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征日本的文永、弘安之役遭到失败,是神风缘故?真相并非如此

兵道争战史 2023-09-24 23:51:00

在元世祖忽必烈降服高丽之后,有人告诉他,在大海的另一头有个叫日本的国家,十分富庶,盛产贵重金属。听得此言,忽必烈那充满征服欲的蒙古人的血液立刻就沸腾了。

日本文永十年(公元1273年,元至元十年),三别抄军的叛乱在蒙古高丽联军的围攻下被镇压。在镇压了高丽“三别抄之乱”后,蒙古人便准备挥刀向海。

忽必烈

当时,日本处于镰仓幕府时期,执掌政权的幕府外戚北条氏。忽必烈在做进攻日本的准备的同时,最后一次派遣使臣赵良强前往日本,但这一次的国书依旧被日本人退了回来。忽必烈大汗之所以再次派遣赵良弼前往日本,是希望通过这次出使,带回一些关于日本的情报。

文永十一年(公元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十月五日,日本九州边上的对马岛岛民们远远看到了打着元朝大旗的舰队从海上驶来。

蒙古—高丽联军共四万人,以大将忻都为总帅,洪茶丘为右副帅,刘复亨为左副帅,联合高丽军将军金方庆,浩浩荡荡地杀向了日本列岛,第一站便是对马岛。

元朝大军的对马岛守护对马宗助国得知海上漂来一支大船队,便带着八十几个家臣武士以及杂兵去查探究竟,结果迎面而来的却是一千多名正在登陆的蒙古士兵。

对马宗助国知道自己是逃不掉了,于是索性摆开进攻的阵势,对蒙古人发动了进攻,想要趁蒙古人立足未稳之际,击敌于半渡。

不得不说,这八十几名日本武士还是十分有勇气的,他们抱着必死的决心一路喊杀冲向蒙古士兵。蒙古人也不慌不忙地摆开阵势迎敌,几个冲在前头的武士直接被蒙古人射成了刺猬,跑得慢的武士连忙停下脚步,张弓搭箭,和蒙古人对射。

可是跟蒙古人拼射箭,明显是要吃亏的。于是这群日本人几乎全都成了活靶子,全军覆没,对马宗助国也战死于此。蒙古人发挥了西征时的传统(尽管这四万大军里没多少是蒙古人),在有人抵抗过的地方展开大屠杀,对马岛沦陷。

十月十四日,蒙古人杀到了壹岐岛。壹岐岛守护代平景隆已经在几天之前从对马岛逃出的难民那里听说了对马岛的沦陷,以及蒙古人的屠杀,于是凑起了一个一百余骑的部队。

在蒙古大军的铁蹄下,这百余骑不过是开胃小菜,以卵击石的平景隆战死沙场,这一百余骑的武士也在不到半天的时间内就全军覆没。照例,蒙古人又对做出抵抗的壹岐岛展开了屠杀。

文永之役

这时,镰仓幕府方面事先就已经有所准备,动员了“异国警固番役”、关东前来增援的御家人,以及北九州的御家人,将这些兵马聚集到一起,交由镰仓府的镇西奉行少贰资能,以其为总大将。考虑到少贰资能年纪太大,便由他的三子——肥后国守护代少贰三郎左卫门景资代替他上战杨指挥作战。

十月二十日,蒙古人终于登上了北九州岛,首先从博多湾上岸。当元军一上岸,日本的御家人武士们便率着兵马杀来,可是交战不久后,战局就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日本军队的话,那便只有“兵败如山倒”了。

日本人为何如此迅速便落败,究其原因,一方面,比起元军,日本的武器装备实在太落后。元军除了弓弩远胜日本以外,他们还采用了让日本人十分头疼的火器。虽然那个时代的火器杀伤力并不是很大,可是那震耳欲聋的火药的爆炸声,也足以吓住不少没见过世面的日本武士了。

另一方面,日本人的战术过于落后。此时的日本战术水平还停留在源平合战时代,流行“一骑讨”作战方式。武士们在上战场“一骑讨”的时候,通常会先自报家门,而后再开打。

打仗前的双方将领不单要互通姓名,自报家门,还要报上家世、战功、官职,总之什么能使自己脸上有光就说什么,而且最后还一定会和镰仓幕府扯上关系。

就算是一个杂兵,在报家门时也会自称是“我是某某之后,某某之孙,某某之子,曾讨取了有某某第一武勇的某某,关东镰仓府某某帐下某某家臣某某手下一名勇士是也”。

但蒙古人可不管这一套,元军早在中国大陆的接连征战中适应了集团作战,个人的武勇早已不是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了。

于是,战场上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日本武士身着华丽的大铠,拍马向前,想自报家门,结果直接被蒙古人的弓箭攒射而死。

元军来袭图

还有一点,镰仓幕府当时实行的制度是庄园地头制。募兵之后虽然看起来军队有成千上万的兵丁,可实际上这庞大的军队却都是由大大小小的成百上千的地头组成的。

武士们只听从给自己发工资的小地头,小地头再听命于大地头(守护),大地头再听命于幕府任命的总大将。因此,主帅想要统一号令,难度实在不小,而这些地头中又有很多在“一骑讨”中被蒙古人射死,武士们群龙无首,军队成了一盘散沙。

最终,日军连一个时辰都没有撑到,就因为伤亡惨重而败退。全军撤退到一个叫赤坂的地方,重整队形。想要再战,可是却无奈地发现大部分日军还在继续后退。

离博多湾不远的百道原是元军的另一个登陆点,主要由高丽军负责。在更西边的今津,洪茶丘则带着另一部分元军登陆。在这两个地方,日军抵抗的顽强程度出乎蒙古人的意料,在元军的弓箭与火器的攻击下,日本武士仍然冒死向元军发起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少贰景资亲自带着手下家臣与蒙古人作战,在蒙古人的阵前,他远远望见一个元军武将骑在高头大马上,于是趁乱举起弓箭,将那名将领射于马下。少贰景资射中的不是别人,正是这支元军的副帅,也就是蒙古人的左副元帅刘复亨。

虽然日军抵抗得十分顽强,日本武士作战十分勇武,可是却还是因为实力相差过于悬殊而撤出了阵地,退到了北九州的一座古城水城中去,把博多湾留给了蒙古人。

这座水城,最早是在日本与中国的第一次战争——白村江水战之后,由于担心唐军进攻日本而修建的,想不到没有遇上唐军,却用到了蒙古人身上。

蒙古人后来也因为天色渐晚,撤回了船上,走之前蒙古人还不忘把博多湾给点了。于是,日本北九州著名的贸易港博多湾在蒙古人的铁蹄之下伤痕累累。

海战图

当晚,少贰景资辗转反侧,彻夜未眠。一个原因,前半夜博多湾的火焰让他难以入眠,后半夜又下起了大暴雨,雨点敲打在屋顶上,扰得人心烦意乱。另一个原因,经过白天的奋战,日军伤亡惨重,虽然南九州以及本州的援军即将赶到,但眼下局势又十分紧迫。

自己手上的日军残兵现在普遍斗志不高,对蒙古人抱着一种莫名的恐惧。蒙古人还在箭头上涂上了毒药,许多伤兵在下了战场之后都被毒箭夺去了性命。日军中弥漫着一股惧战的气息,大家似乎都不愿再与蒙古人在战场上刀兵相见。

很快天便微微发亮了,少贰景资拜别了父亲,留下遗书跨上战刀,便准备出阵应战,日军武士们也纷纷写下了给家人的最后一封信,交给留守的伤兵,让他们送回自己的家乡。就在这时,外头突然慌慌张张地跑进来一名斥候。

斥候报告,蒙古人已不见踪影。不敢置信的少贰景资决定亲自带人去一探究竟。他们一直到了海边,除了蒙古人的刻意破坏以及昨日战斗的痕迹外,连个蒙古人的影子都没看到。

“蒙古人撤军了?他们为什么撤军?”少贰景资四下张望,“难道是蒙古人又使诈了?”这时,他的家臣提醒他,也许和昨晚的大雨有关。

“大雨?对,一定是昨晚的大风与大雨!一定是,一定是它们把蒙古人给送到海底去了!对,一定是这样!”少贰景资兴奋异常,“是上天在庇佑我们。”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日本人将蒙古人的退军归功于台风,可是,古时候日本的十月底也就是现在公历的近十二月,你见过大冬天还闹台风的吗?

海战图

实际上,蒙古人此时确实是退兵了,可是他们的主力不是沉向海底,而是回到了高丽。主要还是因为蒙古人此次战斗意志并不高涨,南边还在与南宋作战,而这边对付区区的一个日本还要分出数万大军,朝臣与将领们颇多微词,但是迫于忽必烈大汗的淫威,又不得不去。

经过博多湾一战,元军虽然给予日军相当大的打击,然而自己也因为日军的顽强抵抗伤亡惨重,且此次出征带着的粮草、弓矢也消耗得差不了,恰好在这个时候停泊的港口又发生大雨,沉了几艘旧船,再加上主帅忻都和高丽将领金方庆意见不一,将帅失和,于是元军便借口大暴雨让自己损失惨重匆匆退军了。

蒙古人退军了,全日本举国欢庆,连朝廷都为又一次击退外族的入侵而感到开心。但此时有一个人却开心不起来,他便是镰仓幕府执权北条时宗。

北条时宗虽然年轻,却深谙为君之道。他知道,忽必烈大汗绝对不会善罢甘休。虽说日本龟缩在岛上,但对大海另一边的动向其实是知道得清清楚楚的。

常有宋国的商人在贸易时向幕府的官员透露大海对岸风起云涌的变化,蒙古的崛起,金宋的衰弱,草原霸主成吉思汗带着子孙们灭了多少个国家,屠了多少座城池。因此,对于蒙古国,镰仓幕府多少也还是有些了解的。

文永之役中,元军终因南宋朝廷的存在而撤了军。虽然南宋大势已去,但是南方汉人的抵抗力度大大出乎这群草原征服者的意料,因此,元廷并无太大的余力对付日本。

建治元年(公元1275年,元至元十二年),忽必烈大汗相信文永之役已经让日本人知道了蒙古人的厉害,便再一次派遣礼部侍郎杜世忠为使节前往日本。

弘安之役兵力分配

鉴于之前的几波使者都被挡在了九州的博多湾大宰府,为了能够抵达镰仓,说服北条时宗,杜世忠决定绕过九州岛,直接在本州岛的长门国登陆,结果被当地的御家人武士发现,又被送回了九州大宰府。

然而杜世忠并未放弃,在被送回大宰府之后,他坚决要求会见“日本国王”,于是大宰府在镰仓幕府的示意下,将其送往了镰仓。不过,杜世忠并没有见到北条时宗,而是直接被拉到镰仓外的龙之口刑场杀害。

弘安二年(公元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崖山之战爆发。激战之中,宋军全军覆没。陆秀夫抱着小皇帝跃入大海之中,南宋正式灭亡。

许多南宋遗民不愿生活在蒙古人的统治之下,纷纷流亡日本。从遗民口中得知南宋灭亡的日本人自然高兴不起来,南宋灭亡,就说明忽必烈已经可以腾出手来对付日本了。

弘安三年(公元1280年,元至元十七年),几个衣衫褴褛的人逃回了大陆,在元大都(今北京)见到了忽必烈大汗。这几个叫花子打扮的人正是跟随杜世忠一同出使日本的随从。他们在大汗面前痛哭流涕,告诉了忽必烈使节被日本人斩首的消息。

忽必烈怒不可遏,当即决定再次征伐日本。他立刻召集朝廷重臣,设立征东行中书省(日本行省),由阿剌罕出任左丞相,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统率范文虎、忻都、洪茶丘诸将,不日便出发远征日本。

弘安四年(公元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远征日本的元军正式出发。如果说文永之役只是为了给点颜色给日本人看,那么,这次忽必烈大汗肯定是下定决心要将日本变成元朝的行省了。

这次的远征军兵分两路:东路军由忻都率领,带着蒙汉联军以及高丽军共四万人,配置与文永之役差不多;南路军则由阿剌罕统率,以南宋降将范文虎为主将,率领南宋降军共十万人从浙江宁波出发,他们不光带着兵器,还随军带去了谷种、耕作用具以及工匠,做好了在九州岛稳扎稳打、长期占领日本的战略准备。

但是,元军组成结构复杂,由蒙古人、女真人、汉人、高丽人等组成,这些民族之间本来就矛盾重重,在战场上作战自然不会有完美的配合。相应的,指挥各自军队的各族将领也会产生矛盾。将帅不和可正是前次文永之役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弘安之役示意图

东路军在五月抵达了对马岛,与文永之役不同的是,这次对马岛显然对元军的来袭有所准备,但尽管对马岛的守兵顽强抵抗,却还是因为实力悬殊而战败。最终,东路军拿下了对马岛与壹岐岛。

按照忽必烈订下的征日计划,东路军应该在壹岐岛与南路军汇合之后,共同进攻九州岛,可是忻都却并没有这么做。毕竟他已经不是第一次来日本了,上次文永之役不赞吹灰之力就战胜了日本,让这名武将有些轻敌,忻都决定带着部将先行攻打九州岛,为元军打下一个据点作为进攻日本的桥头堡。

可是元军绕着博多湾逛来逛去,就是登陆不了。只见博多湾的海岸上围了一圈长长的石墙,这些石墙的平均高度为两米左右,上头还修有防御工事。

这便是北条时宗订下的御敌大策,上次文永之役时,放蒙古人上岸后的惨状历历在目。于是日本便决定,御敌于海上,在海岸坚决抵抗登陆的元军。

元军尝试着进攻了几次,却遭到石墙上的日军弓箭手的射杀,伤亡惨重。眼看无法登陆,忻都决定暂时放弃登陆九州岛,待到南路军前来会合后再说,反正南路军都是汉人炮灰,不管抢滩登陆死了多少,他也不会在乎。

可是等归等,这段时间里东路军总不可能在博多湾钓鱼吧。忻都的目标,换成了博多湾附近的志贺岛。志贺岛位于博多湾北部,退潮的时候会露出一片浅滩,连接日本九州岛本土。

但始料未及的是,日军的抵抗强度大大超出了文永之役,而且此次日本人也已经熟悉了元军的战法,在对阵之中元军没有什么优势。几仗下来,元军的伤亡便超过了上千人,连副帅洪茶丘都受了伤。

元军登陆

除了白天打仗,晚上日本人也不让蒙古人好好休息。夜里,日军搭乘小船,举着火把前来骚扰元军。虽然偷袭对元军造成不了多少伤亡,但夜夜敲锣打鼓前来偷袭,元军有些神经衰弱了。

为了预防夜袭,忻都决定让大船将小船围起来,晚上让大船的士兵值夜班,小船的士兵睡觉。这样一来,偷袭的事情是少了,可是却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时值盛夏,元军终日泡在海里,再加上大船围着小船,使得空气不流通,东路军中发生了严重的瘟疫,元军兵力大损。忻都只好率军退回壹岐岛,对迟迟未到的南路大军大为光火。

实际上,南路军之所以迟迟没有到达日本,实在不是故意拖延,而是因为在出发之际,主帅阿剌罕在抵达宁波之后突然死了。

忽必烈决定派阿塔海接替阿剌罕的位置,但范文虎认为东路军早已出发,不宜久等,不等阿塔海到任便出发了。临阵换帅等琐事使得南路军的出发足足推迟了一个月。

就在东路元军翘首以盼,希望南路大军前来打破僵局的时候,九州岛的豪族如萨摩国岛津家、丰后国大友家、肥前国龙造寺家等,率着一门郎党前来进攻壹岐岛。

经过苦战,元军虽然击退了日军,但也不得不放弃壹岐岛,退到了海上。此时南路军经过远航,终于到达了日本,与东路军会师,两军驻扎在九州岛西北部的鹰岛上。此时已是七月初了。

日军长墙

南路军带来了忽必烈的最高指示——进攻目的地改为防御相对较弱的日本平户岛。南路军的主将范文虎看到东路军的惨状,便有些怯敌,这名汉人将军当年正是因为怯敌才不战而降,投靠了蒙古人,现在老毛病又犯了。

元军总数达到了十四万人,而九州岛的日军则只有四万余人,但元军得到个最新的消息,日本中国(日本本州岛西部)地方有一支约六万人的日军军队正星夜赶往九州岛。

会合之后的元军不断派小股部队与日常交战,没占到便宜,只得一直龟缩在鹰岛,休整了二十多天。

蒙古人崛起于草原,是个内陆国,没有海军,忻都自然不熟悉海战要领,而范文虎则是南宋陆军将领,也不谙水战。不懂得将战船分散停泊,以防风暴,而将战船紧紧相连排在了一起,这给元军造成了致命的隐患。

七月三十日,台风造访了日本,也造访了鹰岛上的元军。经过一夜的暴风雨,数干艘战船葬身海底,仅余下几百艘,所幸当时大多数士兵都驻扎在岛上,并没有在船上。

只有南路军张禧所部将战船分散停泊,损失较其他部队小。可是没了船,就等于没了退路,而且海面上到处都可以看见淹死的元军,这极大地打击了元军的士气。

张禧向范文虎进言说:“我军尚有一战之力,虽然粮食没有了,但是我们可以以战养战,士兵虽然淹死了许多,但是活下来的士兵都是精壮之士,不如我们召集死里逃生的军队背水一战,用剩下的船只进攻九州岛。”

范文虎答道:“好!”然而,在台风过去的第二天,范文虎抢了张禧部下的一艘看起来还算牢固的战船朝西驶去,还留下了一句话给张禧:“回朝之后有什么事都由我们顶着,与你无关,你也赶紧逃吧!”

忻都等将领本来对眼下的局势一筹莫展,看到有范文虎做“榜样”,高级将领们便也各抢一艘船向西驶去。张禧叹了一口气,决定放弃自己所部船上的七十匹战马,让平户岛上幸存的江南士兵共四千余人搭上船,也离开了日本。

元日交战

这样一来,鹰岛上剩下的元军虽有数万人,可是主要将领都已逃跑,只剩下些小兵。前头说过,南路军中除了士兵外还有不少工匠,于是小兵们只好推举一名叫作“张百户”的人为首领,拿起了手上的工具,准备自己砍伐树木,建造船只回国。

但日本人并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得知台风席卷了元军战船的日军兴奋不已,在范文虎等人离开后迅速率军进攻了鹰岛。一开始,元军还能抵抗日军一阵,但是此时岛上的元军已如无头苍蝇,很快就丧失了斗志,战场局势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

弘安一役,回国的元军仅有两万多人,而日本方面抓的俘,也仅有两万多人。这说明了此次弘安之役元军惨败,伤亡达到了十万之众——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得知第二次征日惨遭失败的忽必烈感到颜面尽失,盛怒之下下令再次建造船只,做好第三次伐日的准备。可是大臣们纷纷反对,并且拿出了隋炀帝三征高丽,最终劳民伤财,国破身死的例子提醒忽必烈。

忽必烈是个雄主,或许有些残暴,但却并不是昏君,他也知道,他眼前还有个强大的对手——汉人,江南的汉人远比其他民族更为顽强。

南宋虽然亡国,可是宋朝遗民们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恢复大宋江山,再加上蒙古人的残暴统治,江南各地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元起义。要是再不顾百姓疾苦,逼迫宋民建造船只,只怕会使矛盾更加激化。

除了汉人起义之外,元朝内部的政局也十分不稳定。蒙古人不像中原人,有着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窝阔台一系的子孙时时刻刻都想着要夺回本属于自己的大汗位置。因此,忽必烈在大都嚷嚷了几天之后,也便不了了之了。

元日交战图

北条时宗在得胜之后,甚至一度想要反攻大陆,进攻朝鲜,不过日本为了抵御元朝的入侵,已经耗尽了国力,需要一定的时间恢复,因此,这个计划就被搁置一旁了。

关于此次弘安之役,蒙古人认为是台风救了日本一命,日本人也认为是“神风”救了自己一命。然而,真的仅仅是因为“神风”吗?

实际上,无论是文永之役还是弘安之役,日本武士都让元军看到了自己作战的顽强。纵使在文永之役中日军遭到摧枯拉朽般的失败,却也做好了与元军同归于尽的打算。弘安之役之中,熟悉了元军战法的日军,更是在作战之中让元军尝到了不少苦头。

除了日军的奋勇作战,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元军所搭乘的船只。南路军的船只,后来考古发现,这些船只中有许多印有“川船”的字样。

川船,就是河船。实际上,当时元军用来进攻日本的船只大多是平底船。搭着平底船出海,无疑和搭着棺材出海一样。那么,既然知道平底船不适合海上航行,为什么还要用平底船进攻日本呢?因为这些船都是出自江南。

江南这片土地,在几年前他们的旗帜还不是“元”,而是“宋”。南宋热衷于贸易,有着发达的航海技术,这才使得忽必烈能够放心地将造船重任交给宋人。忽必烈当时下令建造三千多艘战船,时限是一年。

南方的汉人本就是南宋遗民,身负亡国之耻,还被元朝分到了最低等级的第四级贱民行列,自然对元朝是阶级仇、民族恨,这回还想让他们在一年时间内造三千多艘船,无疑是强人所难。

战场情景

因此,这帮船工在造船工艺上能省则省,能用旧的河船改的,绝对不重造新船,能粘上的,绝对不浪费楔子。因此这些平底船,除了平底之外,还是十足的豆腐渣工程,外表光鲜亮丽而已。

再加上没有海战经验的主帅将它们紧紧停靠在一起,风浪一大,船只就你碰我,我碰你,然后豆腐渣本质就暴露出来,“轰”的一声,船体四分五裂。

最后,元军远征日本的将帅无能也是导致此次征日失败的重要原因。在文永之役时,元军便曾出现过“矢尽”的窘况。到了弘安之役,忻都所部元军在退守壹岐岛之时,粮草供应又不足了,只得等待江南军带领军粮前来会合。

而在此之前,忻都刚抵达日本的时候,由于骄傲轻敌,根本就没有对日本在北九州的防御部署进行侦察,直到元军舰队驶进博多湾以后,才发现日军沿着海岸线修筑了石墙作为防御工事,导致元军处于被动的境地,进退两难。

最关键的一点,江南军于七月初即抵达了日本。可是两路大军会师之后,却并无向日军发起大规模进攻的行动,而是平白无故地在鹰岛驻扎休整。想必又是因为元军中的高丽、蒙古、汉族将领意见不一,而无一个强力的统帅导致的。

不过,镰仓幕府也算不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因为抵御元军的入侵是防御战争,除了没收一些临阵脱逃的御家人土地外,镰仓幕府并无太多的土地赏赐给作战有功的御家人。而御家人们,也因为抵御外敌耗尽了财力。因此镰仓幕府在元军来袭的背景之下,渐渐走向衰落。

北条时宗

弘安七年(公元1284年),幕府执权北条时宗突然病逝,享年仅三十四岁。北条时宗掌权期间,几乎就是整个元军来袭时期,因此他在击败元军之后死去,也可谓是功成身死,被誉为明君。可是北条时宗没来得及处理元军来袭的遗留问题,他死后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日本。

2 阅读:203

兵道争战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