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来帮忙#
派出所是公安基层组织中队伍规模最大、任务最重、职责最宽泛的单位,承担着维护公共秩序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职责。除了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维护辖区治安外,派出所还负责法治宣传教育并提供公共服务。在不同地区,虽然派出所人员分配和机构设置有所差异,但共同承担着接处警这一首要工作,这是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直接反映了派出所的工作作风和执法水平。多年来,派出所凭借其严格执法和热情服务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为打造“110”品牌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接处警的实际操作中,派出所仍然面临一些积重难返的问题。
出警是派出所接处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域差异各地日常接警量少则十几起多则百余起,主要涉及纠纷类、治安类和求助类等案件。然而,许多纠纷并不在公安机关的管辖范围内,例如退换货、债务纠纷,这不仅占用了派出所有限的警力资源,也浪费了当事人的时间,影响了处理真正紧急案件的效率。一方面,指挥中心在警情分配时未能有效筛选案件的管辖适宜性,派出所接收到大量非管辖案件,使得民警的工作负担加重,无法专注于核心职能。另一方面,公众对警务职能认知不足,普遍习惯于在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向警方求助,认为公安机关应“有求必应”。
公安派出所作为最基层的组织,处理广泛的警情,包括民事纠纷、治安案件和轻微刑事案件。尽管重大的刑事案件通常会移交给刑侦大队,但派出所仍需负责轻微案件的侦查工作。然而,派出所在侦查中面临困境,主要体现在人才和权限两方面。由于日常接警量大,派出所民警的能力虽广泛但缺乏专业性,特别是在审讯和视频侦查等领域,往往依赖“以老带新”传授经验而非针对性的审讯技巧。派出所的权限有限,无法使用重要查询系统,如交警平台的专业卡口记录,在处理案件时常常遭遇障碍,如在治安案件中,民警无法使用人口管理系统查询,只能求助于刑侦大队。
随着各地公安机构推行回访制度,通过电话或短信对前日的有效警情和新受理案件进行逐一回访,以增加警民联系并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然而,在实践中,回访制度给民警带来了不少困扰。部分基层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行为,某些警情回访反馈不满意。一些当事人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无法理解民警的处理方式,常常将回访制度视为达成个人目的的手段。在一起案例中,当事人A因电动车被挪动报警称B故意损毁财物,尽管民警在现场进行了合理调解,未能满足A的期待。在随后的回访中,A表示对民警的处置不满,最终民警被迫让B赔偿才能解决这一不满意的回访。
我国各地公安机关长期面临警力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基层派出所更为显著。截至2023年,全国共有四万余个派出所,配备民警57万余人,然而,相对我人口总数我国的警民比远未达到世界平均值。以宁波市鄞州区某出所为例,29名正式编制民警管辖近10万常住人口及大量暂住人口,平均每名民警需负责4000余人。公安机关的内部结构不合理,层级较多且专业分工细致,大量警力滞留在机关,而基层的科、所、队则人手不足。基层派出所还承担着大量非警务活动,如维持地方政府调动的秩序,进一步占用了派出所处理日常警情的时间,加剧了警力紧张。
派出所接处警问题的成因复杂多样,涵盖多个层面,包括机制性、技术性和保障性等因素。机制性原因主要源于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不力,尽管已有政策推动紧急报警与社会求助分流,但在实际操作中,各部门的协同效果远未达到预期,反映出政府服务能力的不足。技术性原因则体现在民警普遍缺乏处理复杂局面的技能与专业知识,特别是在面对危险警情时应对能力不足,使得他们的生命安全面临威胁。保障性问题如警力配置不足、装备缺乏,也严重影响了接处警的效率。亟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确保各项职能有效联动,提升派出所的整体服务能力与应急响应水平。
为解决基层公安派出所面临的困境,建立指挥中心的预判机制与多部门联合协作,提升指挥中心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使其能够在接警时迅速判断警情是否属于公安管辖,避免不必要的警力浪费,并将不适宜由公安处理的案件及时转交给相关部门。通过多种渠道普及维权知识,尤其是在自媒体平台上利用生动的方式传递法律信息,帮助群众了解在权益受到损害时应向何处求助。借助新媒体短视频等形式,向公众展示民警的工作日常和所面临的挑战,增进社会对派出所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提升公信力。应加强对民警的专业培训和信息化工具的使用,扩大其工作权限,提升日常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