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二年,天象出现彗星预警,朝廷上下都认为是边境有乱,需要加强戒备,皇帝也是下令各地加强警戒,同时下令边将针对猖獗的胡虏,进行主动出兵打击。
臣愚以为今之大患,在于为大臣者外托慎重老成之名,而内为固禄希宠之计;为左右者内挟交蟠蔽壅之资,而外肆招权纳贿之恶。习以成俗,互相为奸。在这篇奏疏中,王阳明认为边患是由内忧引起的,现在朝廷中的不少大臣,借着老成稳重的名义,结党营私,收受贿赂,相互攻讦,严重损耗了国力和军队的战斗力,让蒙古人有了可乘之机。
建议皇帝借着天象的预警,整顿吏治,还政治以清明,边患必然可以迎刃而解,因此提出了八条建议,希望可以为国家改变不利的局势。
一曰蓄材以备急;二曰舍短以用长;三曰简师以省费;四曰屯田以足食;五曰行法以振威;六曰敷恩以激怒;七曰捐小以全大;八曰严守以乘弊。王阳明从军事人才的储备、军队训练、后勤保障、士气提升等方面,阐述了自己对当时明军战力下滑的见解,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能够改变北方边境的局势。
但是从这些见解来看,其实王阳明的建议大都是遵照传统规律提出的,实施的难度也是非常大的,要求一个政治清明的社会环境,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传统理念。
右臣所陈,非有奇特出人之见,固皆兵家之常谈,今之为将者之所共见也。但今边关将帅,虽或知之而不能行,类皆视为常谈,漫不加省。势有所轶,则委于无可奈何;事惮烦难,则为因循苟且。是以玩习弛废,一至于此。王阳明也很清楚,自己并没有提出特别新奇的见解,但是这些观点都是世俗所认同的,现在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因为大家都不去遵守,有些是认为麻烦不愿意去做,对这样的情况,朝廷不能不管不顾,要从细节着手,请皇帝将这些建议下发兵部和边臣,酌情执行。
调任刑部,被派遣去各地审理案件弘治十三年,王阳明在工部观政期满以后,在京师被授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他的这个授职一定程度上,或是受到了自己的那封奏疏的影响,或是受到了自己的父亲的影响,当时他的父亲已经是詹事府的右春坊右谕德,非常受孝宗的器重。
按惯例,观政进士中,除了三法司的实习生,一般都会被外放到各地担任知县这样的七品官,开始自己慢慢往上爬的仕途,担任两三任知县,政绩突出的官员,再往上提拔,到州府担任佐贰官之类的,一生也许就在四品的坎上致仕了。
特别优秀的,提拔到京师,走上高位,但是王阳明这第一步的授官,就跑赢了起跑线,别人是七品,他是六品,这一步就要比别人少走将近十年。
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因为他父亲的关系,他的名字也是在朝中挂上号了,这份奏疏,或许皇帝没在意,但是有心人却是记住了,为他自己带来了不菲的政治资本。
成为刑部的主事后,王阳明被派往南直隶、淮安审理积压的案件,这基本就是往手里送功劳了,京官外派审理案件,基本都是给自己镀金的,一般的案件都是地方上已经定好的,刑部官员下去就是拍板的,如果再审理一两件冤假错案,那妥妥的回去等着升官吧。
也就是这段经历,让王阳明彻底见识了人性的黑暗,监牢之中,各种不人道的事情,狱卒完全不把犯人当人看,猪都比犯人吃得好、吃得多,让王阳明产生了超脱世俗的想法,于是趁在外办案的机会,前往九华山问道。
告病请假后,改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陈言边务疏》为王阳明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让人知道了他的军事才能,甭管打仗行不行,这是一个懂军事的文官,对于一些其父王华一系的官员,未来就会找机会重用王阳明。
弘治十五年,王阳明上书告病,请了一个长达两年的病假,回老家修身养性。十七年,王阳明销假后,先被派往山东主考乡试,这是一次为他积累人望的机会,随后被改任为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
兵部可是王阳明一直心心念念的部门,希望在这里实现平定四方的梦想,而武选清吏司在兵部可是一个肥差,负责全国武官的考核,有非常多的机会与武将进行交流,这可是把机会送王阳明嘴边了。
第二次的机会,发生的时间就要到十几年后了,正德十一年,赣南地区发生叛乱,时任兵部尚书王琼,认为王阳明是一位有军事才能的官员,于是举荐他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成为王阳明成“圣”的起点。