,出现了一个大蛋糕,上面写着“这是必要的吗?”很难说参加“巴尼行动”的其他成员没有这种想法。

作为“巴尼行动”的指挥官,洛克伍德对这些质疑采取了坚决的反击。1957年,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根据洛克伍德的回忆录《海上“悍妇”》拍摄了同名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主演该片的男、女主角分别是后来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和他的妻子——“第一夫人”南希·戴维斯。这部片子是里根夫妻的第一次合作,也是他们最后一次合作。退役后的洛克伍德也作为编剧,参与了该片的制作,还出演了一个群众角色。

0 阅读:4

兵道争战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